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教小说
思路:导入课题——整体悟读——人物赏读——艺术品读——扩展阅读。一节课不一定非要完成这么多环节,也可以只完成其中的两三个环节。
第一节导入课题
小说导入课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1悬念法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猜想法。说出课文的一部分情节,然后让学生猜另一部分情节。
考编怎么考2温故法
用已知知识做铺垫,促进知识的延伸,顺势过渡。这种方法注重知识衔接,一举多得,极有实用价值。
例.《守财奴》
师:在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两篇法国作家的小说,一篇是都德的《最后一课》,另一篇是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大家回想一下,于勒哥哥的一家人起先曾那么热切地盼望于勒回来,后来又为什么像躲瘟神一样地躲开于勒呢?
生:他们盼于勒,是因为听说于勒发了财,想沾光;他们躲开于勒,是因为看见于勒是个穷光蛋。
师:请大家考虑一下,他们家庭中亲人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什么关系呢?
生:金钱关系。
师:对。“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加重“脉脉”的读音,起正音作用)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这就是对资产阶级本质的概括。所以,凡是生活在那个时代而又愿意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家,都必然会把这一点表现出来。今天我们学习的法国另一位大作家巴尔扎克的小说《守财奴》,也生动深刻地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这一特性。
师:这篇课文是从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欧也妮葛朗台》中节选出来的。
(出示《欧也妮葛朗台》一书,学生抬起头注意地看着,课堂气氛活跃了。)师:这部小说是巴尔扎
克的代表作之一,内容丰富深刻;它由著名翻译家傅雷译为中文,译文流畅优美。大家一看就知道了,我们课文上所选的,只是这部名著的一个小小的片段。
(作者:安徽省特级教师鲍弘用)
3竞赛法
上课之初,根据学生好奇,好胜的特点,立即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高度集中,思维处于快速运转状态,必然会使课堂气氛热烈,并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的欲望。
例.《变龙》
师:对于许多人来说,无论他喜不喜欢语文,有一种文学体裁对他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这就是“小说”。同学们读过,听说过哪些小说呢?请你把它的名
字写在答题板上,看谁写得又多,又快,又好。开始!
(学生紧张的忙碌,教师穿行于学生中间。三分钟后,老师要求学生亮出题板,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师: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但是大家在题板上列出的小说全都是长篇小说。其实,在世界文学史上有许多短篇小说同样是光耀文坛的精品,一些短篇小说巨匠的经典之作更是脍炙人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俄国短篇小说家契诃夫的作品《变龙》。
(作者:东北育才学校孙永河)
上课伊始,不急于立即阅读,而是从远处着眼,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不知不觉中引入正题。这种方法使人感觉亲切,有利于师生间的双向交流,给人水到渠成之感。
例.《竞选州长》
师:你们参加或者看过竞赛吗?
生:参加过,看见过。
师:竞赛是什么意思?
生:(略加思索)就是比赛,比谁的成绩好。
师:对。请问真成绩好还是假成绩好?
生:(毫不犹豫地)当然是真成绩好。
师:有假成绩吗?
生:有。
师:能举个例子吗?
(学生面面相觑。片刻。)
生:考试作弊得来的成绩就是假成绩。
师:作弊是什么行为?
生:弄虚作假的行为。
师:对,弄虚作假的行为。(教师将话题一转)今天我们学习小说《竞选州长》。你们说说竞选和竞赛是不是一个意思?
(学生小声议论起来。)
生:不完全一样。两个词虽然都有一个相同的语素“竞”,但还有不同的语素“赛”和“选”。
师:(赞许地)好,用语素的知识来辨词义好。你能再具体解释一下竞选的意思吗?
(学生低头思考。其他学生迅速翻阅词典。教师叫学生坐下。)
生:(看着词典上的内容)在选举前互相竞争选票的活动。
师:对。竞选有弄虚作假的吗?
