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激荡20年
中国互联网激荡20年
作者:暂无
来源:《民生周刊》 2014年第8期
    本刊记者 郑智维 王丽
互联网行业    “身处变化极快的互联网行业,很多企业刚成立不久就老了,这种感觉特别强烈。”当再谈及互联网应用的未来,洪波感慨道。
    1994年4月20日,中国接入互联网成为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的第77个成员。
    谈及“接入”的意义,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创始人胡延平说,“除了设沿海特区、开放内贸、加入WTO等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开放,在西方社会看来,中国接入互联网,是另一种改革开放。”
    据统计,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5.8%,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仅从数据上看,中国已然崛起为互联网大国;然而,“大而不强”,发展中亦有隐忧。
    从接入到现在恰好20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中国互联网下一步如何发展值得深思。其中,将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建议,屡被提及。
    中国“触网”
    早期的网民上网时,大概都曾有过这样的记忆:“Modem+电话线”的方式实现联网;非实时在线状态,网民只能快速收信,将所需信息复制下来,然后迅速挂掉。
    在采访中,很多人提及当初上网时的“缓慢与笨拙”,更难掩初次触网的新奇与兴奋。
    “封闭的世界瞬间被打开,在信息海洋中冲浪。”谈及第一次触网的感受,原IT社区Donews总编辑、著名独立IT评论人洪波告诉《民生周刊》记者说,感觉自己就像刚进城的农民,眼睛都觉得不够使,一个链接接着一个链接如饥似渴地浏览。
    “1997年之前的两三年属于中国互联网的起步阶段,这个时候全国网民总计只有3万余人。”胡延平告诉《民生周刊》记者,大多数老百姓甚至还不知道什么是互联网,由于网速慢、费用高,即使上网,也无法获取大量资讯。
    然而, 互联网的开路先锋们却无比兴奋和乐观,他们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憧憬着一个新世界的到来。
    作为见证者之一,洪波从1996年开始上网。有着18年网龄的他,经历了从使用者、参与者,到互联网行业的贴身观察者等角转变,在论坛、社区等网络空间“当道”的年代里,他对于早期发生在BBS的
那些人和事,依然记忆犹新。
    “ 后来成为互联网大佬的马化腾、雷军、丁磊、仇伯君等人,都曾是当时BBS上的活跃分子。曾经,求伯君和雷军每人每天飙信达200封。”
    这个过程中,一批互联网的先驱勇敢地站了起来:瀛海威、实华开、东方网景、瑞德在线、亚信等互联网公司都是在这个时期成立的。
    在1996年,对大部分人来说,所谓“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还是个陌生的词汇。就在这年春天,北京中关村的瀛海威开始提供上网服务,其打出的广告牌,成为了中国互联网历史上的经典记忆。这块硕大的广告牌的内容是: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
    作为当年互联网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瀛海威的故事多次被媒体和研究者提及,也因此被记忆。
    离瀛海威的广告牌不足百米处,胡延平向记者讲述了另一个互联网领域拓荒者的故事。1996年,在首都体育馆西门外,一家名为“实华开”的网络咖啡屋诞生,使得“泡网吧”逐步发展成一种时尚。
    鉴于其极具象征意义,1998年,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华,还特意到这家网络咖啡厅参观。“因为中国有了互联网,等于中国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世界也向中国打开了大门。”
    “先驱变先烈”
    在中国互联网协会秘书长卢卫看来,直到2000年“网络泡沫”后,中国的互联网才能称之为独立的产业;在此之前,大大小小的互联网企业不断洗牌,许多“先驱成了先烈”。在这次“网络泡沫”到来之前,中国互联网的创业者经历过一个痛苦的阶段。
