浅析动漫英雄主义
浅析动漫英雄主义
作者:冯裕良  冯心宇  黄  婷  等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1期
    冯裕良,冯心宇,黄 婷,王小甡
    (黄山学院 艺术学院,安徽 黄山 245041)
      摘 要:动漫英雄们在动漫、电影、手办、周边等等载体中广泛存在,这股英雄热似乎在短时间内不会降温。那么到底动漫英雄主义的源头在哪里,他们何以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呢?本文将对此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动漫;英雄主义;《生活大爆炸》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29-02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2007年推出了一部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至今已播送5季。随着剧情深入发展,一个剧中隐藏的亮点引发了笔者极大的研究兴趣。剧中4个高智商低情商的科学宅男的娱乐生活
基本是欣赏科幻英雄漫画。他们不懂得人际交往,谈论起星际迷航却头头是道;他们几乎不花钱添置新衣,为争抢一本绝版英雄漫画或模型玩具却舍得付出一切;他们谈论起闪电侠绿灯侠蝙蝠侠一脸崇敬向往,可他们不认可费曼和爱因斯坦,对霍金的理论有颇多个人意见,甚至没有真人偶像。这部喜剧不仅仅是英雄主义的一个典范,也反映出当代社会有很深的动漫英雄崇拜情节。那么,动漫英雄主义受到如此狂热推崇的原因在哪里,它又是如何一路发展过来的呢?
      一、欧美日漫画英雄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之路
      整个世界的动漫市场泾渭分明,欧美动漫与日本动漫基本上势均力敌,但英雄主义的体现各有千秋。
      研究美国历史,我们会发现,《超人》构想提出时美国正处于1929-1933经济危机时期的尾端,到1938年已经风靡全美5、6年的时间。这段时间作为欧美漫画英雄主义的开端,绝非偶然。经济大萧条时期,工业衰退,失业率升高,社会动荡,饥饿、犯罪、自然灾害困扰着全美上下。这时候,作为一名虚构的英雄,“超人”初降临于世,不可能马上受到温饱和人身缺乏保障的民众的关注。但是随着美国民众对安全稳定生活向往的加深,需要一些强者将他们拉出绝望的深渊,温馨快乐的米老鼠和唐老鸭无法做到,“超人”和“蝙蝠侠”就成为了一个完美的精神寄托。这针安慰剂直接打入心脏,他们神秘、善良、勇敢、强壮又不失儒雅,拯救民众于危难之中。虽然只是虚拟的英雄,但是他们安抚人心的作用
无可估量。而后,经典的英雄形象接二连三,无一不是拯救肉体与灵魂的双料好手,必要时刻保护地球都不在话下。英雄漫画大师斯坦·李最喜欢的英雄角蜘蛛侠便诞生于1962年。这又是一个安全感极度缺乏的年代,众所周知的古巴导弹危机、黑人权利运动、肯尼迪总统遇刺身亡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可以说,社会的动荡催生出“蜘蛛侠”、“无敌浩克”、“X战警”系列等英雄角。这些角都经历了一个蜕变的历程,后天的因素比先天能力的位置更加至上,增加了英雄们的人情味。
      美式漫画英雄发展至今,例子数不胜数,无一不反映出美国社会各阶段,各阶层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并与重大时事息息相关。“9.11事件”发生后,蜘蛛侠系列推出了“9.11事件”特别篇作为纪念,一众英雄在此篇中表情哀伤又坚毅,他们谴责恐怖主义暴行,号召民众鼓起勇气,重振旗鼓。而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支持同性婚姻后,惊奇漫画公司马上安排“X战警”成员Northstar向同性伴侣求婚。这些都很好地证明了漫画英雄已不再是当年单一的战斗楷模形象,他们越发具有人性彩,并担当起某些方面的大使形象。与好莱坞接轨后,漫画英雄们开始在大银幕上各显神通,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欧美漫画英雄主义进入一个新的纪元。
      反观日本漫画,其温情路线世人皆知,无论是激烈打斗还是残酷的战争,背后支撑其的,总是一片绵密的感情。
      英雄漫画本就不是日本漫画的主流浪潮。日本人酷爱的主角,是既拖欠社会恩情,又不能悖于名分,
无法调和,只好一死了之形象,让人看到了屈于残酷命运之外的坚忍意志积极向上的一面[1]。一种文化现象的产生,绝不是独立的,必有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渊源。岛国日本,国土狭小,地震等自然灾害严重频发。大和民族与生俱来的悲观心理令他们的文化外壳坚硬,他们的军国主义,他们的侵略心理有据可循,但其内心仍有软弱温柔一片空间。他们把人生看作是一出戏,在这出戏中,所有的行动方针和准则都是善良的。如果每个人都遵循其真正的本能,那每个人都是善良强大的[1],这点充分体现在日本漫画特有的英雄人物上,邻居家的小姑娘,或者店里打工的年轻男子,甚至路边流浪的小猫都有可能成为动漫里的“英雄”,他们滋润了所有日本人的心。
      二、动漫英雄的类型
      动漫中的英雄归纳起来基本可以分为一下几类。
