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舌战儒》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三国演义-舌战儒》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最新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
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百姓首先发言打一三国演义人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
《三国演义-舌战儒》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导语】: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超智慧、盖世奇才是在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逐步显示出来的。如果说,隆中决策第一次表现了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火烧博望第一次表现了诸葛亮的军事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超智慧、盖世奇才是在纷纭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逐步显示出来的。如果说,“隆中决策”第一次表现了诸葛亮的战略眼光,“火烧博望”第一次表现了诸葛亮的军事艺术的话,那么,“舌战儒”便第一次表现了诸葛亮的雄辩才能。
  历史上,诸葛亮确曾出使江东,说动孙权与刘备联盟,共同抗拒曹操,并无诸葛亮与孙权手下的谋士展开论辩的记载。东吴方面的薛综、程秉(字德枢)均于建安十五年(210)交趾太守士燮归附孙权以后才被任用,张温是在黄初二年(221)孙权封吴王以后才任职,自然都不可能在建安十三年(208)与诸葛亮进行什么争论。所以,此事应属子虚乌有。然而,历史文学不是史籍的奴隶,它不仅可以描写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事,而且有权虚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可能发生”的事。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就虚构了诸葛亮会见孙权时,当着孙权的面与张昭等东吴谋士进行战、和之争的情节,他时而高声斥责张昭等人,时而“结袍挽衣”,当众杀死曹操派来的使者,企图迫使孙权与曹操对立,显得刚武、急躁而鲁莽,而缺乏雍容儒雅
的名士风度。《三国演义》对这一情节进行了根本的改造,生动地表现了诸葛亮的雅量高致、从容气度和无碍辩才。
  小说第43回写曹操夺取荆州以后,刘备败退江夏,处境艰危,诸葛亮应鲁肃之邀来到柴桑,欲与孙权共商联合抗曹大计。孙权闻报,吩咐道:“来日聚文武于帐下,先教见我江东英俊,然后升堂议事。”显然,这位年轻气盛的雄主(按:孙权此时年仅二十七岁)不肯示弱于人,有意要让诸葛亮见识见识江东的人才。
  此时,面对大兵压境的曹操,以张昭为首的江东大多数谋士都恐惧不安,主张投降。其理由,一方面是认为曹操无法抗拒:“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另一方面是认为降曹有好处:“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而诸葛亮到江东的目的却是要建立孙、刘联盟,共抗曹操。双方的主张尖锐对立。在这关键时刻,双方都想说服孙权接受自己的主张,及早作出决断。因此,一场争论是不可避免的。
  果然,当诸葛亮来到孙权的幕下,与张昭等人一一相见之后,这些主降派便迫不及待地挑起了论战。
  首先出马的是张昭。这位“孙权手下第一个谋士”,老谋深算,谈锋甚锐。他避开和、战这个中心问题,而对诸葛亮的才干大作文章,企图在精神上压倒对方。一开始,他稍作迂回,明知故问:“久闻先生高卧隆中,自比管、乐,此语果有之乎?”诸葛亮不卑不亢,坦然回答:“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张昭自以为抓住了口实,立即大举进攻。一方面,他极口称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另一方面,他大肆攻击诸葛亮:“刘豫州(按:刘备曾任豫州牧,故以此称之)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从而讽刺诸葛亮根本无法与管、乐相比。这番话,语言刻薄,用心险恶,既然诸葛亮是累败之将,连刘备都辅佐不好,还有什么资格来说服孙权抗击曹操呢?
  面对张昭的恶语攻击,诸葛亮不急不躁,沉着应战。首先,他以病重之人应当逐步调治作比喻,指出刘备三顾茅庐之前,“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正是自己出山以后,才使刘备集团有所发展。接着,他分三个层次驳斥了张昭对自己的攻击:第一,尽管刘备在新野时“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
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惇、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第二,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并不知情,而又不忍夺同宗之基业;在形势突变的危难关头,刘备仍不忍抛弃百姓,这都是大仁大义。第三,尽管刘备遭到当阳之败,但“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有什么可指责的? 当年汉高祖不是曾屡败于项羽,最后一战成功吗?这样一来,张昭讽刺诸葛亮无法与管、乐相比的论调就完全站不住脚了。在此基础上,诸葛亮反唇讥讽张昭等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像这样“虚誉欺人”的“夸辩之徒”,才真要被天下人嘲笑呢! 这番话,理直气壮,有根有据,正打中主降派在强敌面前“临机应变,百无一能”的要害,所以“说得张昭并无一言回答”。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