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分析
2022高考全国甲卷语文试题分析
2022年高考落下帷幕,今年的语文全国甲卷有颇多争议,不仅是试题的变化还是作文材料的考查其实都是紧扣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来进行的,结合《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尝试就文本分析、考向预测、备考复习建议的角度进行分析。
集思广益打一国家前言
(一)论述文阅读
选材有新意,文物类史学作品是偏冷门的,但又在现实生活中非常重要。选文正文1157字,篇幅也适中,体现稳中求新、稳中求变原则,和以往相同,试题前两题重点考查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理解重要词语句子含义,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等。第三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选项设置也符合文本设陷的十大方面:混淆已然和未然,说法绝对,断章取义,答非所问,强加因果,以偏概全,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篡改原文,曲解文意。学生只有掌握其方法依据,才能在文本分析中对应思考,甄选仔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以袁隆平先生“杂交水稻的培育”为主要内容,多则材料组合的“非连续性阅读”选材比较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综合了人物传记、新闻评论等。体现了时代性,引导考生关注中国在农业方面的巨大进步和加深理论认识,从而增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试题设计侧重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和评价事件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其中第四题选择题,较往年求稳中有所创新,结合语言文字运用题的流程图的来进行考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采用复合文本是一大创新。文本一为小说节选,属于虚构类文本,选用王愿坚的军旅题材小说;文本二为回忆录节选,属于非虚构类文本,内容相似,风格却大不相同。小说第九题的简答题也紧扣这一特点进行问题设置,这种形式对考生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万变不离其宗,考查的根本还是落脚到理解,分析归纳概括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符合统编教材小说单元了解小说多种艺术手法运用实现创作意图的要求。
(四)文言文阅读
从《战国策》中选材,不再是以往考查多年的《二十四史》里的文章,打破史传文和纪事本末体中选题的传统,凸显了命题的创新性和变革性。第十一小题不再考查单一的文化常识,而是考查文中的重要实词的理解,且与教材所学课文中的实词紧密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了“引导教学”“以考促教”“以考促学”的命题意图。真正主张老师和学生回归到课本,又能迁移运用到课堂之外的文言理解。第十二题考到状语后置倒装句的翻译要求,看似难度不大,但考生如果基础文言知识掌握不到位,还是很容易失分。第十三题的翻译题也凸显这一特点,“知”的一词多意,考到证实的实词意思。充分体现课标精神,落实课表要求,强化核心素养的养成。
(五)古代诗歌阅读
选材为两首同题诗,两首小诗文质兼美,深浅合宜理解起来问题不大。重点在于对同一意象“画眉鸟”在不同环境下的内涵理解,对学生把握诗歌形象、情感的能力有较高要求。尤其是第十五题的古诗简答题考查了学生的语言学习整合的能力,“旧瓶装新酒”,在以往古诗赏析三步法答题的基础上更加考查学生灵活赏析意象,辨析作者情感表达的古诗鉴赏能力。“托物言志”和“侧面描写”表现手法的考查也对应诗人不同的诗歌形象。学生答此题容易在表现手法辨析不清楚,诗人情感表达理解不全面的方面失分。
(六)古诗默写
指向性明确,设问角度围绕具体的情景进行。本次选材三篇均为高中篇目,这些都是比较出人意料的。较去年高考全国甲卷连考两篇初中篇目而言,可谓有比较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有反猜题的考虑,为了发挥高考试卷的引导性作用,呼吁学生和教师重视高中阶段的课堂学习,回归教材,回归基础,回归概念和情景,不迷信套路。只有把课表要求的背诵篇目落实到位,才能有条不紊的自由应对高考。
(七)语言文字应用
试题考点涉及成语、病句、标点、补写、修辞手法,题型变化很大,成语病句不再采用客观题型,对考生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以往成语和病句采用选择题进行考查,选对正确答案存在侥幸的成分,而现在成语换成结合语境直接填写,病句直接修改成正确的句子的方式,更加能够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是否落实的情况,选拔出真才实学的人才。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古诗中的“画眉鸟”等语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便于学生理解。
第十九题考了“引号”的作用,多年未考但在考前模拟预测题型中曾多次出现。引号主要有表
示强调,引用,讽刺和否定等特殊含义,特定称谓这几个作用,此次甲卷涉及强调和特殊含义作用的考查。教师在复习和讲评试题时应该着重补充“破折号”“冒号”等标点的作用。恰当语句的填写放在第二十题进行考查,用“带有妈妈专属味道的槐花美食”一则材料结合修辞考查和文化常识的补充,充分凸显新课改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意识。这次的语言文字运用题虽然题型变化较大,但总体来说灵活有内涵,出得比较好,富有文艺性和人文性的特点。强调知识融会贯通,形成语言实际运用能力,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得以落地。试卷结构稳定,难度合理,与学情相符,具有较好的区分度。
(八)作文分析
试题材料亲切平实,丰富多元,凸显情境。作文材料选自《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的一个情节。既弘扬了传统文化,又让学生在更广泛的领域思考其启示。鼓励其面向未来创新,彰显了让传统文化传下去、活起来的理念,使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学生成长相呼应。
从选材来看,该材料取自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选段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其中“翼然”“泻玉”“沁芳”等都是对传统经典的回顾,注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试题设问引导学
生借鉴古人智慧、汲取精神力量。而通过牌匾题词,悟出一个道理,即可以“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通过材料的价值倾向来看,借鉴固然不错,但更好的选择还是要立足于具体的情景之中,有创新性。这个道理又紧贴时代创新主题,激发了时代精神。
从命题来看,切入角度比较新颖,真正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思辨能力以及联系现实的迁移能力;从难度来看,具有一定审题难度的,但是,学生一旦到了三者之间“继承”“改造”“创新”之间的隐含关联,又属于比较常规的话题,学生是有话可说的。该作文命题从情景与应用、借鉴与创新的角度,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思辨性、独立思考的价值性在今年作文题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三个不同的取名方法,代表了做任何事情的三个境界:学——思——悟。这样一看,这个话题可大可小,可从个人切入也可从国家社会大角度切入。可以说,该作文命题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国家对未来人才培养的殷切诉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