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的文化精神》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既见君子 云胡不喜是什么意思3题。
中国诗的文化精神
胡晓明
无论是上层还是民间,中国的文化精神是看重现世人的幸福,而不是将幸福寄托于来世。
人生、人性、人情,是《诗经》的灵魂,是中国诗与中国文化的母胎。肯定人的现世性,看重此生此世的幸福,是《诗经》的基调。
“桃之夭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比喻一个女孩子的美丽,《诗经》里的《桃夭》这首诗,讲到后面还有桃叶、桃子、开花、茂盛、结果实,比喻女孩子不止是好看,还要结婚、成家,生孩子。原来中国文学就是这样一种性格,她咏唱的美好人生,是这样的一种完整真实的人生。如果一个女孩子,只是给人家看着像一朵桃花那样的好看而已,而不会结婚,不能嫁一个好人家,也不生小孩子,那么,是没有什么真实的美,或者说她拥有的是不完美的人生。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这就是中国文化的人间性。
《尚书》里说“惟人万物之灵”,就是说人是目的,以人为本,没有什么东西更可以高于人性的生命存在,凌驾于人本身之上。这就是中国文化里说的“天地良心”的涵义。
陶渊明有一首诗专门咏荆轲: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对荆轲的人格,表示了很高的评价。陶渊明之咏荆轲,是反暴秦,是反非人道的社会,是把人道人性看得高于君王之统。而陶之所以要虚构一个桃花源,是反非人道的社会。所以桃源世界,是人性的世界,是高于秦始皇专制社会的另一个世界,所以陶渊明的金刚怒目式,与静穆冲淡的美,在根基的地方,并没有什么矛盾,都是讲人性的自由,人道的庄严与尊贵。
李白特别敬重鲁仲连,“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跟陶渊明咏荆轲“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是一样的意思。他平交王侯,傲睨巢由,仰天大笑,高尊布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人性高贵、人格尊严的精神,成为吾国诗歌思想史上的最明亮的星空。
中国人看历史,看自然,看人生,都有一种温情,都有一种善的信念;在这个意义上,中国诗歌文学,具有一份决定性的贡献。
《诗经》里有一首小诗,《郑风风雨》:“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写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女子与夫君相见。诗人以眼前那风雨飘摇之中小动物之间一种相互的温情,来作为诗的起兴,真是有无限深微美好的情意,充满人间温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止是白居易与素不相识的琵琶女,所有的中国诗人都是具有同情心的人。笔记小说里有一个“田螺姑娘”的故事,一个女孩子天天躲在田螺里,为一个老实勤劳而孤独的年轻人烧饭洗衣,老实的青年有一天终于看到了田螺姑娘,问她为何要来相帮,田螺姑娘回答说:“天遣小女,哀君鳏独。”“哀君鳏独”四字,正是中国人性体现。所以中国诗人正是人间的“田螺姑娘”,代表着人间恒有的温情与善意。
(节选自胡晓明《中国诗所承载的三种精神》,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脱胎于《诗经》的中国诗和中国文化,看重的是现世人的幸福,而不是将幸福寄托
于来世。
B.陶渊明咏荆轲反对暴秦和虚构一个桃源世界,都是人性的自由、人道的庄严与尊贵
的体现。
C.《诗经》里的《桃夭》这首诗,咏唱美好人生,有无限深微美好的情意,体现了人
间的温情。
D.“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止体现了白居易的同情心,也是所有中
国诗人具有同情心的写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依次从重视世俗人生,提倡人性高贵、人格尊严,恒有温情三方面阐释了中国
诗的文化精神。
B.文章以《诗经》里《郑风风雨》这首小诗为例,是为了证明中国诗歌中特别看重
现世性和此生此世幸福的观点。
C.文章以《诗经》的相关诗篇和中国古代诗人李白、陶渊明为例,论据充分,增强了
论证的说服力。
D.文章结尾引用了田螺姑娘的故事,既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又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
观点。
3.结合本文,分析白居易的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首诗所体现的“温情”。(3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