生:(齐声)有。
师:有例子吗?
生:《竞选州长》里面讲的就是。
师:对。是怎样弄虚作假的呢?作者又是怎样去写这些弄虚作假的呢?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弄虚作假呢?
(学生跃跃欲试。)
师:我知道同学们有准备了,下面我们就一个一个问题来解决吧。
(作者:贵州遵义五中冯秀芳)
4背景介绍法
有些文章其中心之所以较难理解,关键就在于背景的复杂或年代的久远,因此,在授课之始介绍背景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就有些文章而言,其背景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绝佳材料。
例.《故乡》
本篇文章写于1921年1月,最初发表于同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九卷第一号,后编入小说集《呐喊》。它深刻地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我国农村的凋敝和农民遭受剥削压迫的社会情景。
1840年战争以后,中国日益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及其势力范围的划分,给人民造成种种苦难。在帝国主义支持下的皖,直,奉等各系军阀连年混战,酿成横征暴敛,农业凋敝,农民破产。1911年辛亥革命,虽推翻了皇帝的专制政权,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兵(军阀混战),匪(盗贼横行),官(官僚统治),绅(地主盘剥)相互勾结。这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是苦难之源。
对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鲁迅很是不满,一度陷于孤独和苦闷之中。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爆发,使他受到极大鼓舞。这时他在北京,以彻底反帝反封建精神高举文化革命的大旗,用小说和杂文解剖旧社会,与反动势力斗争,支持学生爱国运动。
1919年12月,他回故乡绍兴接母亲赴北京,目睹故乡残破景象,感到十分悲痛,一年后以这次经历为题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作者: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
作者简评法
语文课本中的选文多为名家手笔,作者中不乏光耀文坛的巨匠,初露头角的新秀,也有曾为人类,国家做出过杰出贡献的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其中的优秀者其探求人生真谛及真理的勇气,其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人们所景仰。教师在授课之初,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例.《我的叔叔于勒》
师: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作家,从事创作都十分认真刻苦。他们的创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思考,不断地提高语言技巧,才取得惊人的成就,法国19世纪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1850—1893)就是杰出的例子。他早年参加过普法战争,后来在政府里担任过文职,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他一开始学写小说,就虚心地向当时的文学前辈求教,给他帮助最大的是法国的大作家福楼拜。这位名师首先指导莫泊桑要从练习观察入手,不但要求写形,还要求传神。莫泊桑在语
言上也刻苦磨练,他无论描写什么,都要去寻那“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莫泊桑在初学写作的头7年里,严格遵照老师的教导,苦练本领,默默无闻。到了30岁时(1880年),他写出的稿子堆起来已有一人高了。就在这一年,他发表了短篇小说《羊脂球》,震动了文坛。工夫不负有心人,从此便从一人高的稿子堆中站了起来,成为了一代文学巨人。
勤奋写作,呕心沥血,莫泊桑一生共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6部长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短篇小说的珍品,历来脍炙人口,今天我们阅读它,不但还有现实意义,而且可以把它作为观察生活,描写人物的借鉴。
(作者:福建省特级教师陈日亮)
检查预习法
预习是语文教学中的必要环节,预习必须进行检查,否则就将流于形式。预习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检查的形式也应灵活多变。这一方法可以对学生起督促作用,同时也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新知的掌握程度,以便于在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对策。
例.《小桔灯》
师:今天我们学习《小桔灯》。前天我曾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遍,读过了没有?(学生:读过了。)
是不是出声诵读了?(学生齐声答道:是。)都动口了,很好。我来提两个小问题,看看我们除了动口,还有没有动过心思。
师:这篇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
生:(齐声)1957年。
师:写什么时候发生的事?
一部分学生:春节前夕。
师:哪一年春节前夕?(短暂静场,思考后,有学生在座位上作答,有学生举手)请你说一说。
生:四五年。
师:你怎么知道是四五年的事呢?
