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知识点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科
1、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间:19世纪40年代中期
马克思主义的客观历史条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以及马克思主义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和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条件:马恩的崇高理想、勤奋好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使他们两人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
2、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内在统一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广义理解:包括创始人在内及其继承者-----列宁主义、中国的思想和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第二、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等人的理论。 
第三、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是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中国近期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关系: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注意理解把握要点,二者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远大的理想;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相对于最高理想来说,共同理想是近期的具体理想。
最高理想与共同理想,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首先,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其次,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简答)
3、关于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反对教条主义;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第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二、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第三、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坚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
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第一章----第三章)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1,关于哲学的含义及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含义: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二方面内容:第一是何者为第一,它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是两者有无统一性,它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的二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它们的历史形态分别为:唯物主义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个形态;唯心主义则有二种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唯物主义
┌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问题─┤                                        ┌可知论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不可知论
┌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历史唯心主义
┌辩证法(联系、运动、矛盾)
世界存在状态─┴形而上学(孤立、静止、否认内部矛盾)
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中,又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在世界的本质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世界的本质问题,实质上是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 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一元论  ─┤                    └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                    ┌主观唯心主义
│                  └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二元论
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
第一、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3、马克是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原理:物质离不开运动(相反是形而上学);运动也离不开物质(相反是唯心主义)
相对静止的重要意义:
第一、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开不同的事物。第二、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
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只承认静止不承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只承认运动不承认
相对静止时相对主义诡辩论)
4、马克思主义的时空观:
时空的哲学含义和特点: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物质的空间特性通常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体积、空间位置。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时间和空间是内在统一不可分离的(四维时空概念)。
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时空的客观性;时空的绝对、无限、与时空的相对、有限的含义和和关系:
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无限和有限的统一。
绝对性、无限性: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
相对性、有限性:每一具体事物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去认识、把握其绝对性、无限性。
5、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客观性。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二、自觉能动性。从根本上与旧唯物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第三、社会历史性。同唯心主义实践观划清界限,又同旧唯物主义实践观以及实用主义实践观区别开来。
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物质生产实践。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第三、科学实验。其他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
,第一、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第二、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第三、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第二、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
第三、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6、唯物辩证法的体系
二个特征:
(1)联系:联系的客观普遍性;联系的多样化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时客观的,联系是普遍的。联系的普遍的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
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个要素也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
具体联系又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
(2)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的运动和变化
发展是指事物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上升性、前进性的运动变化,即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不断更替的运动变化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新事物的含义及其理由):
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本性决定的:
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
3.社会历史领域内,人民众是社会众创造者和绝对力量,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3)两种对立的发展观:
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2.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
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传家宝经验加成三大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亦称矛盾规律,其基本内容是: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
辩证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这两重关系决定了矛盾具有两种基本属性,即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第二、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它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形:其一是矛盾双方的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其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具有无限多样的表现形式.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
首先,基本属性不同,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无论在任何条件下矛盾双方都会有斗争)。
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没有斗争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情人节红包祝福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关系,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发展的: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互相从对方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第三、矛盾的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着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第二、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都有重要作用,但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始终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在一定情况下,外因对
事物的发展甚至起决定性作用。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朋友结婚祝福语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普遍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也就是矛盾的共性。矛盾的不同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
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
灵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和意义,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
早安问候语
第一、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如果割裂了特殊性
与普遍性的联系,就会导致“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一般就是普通,个别就是特殊。
第二、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一般(普通)比个别(特殊)更普遍、深刻,个别比一般更丰富、具体。
第三、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2010已经考过)
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矛盾特殊性的重要表现。它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一种是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不平衡;另一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不平衡。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首先,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首先,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地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不平衡性的原理:
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
(2)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度的含义及其掌握度的意义: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属性是一事物和他事物发生联系时表现出来的质。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
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注意分寸”、“掌握火候”、“适可而止”、“过犹不及”等等,都是要求在实践中坚持适度原则。
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和意义: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论述题)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离不开量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的成果,另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
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激变论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激变论在社会政治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庸俗进化论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社会政治上表现为改良主义。
*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
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否则会欲速则不达,得到事与愿违的结果。
(3)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和否定的关系: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它转化为他物的方面。任何事物都是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统一体。
*肯定和否定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
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和意义: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其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除去糟粕,吸取精华。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总趋势和具体道路是前进和曲折的统一: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如果割裂了二者的
统一,会导致循环论和直线论的错误。
*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要
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
五对范畴:
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五对范畴的共性:都体现对立统一的关系;各自的个性):
(一)原因与结果: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因果联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原因在先,结果在后。因果联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首先,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其次,原因和结果又是统一的。表现在:第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第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摩擦-生热-燃烧-爆炸】。第三、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用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确定不移的、不可避免的趋势。必然性与本质和规律是同等程度的概念。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按必然规律办事,不要被偶然现象所迷惑。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我们应当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重视偶然性。此外,偶然性对事物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我们决不能忽视偶然性。
(三)可能性和现实性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为自己开辟道路时,要经历由可能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现实性是指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是客观事物和现象种种联系的综合。
可能性是包含在现实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
(四)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指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成分、运动过程和发展的趋势等的总和。形式是指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作用的关系。
(五)本质和现象
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有些现象与本质是一致的,通常叫真相;有些现象与本质似乎不一致,这种情况通常叫作假相。假象同真相一样,也是客观存在的。因而不能把它同主观上的错觉混为一谈。真相反应本质,假象也反应本质。
7、关于规律
规律的含义和特点:
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第二、普遍性。
自然规律是在自然界各个领域起作用的规律,是自然界中的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区别和共性):
区别:自然规律是通过自然界各种盲目的力量相互作用实现的,它是自发地起作用,不需要人的参与。社会发展规律是通过人们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共同性: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一样,也是客观的、有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
第一、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
互冲突,形成不以他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
第二、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
有规律的。
第三、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8、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论:
怎样修改wifi密码意识的起源(二点):
首先,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和发展包括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第二、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专门反映外界刺激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
第三、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人脑)
其次,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一、劳动使猿脑变为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
第二、劳动产生了语言,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
意识的本质(三点):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必要条件)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意识形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内容)。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对物质的发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
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
意识的能动性(即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及其主要表现:四点):
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中秋节祝福语简短10字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超前性和预见性)(人建造房屋与蜜蜂建造蜂房)。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普通)
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特殊)
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意识的作用)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
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