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拓展:现代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
一、关于城市化
城市化的实质是资源和生产力在城乡之间再配置的过程。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同阶段城市化的违度、规模、结构不同,是影响城乡资源和生产力配置的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实际上城市化就两点,一个是人口向城市集中,职业从农业转到非农产业,这是从人口上说的;第二个是土地的非农业化,即土地由原来的农业用地变为二产和三产用地。
城市化进程指的是原本不属于城市范畴的地域(比如农村),通过改革和其他措施,在产业结构上由主要依靠第一产业(农业),逐步转向依靠第二(工业),第三产业,同时社会文化,服务水平接近城市标准的一个过程.
采矿工程专业城市化水平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应包括下列要素:城市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实际包括非农业人口、居住城区的农业人口和流动人口);适龄人口入中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二、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及预期
在2005年中国人口普查时,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6%。虽然在2008达到了45.68%的水平,但我们农村还有7.2亿农村人口。将来,根据有关专家的推算,中国将来的人口峰值是达到15亿,达到高峰以后人口就开始逐步递减了,就在人口高峰15亿的时候,即使中国的人口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的时候,我们按照65%的城市化来算,那个时候农村还有5.25亿人口,就是2500百万人口,但是这种大趋势是清楚的,现代化体现在城市化,使全体农村都能够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虽然将来中国还会有农业人口,并且还会有村庄的方式来生活,但那个时候通过发展和建设,农村的水、电、陆、气,包括城市的文化,不断的向农村的输入,那么那个时候的村庄已经不是简单的现在的农村的概念。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他们仅仅从事农业,但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应该也是现代化的,所以他们也是现代化的生活。
三、中国城市化面临哪些主要问题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主要有:
1.农村人口的巨大推力与城市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吸纳有限之间的矛盾; 2.城市规模的扩大占用土地和耕地资源不足的矛盾。
岐山臊子面的做法我国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不断增长,但人口多、农
村人口基数大、土地资源耕地少、自然灾害较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要重视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的保护。
郑勇——从哪个另一个方面表述,中国城市化问题主要有三点:
一、也是中国城市化最大的问题,那就是土地的城市化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说虽然土地非农业化了,但是人口并没有非农业化。
二、就是经营城市的误区。所谓经营城市,说白了就是借钱去搞建设,或者说是卖地去搞建设。这是完全不对的。 这两个方面会产生一些连带问题。经营城市误区造成的典型问题就是开发区在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开发区遍地开花这是绝对绝对的错误。开发区是重要的,有的城市老城推不动,就搞新城来开发,这是对的,但遍地开花就不可行。
三、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是我们确定的城市化道路,但实际上的做法是以小城市为核心。城市化发展方针,即到底是以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还是小城镇为主,这是需要思考的。
四、关于道路的选择问题
1、关于城市化道路的几种观点:
综合各种观点可以发现,关于选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大都市圈战略",源于对日本和拉美国家城市化经验的借鉴;二是"大城市道路",有关模型分析证明,人口规模在1百万-4百万之间的城市,其成本收益最合理;三是"优先发展人口低于30万的中小城市",因为人口少于30万的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四是"优先发展县级城关镇",因为这是农村经济、政治、文化中心,有利于辐射带动周围农村地区发展;五是"小城镇,大战略",20年的改革开放之中县以下建制镇受旧体制约束最少,发展最快,应该加强规范引导,而不能抑制。其他的争论主要有"集中型的大中城市与分散型的小城镇"之争,"城关镇与建制镇"之争;另外,还有多元模式的主张等。
赞美教师的歌曲2、主张发展大城市
他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应走大中城市扩容为主的道路。原因是大中城市的规模效益最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还很大。因各方选择的工作不同,农民进城并不与下岗职工争饭
盖印图层碗,而且城市经济繁荣发展、充分就业的时期正是"民工潮"的高峰期,农民工大量进城既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又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因此,不仅大中城市扩容仍有相当潜力,而且小城镇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 他还认为,小城镇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在城乡分割体制下产生的。就象分散的乡镇企业一样,小城镇建设也是分散的,难以担当转移几亿农民的重任。发展小城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而且过度发展小城镇会得"农村病",比"城市病"的问题更严重。
3、主张发展小城镇
他们反对集中型城市化道路的观点认为,在体制方面,由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从根本上破除,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还面临着许多障碍,而消除这些障碍也需要有一个过程。在现有的大中城市方面,主要的制约是:
其一,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城市的失业问题正变得日益突出。大量的人口涌入,势必会加剧就业压力,并可能产生严重的社会矛盾;
新春祝福语句简短其二,中国现有的城市在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基础设施的建设、社会保障和公用事
业的供给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在这种条件下扩张现有的城市,将造成城市生存环境的恶化;