      第一类,天赋异禀,或者索性是外星人类型。这一类英雄最具代表性的首推“超人”。“超人”乃氪星之子,由地球人抚养长大,做着记者的工作,必要时化身为超人打击罪恶。这类英雄毫无疑问是全人类共同欣赏崇拜的对象。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史中,奋力走到金字塔的顶端,对天生强者有一股不可抑制的本能追求。尤其到21世纪,物欲横流,弱肉强食,令人对强大的力量充满渴望。还有什么比拥有与生俱来神奇力量的英雄们更值得人狂热追捧的呢?所以这股热浪几十年未曾冷却。
      第二类,后天奇遇,偶得神力类型。这一类的英雄数不胜数,从神奇四侠、蜘蛛侠到绿巨人,这个
类型中的英雄们依然体格健壮,勇敢善良。与第一类不同的是他们以平凡人的身份出生,在成长过程中被命运“钦点”,注定了不平凡的一生。笔者认为这类英雄受到欢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普通的身份,成为英雄后也无法摆脱普通人的缺陷与烦恼,受困于人际交往及社会的各种压力依然存在。这使大众感同身受,也使人明白,神力只改变了他们命运的一部分,自身的拼搏努力仍不可缺少。又或者正如蜘蛛侠死去的叔叔所言:“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因此这类英雄颇受草根阶层青睐。
      第三类,身体或心灵受过损伤,因而与众不同。特殊体永远最受争议,同时也备受瞩目。缺陷在这类英雄身上变成了一种特点,并吸引了一代代英雄迷的关注。在众多漫画英雄中,有一个特别的存在——“夜魔侠”。他幼年时受到奇异的放射性废料伤害失去视力,其他感官能力随之增强,长大后成长为“残障英雄”,这是斯坦·李大师为了增强英雄新鲜感苦心塑造的,而夜魔侠也的确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形象。
      这一类英雄中最具有代表意义的蝙蝠侠,出镜率和关注度始终居高不下。这位英雄完全没有特殊神力,也不显得多有技艺。他原本家境富裕,生活无忧,却在幼年与父母去剧院观看电影《佐罗》时,遭遇不测成为孤儿,由管家养大。父母遇害加上义侠佐罗的影响,使他与其他儿童成长迥异,后又坠入蝙蝠洞,巨大的蝙蝠与黑暗使他的童年更加与众不同,他迅速成长为黑暗中的英雄侠客。蝙蝠侠是绝对的肉体凡胎,却依靠高科技与财富以及自己的智慧成为与超人并驾齐驱的勇士。他性情孤僻,形单影只,与正义联盟的英雄们似有不合。这种独行侠的形象让很多人趋之若鹜。
      第四类,具有实现意义的机械英雄——另类英雄类型。1984年惊奇漫画公司为了配合日本变形玩具的销售,开发的变形机器人漫画《变形金刚》。全新的构思与惊人的想象力迎合了70年代解放思想大潮刚过的时代品味。机械英雄们从此长盛不衰,动画版上映后,3D电影版更是席卷全球,口碑与财富滚滚而来。
赤峰娱乐
      与之同时代的“忍者神龟”,笔者认为它们应该算是动物英雄形象的领军人物。四只由日本老鼠大师训练成才的小乌龟忍者,令人忍俊不禁。但它们为保卫城市,与邪恶势力殊死搏斗的勇气毅力与决心却是不容忽视的。作为功夫熊猫的前辈,它们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全新的英雄主义感受。
      而另一种漫画形象则是反其道而行的“坏蛋英雄”。当今社会,传统英雄形象已经不能满足受众视觉和心理需求,这就需要把“坏蛋英雄”个性化[2],而反面人物无疑是英雄漫画中最“个性”的角。从蝙蝠侠时代起,反面角就颇受瞩目,蝙蝠侠的死敌小丑甚至拥有很大一批粉丝。
      2010年环球影业出品的3D动画《卑鄙的我》与梦工厂出品的同样是3D动画的《超级大坏蛋》,大手笔地描绘了坏蛋的世界,并赋予其新的定义。《卑鄙的我》中,打着世界第一大坏蛋的旗号,一面邪恶地计划着偷月亮,一面又与三个小女孩诙谐搞笑,温馨感人的故事,彻底对上了观众的口味,片子上映后广受好评。而《超级大坏蛋》创意更加大胆,影片的最后这个超级大坏蛋不仅实现梦想,甚至还收获了一份爱情。这种对传统的动漫英雄主义的颠覆,让观众获得了全新的感受,因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三、中国动漫英雄
      事实上,笔者心目中并没有一个关于中国动漫英雄的清晰形象。孙悟空、哪吒、葫芦七兄弟还有黑猫警长,这些经典但尘封的形象,或许是为数不多的中国动漫英雄的代表。但是论其活力与影响力,远不如国外同类型角。
      中国动漫英雄长期以来的空白原因何在?中国文化具有浓厚的母系社会传统和诗性智慧的彩,强调和谐统一,信奉中庸之道,从而形成了中国人宽厚、静穆、和合的民族性格[3]。角英雄主义在中国甚至站不住脚跟,因为我们崇尚集体的荣誉,排斥甚至鄙夷个人英雄主义,再加上我们动漫产业起步较晚,我们动漫人思维还深受传统观念束缚,难有突破,勉强塑造出的一些类“英雄”要么偏“硬”,要么偏“软”,再加上“沉重的教育义务”,创造的翅膀已经被压断,要获得西方那样的影响力几乎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露丝·本尼狄克特.菊与刀[M].上海三联出版社,2007.
    〔2〕肖倩.动漫中的“个性英雄”——浅谈英雄题材的角设定[J].大舞台,2011,(1).
    〔3〕王苏生.中西文化中的英雄情结之比较[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2).
    〔4〕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1932-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M].海南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王文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