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市萧县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宿州市萧县七年级(下)期中语文试卷
一、句子默写(共 5 分)
1.默写。
古诗中有各种各样的美。王维《竹里馆》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悠远宁静之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悠扬深远之美;韩愈《晚春》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个性张扬之美;《木兰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出淡泊名利之美;岑参《逢入京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出眷恋故园的深情之美。
【答案】    (1). 深林人不知    (2). 明月来相照    (3). 谁家玉笛暗飞声    (4). 散入春风满洛城    (5). 草树知春不久归    (6). 百般红紫斗芳菲    (7). 可汗问所欲    (8). 木兰不用尚书郎    (9). 故园东望路漫漫    (10). 双袖龙钟泪不干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出符合题意的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本题需要注意“深、洛、菲、漫、袖”这几个字词的书写。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 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书,就像是隐身地串门,经过半个学期的语文旅行,我们获得了许多的阅读感悟和体验。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了邓稼先鲜为人知的为国献身的情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勇敢坚强的英雄气魄;读端木燕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zhì_______痛的爱国情怀;读杨绛的《老王》,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在迟暮之年对车夫老王真诚的愧_______之情……阅读让我们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变成了享受。
2.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愧____
②zhì_____痛
歌咏黄河的句子3. “鲜为人知”中“鲜”的意思是(  )
A.新的,不陈的
B.很少
C.味道的美好
D.有光彩的
4. 以上文段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5. 以上文段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_________,正确写法是 _________。
【答案】2.    (1). zuò    (2). 挚    3. B   
4.    (1). 比喻    (2). 排比   
5.    (1). 契而不舍    (2). 锲而不舍
【2题详解】
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注音。
愧怍(kuì zuò):指惭愧;羞愧。引申为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
挚痛(zhì tòng):指抽挚牵引作痛,有一处牵连及它处,多因经脉失养或脉络阻滞不通。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
“鲜为人知”的意思是很少有人知道。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读书,就像是隐身地串门”,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读书比喻成隐身地串门。“读杨振宁的《邓稼先》,我们感受到了邓稼先鲜为人知的为国献身的情
怀;读臧克家的《说和做》,我们感受到了闻一多先生契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读光未然的《黄河颂》,我们感受到黄河勇敢坚强的英雄气魄;读端木燕良的《土地的誓言》,我们感受到作者挚痛的爱国情怀;读杨绛的《老王》,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在迟暮之年对车夫老王真诚的愧怍之情”,该句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形近字。锲而不舍,qiè ér bù shě,不断地镂刻。比喻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锲”不能写作“默契”的“契”。
三、综合性学习(共 20 分)
某校七年级(1)班开展“天下国家”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6. 按要求修改学生发言。
①关心祖国命运,为之奋斗为之牺牲;赞美祖国山河,为之描画为之歌咏;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历史文化、为之沉醉为之感动……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情怀的表现。②在中华文明悠远的历史中,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的强壮动力
①语段中有一处标点符号有错误,请出来并修改。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7. 给下列爱国故事配上有关联的人物。
①精忠报国的_______
②宁死不降元朝的________
③用胸膛堵住敌人机眼的________
④回国报效的数学家________
8. 下列不能体现对国家、对民族热爱的古诗词名句是(  )
A.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B.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 在经典诗词朗诵环节,要为下面这首爱国诗歌的朗诵选配一支背景曲,根据下列名曲的介绍,选配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痰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平沙落雁》,曲风静美舒缓,优美动听。
B.《十面埋伏》,曲风凄冷悲壮,激昂慷慨。
C.《春江花月夜》,曲风委婉质朴,旋律流畅。
D.《渔樵问答》,旋律悠然恬静,节奏轻快。
【答案】6. ①将“凝聚”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②将“强壮”改为“强大”。   
7.    (1). 岳飞    (2). 文天祥    (3). 黄继光    (4). 华罗庚    8. C    9. B
【6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标点。
“爱国主义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得以凝聚,生存和发展”中“凝聚”“生存”属于词语并列,应该将“凝聚”后面的逗号改为顿号。
②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句用词不当,将“强壮”改为“强大”。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写出题干中提出的爱国故事所关联的人物,注意姓名要书写正确,不要有错别字。
根据积累作答。“精忠报国”出自中国历史人物(南宋时期民族英雄、抗金名将岳飞)的典故。它形容精心忠诚,报效祖国,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
“宁死不降元朝”的主人公是文天祥,是南宋末年政治家、文学家、抗元名臣、民族英雄。他屡经威逼利诱,仍誓死不屈,最后从容就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