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上半年省考申论范文
第一篇:
勤于思且忠于行 绘就精彩人生画卷(花木君)
从毕业论文、学术论文注重形式而忽视质量,到综艺娱乐节目“搬运工”式的发展模式,再到扶贫、环境治理、地区经济发展盲目照搬“成功经验”,暴露了当前社会所普遍存在的跟风、浮躁问题,也凸显了思考能力不足、急功近利等社会症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只有勤于思考、忠于实践,将所思所想与实践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知行合一,成就美好人生,开创美丽新时代。
勤于思,方能挣脱思维的禁锢。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但学习成绩总是千差万别,我们固然不能以“分数定成败”,但总能发现,愿意独立思考、善于多思考总是“成绩好的同学”的共有特质。个人勤于思考,才能更好的体认自我、发现自我,到个人才能与工作、发展的最大契合点,并分清主次、珍惜精力,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更大的价值;企业勤于思考,才能不沉迷于过往的辉煌,客观的正视自身所可能面临的内忧外患,通过调研考量把握消费者的心
理和需求,持续开发出迎合市场、满足时代需求的产品,成就百年品牌;一个民族勤于思考,才能摒弃传统文化中的桎梏和糟粕,深入挖掘出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和内涵,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并以兼容并蓄的姿态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历经时代的风雨依然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勤于行,才能摆脱空想的藩篱。人都有梦想,普通人实现了梦想才变得“不普通”。据媒体调研数据显示,我国当前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往往分不清梦想和空想的区别,有的是“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没有逃课”但陷入“无限迷茫”,有的是忙于“灌网络鸡汤、段子”,思想上的“求索”有余,而行动上的“付出”不够,进而酿成了空有理想的天空而缺少现实土壤的“空想主义”悲剧。勤于思考固然很重要,但脱离实践的思考往往是挥霍时光,缺少实干、苦干为支撑的“好主意”注定沦为“伤仲永”,泯然众人。业精于勤荒于嬉,无论是个人的成长,企业的发展还是社会的治理,其成功都没有捷径,唯有在实践中勤于打磨、勤于调整,才能丰富理论体系,进而用勤劳的汗水和心血将脑海中的“闪光点”变成照亮人生、社会发展的光芒。
勤于身体力行,才能知行合一。“我睡去,梦见生活就是享乐。我醒来,发现生活就是劳碌。我身体力行后领悟到,原来劳碌中充满着快乐”,断章取义只会丢失真实的内涵,以偏
概全只能一叶障目,真正的智慧是将思考的张力注入到实践中来。无论是个人的发展,还是企业的壮大,抑或是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等社会议题,逃避现实只能自欺欺人,激化矛盾,浪费时代的契机。空有一腔热血而不能将其与行动相统一,很容易演变成“想入非非”“画饼充饥”“庸政懒政”,仅仅甩开膀子、埋头苦干也很容易沦为“瞎干”“蛮干”,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白白浪费时间、精力和机会。只有将思考的张力与实干的魄力相结合,将思想的天地与现实的土壤相交汇,才能将想事和做事统一到一个维度上来,避免灵魂和心被现实所蚕食,规避思想的风筝和踏实的行动被撕裂成碎片,在身体力行中再上新台阶,成就务实主义者的精彩人生。
不去思考必须思考的问题,不去做必须做的事情就是怯弱、狭隘和封闭。只有勤于思,忠于行,求身体力行,才能发现劳碌中的快乐,摒弃不经大脑地轻松娱乐,在历经艰辛、十分努力后,迎来更具获得感与成就感的新生活、新时代。
第二篇
平衡(花木君)
--莫让忙碌遮慧眼 且把平和植心间
“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然而,历经三十九年的高速发展,今日的中国已然面临水域开阔而暗流涌动,大河奔腾而泥沙俱下的发展现状--竞争白热化,每日快节奏奔波劳碌,我们俨然置身“一个把健康卖给时间和压力的时代”。故步自封只会浪费机会,贪大求全同样无益于健康发展,为此,我们需要平衡发展的节奏与身心健康,去审视我们的现状,为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引领是平衡发展节奏与民众身心健康的风向标。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多发,竞争压力加大,工作节奏加速,国民心理疾患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开始凸显,解决民众心态失衡迫在眉睫。为此,需要强化行政引导,充分考虑政策的科学性、连续性和社会影响,减少因政策的不连续性等因素导致民众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减少对个体造成刺激和重大挑战。同时,重视城市边缘人和农村贫困人的生活状态,通过户籍制度改革、财政政策扶持、收入差距调整等手段调节在资源占有、机会获取、成果享用等方面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通过舆论引导、社会关爱提高民众的积极情感,平衡区域、城乡发展,进而缓解社会冲突,减少人际间的矛盾与仇视,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
文化引导是平衡发展节奏与民众身心健康的驱动力。当前,传统的价值观、就业模式、保障体系等正发生急剧变化,人们对未来缺乏安全预期,对未知充满恐惧,对变化心理准备不足,对多元化心理认同不够,出现了信任和诚信危机,盲目跟风的现象突出。为此,我们需要善于发现,敢于面对,勇于承认,充分发挥政府、主流媒体的“专家指导系统”的角,寻民族文化的根基,挖掘并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深入提炼民族文化“独立思考”的特质,增强文化自信,进而提高民众的智慧、创造力和自主选择能力,引导民众沉下心来,到改善现状与进一步发展之间的平衡点,避免盲目跟风、“预先失败”的窘况。
氛围营造是平衡发展节奏与民众身心健康的润滑剂。当前,社会发展节奏如大河奔腾,紧张、压抑的环境让人身心俱疲,进而带来一系列社会心态问题。为此,需要完善并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切实保障劳动者假日福利的实现,通过宏观引导与调控到发展与适度休养之间的平衡点,营造宽松公正的社会氛围,为民众创造发展自我的条件与空间,让民众真正感受到公平与正义,过“有尊严的生活”。同时,借助公益活动、电视宣讲等方式,宣传平衡规模与质量、快节奏与身心需求的重要性,营造积极但宽松、包容的社会氛围,促进社会的长远健康发展。
