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观视角下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和启示
2020年12月
第6期(总第141期)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红螺Dec. 2020
No. 6(Gel.141)
传统文化观视角下推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和启示
李新宇 辛宝海
(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宁 273100)
[摘 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路径。坚持
科学的传统文化观,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与肯定中国历史相统一,提出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探索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进程中,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中国文化精髓、中华民族精神及优秀传统道德同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功能与价值。在新时代,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将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与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相结合,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正确方向、精神力量和价值遵循。
[关键词]传统文化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法;启示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563(2020)06-0005-08建模过程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并不断取得新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抓住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通点,这是实现二者跨越时空展开对话的基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革命和建设是中国共产党的成功经验,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杰出代表。认为,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忽视中国文化遗产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外国思想的价值。中国历史遗留给我们的东西中有很多好东西,这是千真万确的。我们必须把这些遗产变成自己的东西。” [1]191
一带一路战略收稿日期:2020-09-10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面向农民日常生活的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大众化研究”(15BKS023),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研究”(M2018X06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李新宇,男,山东临沭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辛宝海,男,山东利津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因此,必须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有益因素,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丰厚文化滋养。
一、的传统文化观
近代以来,清政府闭关锁国、封建腐败,屡遭西方列强侵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反思中国的文化、技术、制度层面的问题,一时间社会上批判中国文化的声音不绝于耳,很多受到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大肆宣扬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优点。国家的积弱积贫、西方先进技术的冲击、理论界的混乱,严重消解了人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认同,文化自信逐渐瓦解。在这样的形势下,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成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艰难选择,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代表了对中华民族及其发展历史的态度。凭借其扎实的传统文化功底、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及对中国革命形势的科学把握,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科学回
答,为正确认识和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将肯定中国传统文化与肯定中华民族历史相统一
从小受到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人物传记、诗词典籍,对《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经典著作更是爱不释手,他认为这些书籍蕴藏着大量历史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深刻地认识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2]663,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检验,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着如何认识中国社会历史。特别强调对民族文化的重视,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2]706。认为作为民族的文化“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外来文化必须“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2]707,明确指出了外来文化只有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相结合,才能在中国得到应用和发展。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为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更广更深地发展提供了依据。
(二)提出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花灯的制作方法
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来看待传统文化,提出了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他认为,文化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由其社会存在决定的,不能脱离具体的社会现实空谈文化的优劣。首先,明确区分了“封建时代的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反对旧文化、旧道德,但是
不能全盘否定,“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主要是封建时代的文化,但并不全是封建主义的东西,有人民的东西,有反封建的东西。”[3]225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对人民有益的文化成分,这是进步的部分。其次,要用唯物辩证法的态度看待传统文化,“把封建主义的东西和非封建主义的东西区别开来”[3]225,“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2]708,“我们的态度是批判地接受我们自己的历史遗产”[1]192,正确的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再次,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看待封建主义文化,封建主义的东西也不都是腐朽的,它也曾经在社会历史中发生积极的作用。指出:“中国现时的新政治新经济是从古学校元旦贺词
代的旧政治旧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现时的新文化也是从古代的旧文化发展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2]708这是我们对待自己历史和文化应有的态度。
(三)提出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
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越来越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很有益的遗产,必须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遵循“古为今用”“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原则和方法。“古为今用”就是学习借鉴传统文化中有用的东西,作为我们今天为人处世、治国理政的启示,在传统文化的“古为今用”上应该坚持“批判继承”,拒绝“拿来主义”。指出:“对中国的文化遗产,应当充分地利用,批判地利用”“我们应当善于进行分析,应当批判地利用封建主义的文化,而不能不批判地加以
利用。反封建主义的文化当然要比封建主义的好,但也要有批判、有区别地加以利用。”[3]225必须坚持唯物主义的观点,辩证地认识历史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继承和发扬其优秀的因素,批判和改造其落后的部分。同时,认为传统文化不能仅仅是为当代所用,还必须用得好,“古为今用”还要“推陈出新”,提倡融入新内容,拓展新形式,多创作对人民有益的作品。对待传统文化的原则和方法,为无产阶级知识分子文艺创作指明了前进方向,解放了广大知识分子的思想,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供了价值指引。