    “ 当时还没真正了解互联网,能干什么、方向是什么、没到可行的盈利模式,当时纯粹是烧钱。”谈及当时的“痛苦”,卢卫说,很多人都来在做互联网企业,都认为有利可图,但都又没钱赚。如今看来,扛到最后,就成了赢家。
    为了开发潜在的互联网用户,当时还在电信部门工作的卢卫在1996年也尝试做过一个名为“信息港”的门户网站,将当地报纸上的新闻、股票信息,还有老电影、电视剧搬到网上。“当时还不是为了盈利”,卢卫说。
    从1998年开始到2000年,中国互联网迎来一个投资潮和创业潮。“这个阶段是中国互联网的第一个发展热潮,涌现了一批至今仍活跃在互联网第一阵营的公司,腾讯、新浪、百度、阿里巴巴、易趣、艺龙等,都是在这个阶段成立的。”胡延平告诉记者说。
    2 0 0 0年年底,“网络泡沫”一词被提了出来。在这一年,大量的中小型互联网企业经营亏损,纷纷倒闭、裁员,成为“互联网先烈”。当时,甚至有人将此次“网络泡沫”比作“庞氏”、“荷兰的郁金香事件”。
    据胡延平回忆, 中国的网络公司在这一年揭开了登陆纳斯达克的序幕,新浪、网易、搜狐等多家网络公司海外上市。然而,到了这年年底,纳斯达克跌破2600点大关。“中国概念股”一路走低,中国互联网企业普遍受到沉重打击。
    泡沫之后的5年,中国互联网相继经历了行业寒冬。“2000年底到2002年底,是互联网的寒冬期,互联网盈利能力低下,整个网站的用户才几百万人,盈利也只有百万美元级别,几乎所有网站都在亏损,只能靠上市的融资支撑着。”胡延平说。
    蛰伏了两年之后, 中国互联网企业开始进入理性耕作时代。“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成了网站的救命稻草,比如移动增值业务和网络游戏。”胡延平说,“博客”崛起,成了2004年搜索热词之一,许多大型网站陆续开始借助博客来尝试所谓Web2.0的新应用,将中国互联网的整体发展带上了一个新台阶。
    起飞
    中国互联网的应用的飞速发展,始于2 0 0 6年。胡延平认为,网络视频、网络广告、游戏、电商、SNS成为互联网起飞的五大引擎。
    回首这一时期,土豆、优酷、酷6等视频网站极大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网络的发展提升了网络广告的价值,网页游戏受到许多办公室白领一族的追捧,电子商务崛起并高速发展,从天涯、猫扑,到人人、开心,中国社交网络产品相继出现。
    “ 到现在为止, 我国的互联网发展正处于发展高潮期。”胡延平谈到,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相映成辉,社交网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微博到,再到整个移动互联网,迸发着新的化学反应。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已不仅仅包括购物的主要内涵,还包括了物流等附带服务。
    每隔几年, 中国就会迎来一次互联网发展的高潮。“2014年是中国互联网企业的上市潮,准备上市的互联网企业不下于20家;乐观地讲,其中能成功上市或将超过10家。”胡延平谈到,这批企业包括阿里巴巴、京东、迅雷、新浪微博等。
    “ 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网应用。”回首中国互联网20年的发展,卢卫将其分为两个阶段。他认为,最近十余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特征就是大规模应用。
    早在2 0 0 7年,洪波曾在博客中写下了对未来互联网应用趋势的预测:“互联网自从商业化以后,依次经历了接入时代(AOL)、门户时代(Yahoo!)、搜索时代(Google),接下来会是人际关系时代吗?如果是,代表性企业会是Facebook吗?”
    时隔六年多的预测,如今已被验证。“身处变化极快的互联网行业,很多企业刚成立不久就老了,这种感觉特别强烈。”当再谈及互联网应用的未来,洪波感慨道,新技术不断带来突破,未来生活中网络无处不在,“上网”的概念将消失。
    在全球格局来看互联网企业市值,前5名中有3家美国公司2家中国公司;前7名,4家美国公司,3家中国公司。其数量和位置,中国互联网企业都稳居世界第二。
    考虑到互联网本身的规模,未来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向,无论是作为专家的姜奇平,还是马云、张近东、雷军、马化腾等互联网大佬们均建议将互联网提升为国家战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