其三,发展中国家大城市的盲目扩张,形成了贫民窟和"棚户区",导致黑社会犯罪等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应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犯同样的错误。 因而在现阶段,大中城市还不能成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要依托,发展小城镇才是更为现实的选择。
(1)小城镇的发展优势
在现阶段与中国的大中城市相比,小城镇有两个明显的发展优势:
其一,改革以来,尽管中国城市化进程滞后,但近年来小城镇数量扩张明显,在小城镇的建设方面还是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因势利导发展小城镇应当说有一定的基础;
其二,由于地缘关系紧密,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付出的心理成本要低一些;
其三,小城镇的发展可以把城乡两个市场较好、较快地连接起来,迅速地促进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大量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矛盾,进而促进农业规模效益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又可以缓解大中城市人口膨胀的压力。
(2)小城镇发展道路的两种选择
一种观点认为应该重点发展县级镇,即通常所说的"城关镇"。原因有四:一是有利于发展主导产业;二是县级政府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权限;三是县级的规模适度;四是县级政府更关心城关镇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关镇的发展。
另一种观点则反对以发展城关镇为主:原因有三:一是城关镇地价较贵,"门坎"过高;二是县城所在地部门设置健全,收费功能很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空间小,难以促进产业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三是县级的主要财力用于支持地方国营企业,这将重蹈国企发展的覆辙。
4、主张多元模式
他认为,上述"大小之争"和"城关镇与建制镇之争"根本没有必要,要解决的只是现代化、城镇化的问题,而不是要发展哪一类城镇。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不是人口的城市化,而是地名的城市化。城市数量增加了两倍,城市人口却只增加了10个百分点,而且主要是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
驱蚊灯
中国人多地广,地域差异性大,商品经济不发达,工业化水平低,不可能采取单一战略模式去解决城市化问题。而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向多元化目标逐步推进。具体地说,就是采取"多元化、非均衡、逐渐递推、综合发展"的战略。所谓多元化,就是指目标模式的多样化;非均衡指各期主攻方向不一,各有侧重;逐级递推指实现战略的阶段性;综合发展则是就效益而言,近期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中期以社会效益为主;远期以生态效益为主。
5、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我们俩在经过深入的思考和沟通讨论的情况下。我们觉得,21 世纪的头50 年将是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借鉴美国、巴西城市化和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探索中国城市化道路具有重要的意义。
所以,我们觉得我国的城市化道路应在加快推进城市化的同时,重视乡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从美国和巴西的经验看,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象。城市的发展不仅给人们带来了生活、工作、娱乐等方面的便利,也为一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我国的城市发展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城市化水平从1979 年的18 %提高
到2002 年的38 %左右,初步形成了大、中、小城市有机结合的城镇体系。但是,与经济发展阶段相比较,我国城市化水平相对滞后。一般理论认为,城市化应与工业化同步。以上数据表明,我国的城市化远落后于工业化。因此,加快推进城市化,是我国21 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课题。
但是,在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考察中,我们印象较深的是美国城乡一体化的景象。美国现有的乡村不再发展成传统的城市,在保留乡村某些特征的同时,在生产、生活方式上乡村已经和城市没有什么差别,城乡进入了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而巴西的情况正好相反,在城市化过程中,片面强调城市的扩张而忽略了农村的发展,导致城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强化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正反两方面的例子告诉我们,我国应该纠正传统的偏重城市发展的政策倾向,采取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国际经验表明,凡是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其农业也相应地较为发达。农业部门生产率的提高是城市化得以顺利推行的基础。
因此,我国应该通过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村的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消除城乡经济机会不平等现象,实现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6、新的城市化发展思路——“县下设市”模式。
针对现行设市模式存在的问题,充分吸取整县改市和切块设市两种模式的优点,借鉴西方国家城市行政体制的成功经验,我们认为,县下设市是较为理想的新模式。具体设想是,保留150~200个规模较大的市,其余的市恢复为县,将县域内达到一定规模的小城镇改为县辖市,由县领导,但赋予其城市管理权,同时引进西方双层政府结构体制的成功经验,由市负责城市事务,由县负责区域性事务,并协调县域内的城乡关系。作为配套措施,将市、县分成不同系列的行政区划体系,综合考虑人口、面积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采用国际上通用的综合国力排序法,对市县实行分等、分类管理,把竞争机制引入行政管理体制,逐步制定和完善市县行政机关编制法和市县人民政府组织法,使市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制度化、法律化。按照上述设想确立的县下设市模式,既可以克服传统切块设市的弊端,又解决了整县改市出现的矛盾;既保留了非县城切块设市和整县改市的优点,又克服了它们的不足,是更高层次上的城乡分立体制:首先,我国的县制始于春秋,历经数千年大体轮廓不变,近年来已有近400个县改为市,采用县下设市模式既可以避免县改市造成的县数量的锐减,又解决了切块设市增加市县总数和行政机构的问题,有利于从总体上保持行政区划相对稳定。其次,既便于市政府根据城市的特点,集中精力管理好城市,又可以通过县政府协调处理涉及整个县域的事务。第三,既解决了
整县改市城乡界线不清的问题,便于城乡分类统计,又克服了传统切块设市市县并存、城乡分割的弊端。第四,打破了整县改市对市数量的限制,有利于根据城市化的进程,增设城市政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