莫让忙碌遮慧眼,且把平和植心间。平衡发展节奏与民众身心健康是体验幸福的钥匙,是缓解社会心态失衡的必要选择,是强化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营造健康、积极、自信的社会发展态势的必然举措,需要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2017年国考申论范文
地市级:以水为师而后可天下皆美(花木君)
当城市如璀璨繁星落入神州大地,当天蓝水绿成为13亿华夏人共有的期盼,当“人水共存”业已成为城市建设的共识,我们已然迎来了发展改变生活、发展改变中国的新时代。然而,河流、水源被污染,鱼虾绝迹、臭气缠绕等问题也如伤痕一般横亘于江南江北,破坏了水体生态自有的平衡,也制约了长远发展。有水则城兴,水坏则天下破,为此,应以水为师,完善水体生态建设、保障机制,共建水绿、天蓝的美好新城市。
以水为师,敬水方可流深。城市水系被破坏、不透水地表面积不断增加,不仅严重削弱了地表蓄洪、植物拦截和土壤下渗的功能,也凸显了城市建设、管理中对水的认识和保护力度不足。为此,必须成立城市生态水系保障工作的专门领导小组,以主管领导任第一负责
人,吸纳涵盖文史、社会、经济、环境生态、城市规划、水利建设等领域的专家,以专题的方式定期进行研讨,将水系建设的工作成果、建设意见及时汇总,提高城市水系建设、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将城市水系建设、保护工作纳入行政工作的绩效考核体系,将水源保护、水污染治理及相应配套工作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自上而下的提升行政人员对水的保护意识、重视意识,充分发挥行政的社会导向作用。
以水为师,顺势而为方能源远流长。古人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尊重规律才能顺应发展。城市水系作为复合的系统,一味的清河道、搞沿水绿化,不仅容易形成“多头管理”的弊端,且不利于将人工、自然合理连接,形成多样化滨水公共空间。城市水系建设、保护过程中,必须立足水系自身的条件和基础情况,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将历史文化遗存的水生态、美学功能、社会整体抗风险等因素有机结合,还原“水丰、水清、水美、水活”的水体、水系原有面貌,秉承水随山走,路随河伸、城依河修的发展思路,不因城市建设而压缩水面,占用湖泊、湿地,实现城市建设中“蓝天、碧水、绿地”相互融合。
以水为师,合水方才成河。当前城市水体、水系保护过程中,没有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合力是重要症结。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此,应健全城市水系保障
、改造民意征集办法,通过网络、电话、等方式问计于民、集思广益。同时,借助公益活动、宣传片、知识讲座等方法,向全社会介绍城市水系、水体建设的工作情况、基础知识,使社会各界充分认识到城市水系、水体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形成水体保护人人有责、水系保护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
“上善若水”。水,不仅是生命之源,是真善美的化身,也是城市治理中可以为师的智慧载体,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向水学习,敬水、爱水、顺势而为,必将创造城市百年发展基业,开创出更加美丽的城市。
副省级:以水为师(花木君)
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的美好意境,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蕴意,从“水利万物而不争”的先贤哲理到“一衣带水”的浓浓乡愁,“水”不仅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滋养、熨帖了我们的精神情感,构筑了千年之下共同的精神家园。然而,大雨大涝、小雨也涝的城市管理窘境,缺少耐性、责任心、只顾当下不计长远的整体社会氛围,无不凸显了当前发展中所存在的浮躁、随性之风。古人云“上善若水”,为此,我们应返璞归真、以水为师,内炼修为,外塑和谐、协调发展之气。
以水为师,方得人生真谛(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谈)。缺少耐心、急于求成业已成为当下青年一代的标志性问题,不仅扼杀了广大青年的创造力,也制约了个人的进一步发展。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只有在实践中体认自己--在工作、学习中发现自我的长处,正视自身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认清凡事需要历经过程的打磨,才能培养见贤思齐、乐善好学的品德和习惯,像水一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水滴足可穿石,江河合水而为大,理想固然不可缺少,但脱离现实的土壤只会让人“误入歧途”,只有像水一样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在不惧艰险中让梦想照进现实,学以致用、知行合一(论证涵盖学习水的因势利导、持之以恒等特点)。
集思广益打一国家 以水为师,方解城市管理之弊(从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谈)。“下水道堵了修下水道,河道窄了挖河道,城市年年修依然年年堵、年年防涝依然年年涝”,凡此种种不仅反映了为政者施策脱离了实际,更凸显了城市管理中缺少系统思维的弊端。为政者当如水,只有以静水流深为导向,深入众、实地考察,才能如苏东坡治理西湖一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而到城市管理中的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城市治理也是一道综合题,只有将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整体考量、系统思考,才能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涵盖深入众--静
水流深,综合思考等层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