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益探索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相结合,挖掘出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从多方面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一)将传统文化中的“知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相融合,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知行合一”是古人治学修身、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和高尚品格。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把握知行关系,孔子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认为教育或学习要做到“知行合一”。汉代班固赞扬汉献王刘德做学问的态度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清代顾炎武提出了“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思想包含了很多朴素的实践哲学思想,把这些知行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相结合,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4]109的观点,发展了知行合一的思想。他在《实践论》中总结认识的总过程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进到了比较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4]296-297,并用这个认识的过程来分析中国历史和现实,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不仅强调通过实践获得对事物的正确认识,而且十分重视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强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严格地遵守的一个原则”[4]311,为实事求是思想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进行具有时代性和哲学性的科学阐述:“‘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
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去研究。”[5]801从此,“实事求是”具有了完整的哲学依据,被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二)将传统文化中的“中庸”思想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相融合,开辟了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新视角
在论述中国革命发展形势时肯定了孔子的“中庸”思想, 他认为“过犹不及”是两条战线斗争的方法,“‘过’的即是‘左’的东西,‘不及’的即是右的东西”[6],实际工作中要克服“过”和“不及”的错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对“中庸”等传统文化的思想作了新的阐述。后来,在读范仲淹的《苏幕遮》和《渔家傲》等诗词文章时,谈到自己读诗词的感悟,读久了豪放派就会喜欢读婉约的词,婉约读的邪风曲好看吗
久了又会再去读豪放的。由此引发了的哲学思考,他写道:“人的心情是复杂的,所谓复杂,就是对立统一。人的心情,经常有对立的成分,不是单一的,是可以分析的。”[7]从这可以看出,将“中庸”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相结合,用新理论看待传统文化,同时又用传统文化解释新理论。不仅将哲学观点用于评论人的心情、文学作品,还将其广泛应用于对中国革命形势、阶级阵线、军事策略等方面,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观点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紧密结合,发挥了传统文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历史文化智慧。在中国诗词文化方面,引入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开辟了诗词创作的全新视角,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发展。例如,为正确看待革命道路的长期性和曲折性,在《和柳亚子先生》诗中写道“风物长宜放眼量”。史无前例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观点引入到中国诗词等传统文化中,为传统文化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更宽阔的思路。
(三)将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观相融合,诠释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新内涵
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广大人民众谋取解放的大无畏精神,集中表现为无产阶级的革命乐观精神。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奋斗中形成的优秀品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艰苦环境中,没有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国民族就难以团结成一个整体,中华革命就没有前进力量。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将发扬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相融合,概括、总结、首创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等时代精神,发挥出民族精神
的强大力量,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井冈山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 体现出一种实事求是、自强不息、依靠众的民族精神。长征时期是党最艰难困苦的时期,长征精神体现了强烈的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独立自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延安时期是党不断走向成熟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产生的延安精神体现了科学求真、自力更生、团结统一、顾全大局的精神。在长期残酷的革命斗争中,认识到民族精神对革命具有重要作用,并认识到中华民族是正义的、进步的、反侵略的,必将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华北事变后,面对日本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疯狂侵略,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号召全民族团结起来抗击外来侵略,“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
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2]698体现出爱国勇敢、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深刻分析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力量,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论述了我们的先进性和敌人的落后性,得出了我们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彻底批判了“亡国论”思想,科学指导了中国革命发展,发扬了中华民族精神。
(四)将传统“民本”道德与马克思主义众观相融合,确立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民本”思想,这些思想也包括了“仁政”“爱民”“大同”等思想中。例如“敬德保民”“夙夜在公”“贵以贱为本”“公而忘私”等,这些都是传统“民本”思想一脉相承的具体体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对其进行合理‘扬弃’和‘超越’,这为铸成中国
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根基。”[8]批判地继承传统“民本”思想,并将其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和价值观统一,总结概括出具有中国文化品质、符合广大众利益的“为人民服务”思想,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内涵,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指出:“在‘五四’以前,中国的新文化,是旧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资产阶级的资本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在‘五四’以后,中国的新文化,却是新民主主义性质的文化,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的一部分。”[2]446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我们的文艺是应当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5]854对文艺工作方向的阐述符合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这种理念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传统文化虽然在公私关系上倡导为公,但是其文化实质是为巩固封建统治的,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有很多“愚民”的旧思想和旧道德,如不加改造和创新,将无法适应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会阻碍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说,党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传承和超越。为人民服务思想为党的众工作、革命工作、文艺工作都指明了正确方向,确保了广大知识分子在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保持先进性属性,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理论资源,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正确发展道路提供了深厚的理论渊源和思想基础。在中国革命和建设探索中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积极运用中国传统文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充分挖掘出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科学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认真研究的传统文化观对我们今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当代启示。
(一)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正确方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中国文化底蕴以及中华民族精神等中国元素相结合。1938年10月在六届六中全会上,在《论新阶段》讲话中首次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批判总结,把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