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文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2022年吉林省中考时间确定第一篇:礼文化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渗透
浅谈礼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关键词]语文学科熏陶感染渗透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可见,小学语文教学与;礼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我们应该在重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同时,加强礼文化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使礼文化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同步协调发展。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的渗透;素质教育要贯穿于包括语文教学活动在内的一切活动中。语文教学在学科德育渗透中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优势,要显示出这种魅力和优势,需要教师从语文学科教学中,多方面、多角度渗透礼文化教育。
语文课文选取了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大公无私、心灵崇高,刚正不阿的;有描
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歌„„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性。“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传播、宣扬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执着地表现着作者的人生追求,传达着作者的喜怒哀乐,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
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下面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礼文化教育做以下分析:
(一)通过字词渗透礼文化教育
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外在物化,情动辞发;欣赏文章时,应该有文入情,观于目动于心。语言方案是情感的载体,一篇文章,总是作者反复推敲的结果,字字句句隐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因此,教师在教学教学中,要努力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甚至咬文嚼字,引导学生品味,从而揣摩其中的礼文化内涵,领会课文的思想底蕴。教学中,抓住字、词、句,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地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学生进入
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同喜同悲,同爱同恨,产生情感上的亲近感和认同感。这样他们就乐于接受作者所讲的道理,就自然地受到文章主题思想的影响。例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读到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又耐心等待灵车那一段,引导学生:“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什么意思?这两个词同时用在这里是不是矛盾?为什么?学生通过深入思考,逐渐体会到老奶奶对总理的深厚感情,从而受到热爱领袖的感染。《草船借箭》讲读结束后,我提出:题目中的“借”字,可否换成“骗”?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辩论明白“借”本身暗含“还”的意思,体味到作者用词的精妙,而且知道了战争有正义、非正义之分,人物有美、丑不同。
(二)通过阅读中渗透礼文化教育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必须要通过朗读讲解
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一方面,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
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再一方面,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啊、赛读啊、感情读啊,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道”之所在,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我家的一件珍品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教学中我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指导学生读,使他们读中明情,读中悟理。《梅花魂》讲述一位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其中他送“我”墨梅图时说的一段话是文章重点。在朗读前,先播放《我的中国心》录音,然后再让学生读,学生很快进入情境,读得很有感情,在这过程中自然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熏陶。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潮》时,我播放录相,然后引导学生转换心理角:假如你是当时在场的作者,看到这雄奇、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你心里会怎么想,怎么说?在学生充分与作者感情契合后,我指导他们反复诵读,从容回味,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优美景物,读出自己由衷的喜爱,倾诉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时想叫他不喜欢自己的祖国的山河都难。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虽不直露张扬,却更持久有效,如春雨无声无息,深入孩子们的心田,滋润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
(三)在拓展延伸中渗透。
阅读教学是为了学习内容、感悟体验、净化心灵,同时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我们可以形象地说,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道路是从行为和习惯开始的,而行为和习惯中又渗透着儿童对于所见所为事物的深刻情感和个人态度。”因此,拓展延伸是德育渗透极其重要环节,能拓展延伸到课外读物、也能拓展延伸到生活经历、还能拓展延伸到社会实践等,只要有利于礼文化的渗透,拓展延伸就会显得无比重要。
三、润物细无声的“无痕”策略
有人曾经用雨水渗进墙壁的说法来诠释“渗透”,这是非常形象的,也是十分恰当的,只不过待到晴天时,墙壁会有明显的痕迹。而语文学科的“礼的渗透”应当是不经意的不留痕迹,最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参透礼文化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固定不变的方法,但应注意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在一起,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新时期礼文化的特点,应对礼文化的方法不断创新、总结、发展。
没有语文,礼仪教育像是没有绿叶的光杆;没有礼仪教育,语文也只是剩下河床的枯河。
学习教师法的心得体会语文中有礼仪教育,但语文本身并不能代替礼仪教育,语文只是渗透了礼仪教育。我们语文教师感到自豪的是:语文因其表达的艺术性丰满了礼仪教育,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含金量”;也因为表达的艺术性,语文坚持了自身的品格,养成独立的学
科性质,而不是礼仪教育的附庸。正视语文和的礼仪教育关系,使语文教学渗透礼仪教育的尝试臻于完善。
参考资料:
酷睿i5处理器1、《全日制新课程标准》(实验稿)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
粗组词语3、陈延海《如何实现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渗透》
4、林弗尧《作品赏析与小学语文教学》
5、胡银耀《在语文教学中多角度渗透思想教育》
喀什市第二十八中学
刘红梅
第二篇:在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
夏天的诗句在教学中渗透传统节日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所接受的洋文化日趋丰富,他们不但知道圣诞节,还能说出许多外国的节日,然而对他们有印象的节日也只不过是“六一儿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等,如果问:什么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知道的很少,回答更是五花八门。这些现象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忽视,因此,弘扬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当务之急。
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时,让学生先来说说九月九日是什么节日,谁知就有学生脱口而出,“九月九日是教师节。”令我有些哭笑不得,也难怪他们,因为低年级学生的知识面较狭窄,有些概念和内容比较模糊,特别容易混淆,而且古诗中的九月九日和学生平时生活中接触的是不同的概念。于是,我就借助日历,比较直观地向学生讲解关于农历的相关知识,我还利用学生的好奇,请学生回家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有条件的学生更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果然,许多学生认真地完成了这项“作
业”,他们彼此间交流,不仅更清楚了农历的概念,还知道了我国的传统佳节多数用农历来计算,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人们要观看元宵灯会和吃元宵;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要佩香囊、赛龙舟、家人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八月十五是中秋节秋节,除了赏月和吃月饼,古人更有月下吟诗作画的雅兴;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是除夕,也就是“大年夜”,除夕大团圆,吃年夜饭;还有春节放鞭炮等许多传统节日的习俗......在教学古诗时我告诉学生:农历的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古诗的第二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佳节”指的就是重阳节。当学生了解这首古诗的第三、第四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意思是:知道今天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作重阳节的纪念时,也正在为少了我一个而遗憾。于是,我就顺势引导学生思考:重阳节这一天,古人都会做些什么事?学生根据课前查的资料,知道了重阳节这一天,古人有登高和佩带茱萸的习俗,学生还了解到“登高可以避灾,佩茱萸可以消灾除病”;“还有吃重阳糕、赏菊等风俗习惯。”;“这和我们家乡人过端午节时,家家窗棱上贴葫芦,门上插艾蒿叶的习俗很相似的。”于是,我告诉学生如今的重阳节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敬老爱老日,那我们在过重阳节的时候,就应该在家里为家中的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表达对他们的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