生:课文末尾写到“十二年后”,十二年后是五七年,十二年前就是四五年了。
师:很好。这个时间非常重要。全国还没有解放,但离全国解放又不很久,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黎明前最黑暗的日子”。地点呢?
生:(齐声)重庆郊外。
师:前些日子重庆在咱们厦门开了个展览会,你们去参加了没有?(学生有说“去了”,有说“没有”)白公馆,渣滓洞?(学生齐声:参观过了。)看过展览会,你们就知道了,当时的重庆,正是反动统治最残酷的地方。《小桔灯》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
(作者:福建省特级教师陈亚仁)
第二节整体悟读
悟读包括介绍作者,朗读感悟,梳理思路,把握主要人物与主旨。
第三节人物赏读
品读人物首先要一个切入点
1、通过“印象”切入
如:《边城》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喜欢?从哪些情节和细节及描写中看出他(她)的可爱之处?
又如:《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他可爱,可怜,还是可恨?
2、通过“原因”切入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夫人最后到了项链,但是却付出了青春的代价。你因为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是什么?玛蒂尔德夫人本人应该承担责任吗?为什么?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还有谁应该承担责任?
3、通过“任务”切入
如假设世上有诚实药水,那么《皇帝的新装》中皇上愿意服用这种药水么?
为什么?
《背影》如果把父亲过铁道买橘子场面拍成一部电影,你认为哪些该拍成近景?哪些可拍成远景?哪些拍特写?哪些用慢镜头?哪些用快镜头?
4、通过“写作”切入
如学习《祝福》,从创新阅读教学的角度出发,可采用编年谱、写死因调查报告、写传记等形式;学习《装在套子里的人》可采取写别里科夫死因调查报告形式等等。
第四节艺术品读
即对诗歌语言、写作手法、结构的品读。
一、对结构的品读
第一、要把握结构上的特点。即文章是用什么方法组织文章结构的。常用的结构方式有1、开头结尾的方法:如开门见山,画龙点睛等;2、过渡和照应。如前后呼应,承上启下等;3、顺序和线索。如以感情变化为序,层层深入,以时间为序,以空间为序(移步换景);以实物为线索,以感情变化为线索,以一件事为线索,以一句话或者某个词语为线索等等;4、文章思路。如对比,衬托,铺垫,悬念,波澜,总分,分总,层递,联想和想象等。
第二、要分析机构上的作用。一般采用“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了什么感情、思想、道理等”
二、对文章表现手法的品读
第一、要把握表现手法的特点。如、表现手法:叙述(倒叙,插叙,顺序);描写(人物描写,包括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景物描写;场面描写;白描,工笔;)
第二、要分析表现手法的作用。一般采用“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方法,表现了什么感情、思想、道理等”
二、对语言的品读
(一)揣摩语言的含义与用法
要求:
1、语言品读应该和朗读同步进行,边读边品
2、要运用灵活多样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方法品味语言。如:
A增删改调究法。增,就是加上一句或一个词行不行?删,就是删掉这个词或者短语行不行?改,就是换掉一个词或短语行不行?调,就是调整一下顺序行不行?究,就是追究其真正含义。
B质疑法。就是让学生自己质疑。质疑前最好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如从为什么这个角度质疑,为什么不能删,为什么不能改等等,还可以从是什么质疑,这个词怎么理解等等。
C模式法。就是教师先做示范,教给学生欣赏语言的模式,然后用这个模式去品味语言。如可让学生按这样的模式品味:某某词不能删去,因为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如果删去了会如何。
D图示法。可以让学生边看图边欣赏。
E演示法。有些诗歌语言教师可以用动作来展示。F仿写法。仿写也是一种语言品味的方法。对于十分精彩的句子,可以让学生模仿写一个。
H关键词引领法。就是出文中能体现文章中心关键词,然后从文中寻这些能够体现这个关键词的词句,说说它是怎么体现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