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考编、教师资格证考试内容:名词解释(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
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侠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它指明了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成就。
3.教育内容是依据目标以及相应年龄段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学生能够学、应该学、适宜学的只是范畴,其中包括概念、方法、态度和技能的学习等,它是具体可操作的。
4.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
5、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
6.学科课程是一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来编排的课程。主张应该教给儿童基本知识、概念和基本科学规律,教学内容应适合智力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教材应精选具有典型性和范例性的内容。
7.经验课程也叫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出发点,通过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8.分科课程又称科目课程,指的是根据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课程中选择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教学科目。
9.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界限,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10.显性课程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有意参与活动的成分很大,而隐性课程则是无计划的、无组织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要获得的是隐含于课程中的经验。
11.园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幼儿园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开放民主的决策过程,即园长、教师、课程专家、儿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幼儿园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等
活动。
12.核心课程围绕社会问题来组织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课程使儿童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增强儿童对生活的适应性。
13.目标模式是以对社会有使用价值的目标作为作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组织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泰勒)
14.过程模式反对用预先确定的目标,尤其是行为目标来规定课程的进展和结果,把课程设计看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主张关注具有内在价值的课程内容及儿童实际生活过程的课程设计模式。
15.普遍性目标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或理论观、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引出的对课程进行原则性规范或总括性指导的目标。
16.行为目标是一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儿童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7.生成性目标也称形成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景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注重的是过程,反映的是教育过程中儿童经验的生长的要求,注重的是儿童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生成性目标的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1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儿童在具体的教育情景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儿童反应的多元化,而不是同质化。表现性目标不是规定儿童在完成一项或多项学习活动后准备获得的行为,而是描述教育情景中的“际遇”。即儿童在教育情境中的作业、将要处理的问题以及将要从事的活动任务等。
19.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20.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是指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使幼儿园课程活动兴趣化、有序化、结构化,以产生适宜的学习经验和优化的教育效果,从而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
21.逻辑组织法是指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
22.心理组织法是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
考编怎么考法。
23.纵向组织法指的是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的方法。该方法重视知识、技能的层次性,根据儿童学习的太多的,课程内容的组织安排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逐渐递进,依次展开。
24.横向组织法指的是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儿童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的方法。该方强调各种知识之间、知识与儿童经验之间、儿童的各种经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帮相儿童统整和贯通知识与经验。
25.整合性是把课程当中各种不同的课程内容之间建立适当的联系,以整合由于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以达到最大的学习积累效果。
26.课程实施是指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27.课程实施的取向是指对课程实施过程本质的不同认识以及支配这些认识的相应的课程价值观。
28.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是指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忠于课程计划)
29.课程实施的互相适应取向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级、小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教师可根据课程实施中的具体情况适当、适时加以调整)
30.课程创生取向是指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知识选择的工具而已。(教师与儿童共建课程)
31.教案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它阐明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达到什么目的等。
32.集体活动 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儿童在同一时间内做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
33.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一种以幼儿园课程为评价对象的特殊认识活动。
34.形成性评价也称过程评价。它是在课程系统运作、发展过程中收集课程各个要素的相关资料,加以科学分析和判断,以此调整和改进课程方案,使正在运作中的课程更为完善的一种评价方式。
35.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结果评价。它是一种对课程实施以后所获得的实际效果进行验证的评价方式。
36.定性评价是评价者用语言文字作为收集、分析评价资料和呈现评价结果的主要工具的评价方式。
37.定量评价是评价者收集被评价对象的数量性的实证信息,用数量化指标来显示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
38.内部评价又称自我评价,是指由幼儿园内部或教师本人对照课程评价标准,对园内或教师自己的课程实施状况与效果做出分析和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
39.外部评价或他人评价,是由有关人士或专门人员组成评价小组,对幼儿园课程的整体实施状况做出判断的一种评价方式。
40.相对评价是在某一类评价对象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作为基准,将该类对象逐一与基准相比较,判断其是否达到基准所具备的特征及其程度。
41.绝对评价是以某种既定的目标为参照,目的在于判断个体是否达到这些目标。
42.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将评价对象的过去与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各个方面进行比较。
43.档案袋评价,又称为“文件夹评价”,是指收集儿童在学习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和典型的表现记录,以儿童的现实表现作为判断儿童学习质量的依据的评价方法。
44.表现性评价是指在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情境里,通过对学生完成实际作业表现得观察,依靠教师的专业判断,对学生成就进行整体判断的评价方式。(作品取样的基础和实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