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2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语文(答案在最后)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堪称国粹。在泱泱中华五千年璀璨而辉煌的文化殿堂中,中国诗歌创造了众多的体裁,有诗经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可以说,一部诗歌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发展史。
诗为史,好诗必然得到世间的崇敬和传承。古往今来的好诗,往往是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在卷帙浩繁的中国诗典里,诗人们真切反映人民的喜怒哀乐,真实记载世间的百态万象,既有歌颂,也有批判,既有抒情,也有叙事,既简练精粹,又深邃隽永,既明白易懂,又朗朗上口,既是润物无声的甘霖、又是激人奋进的鼙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坛呈现新气象,许多诗人积极探索诗歌创新,好的诗歌也时有涌现,新诗创作成就毋庸置疑,但是,曾几何时,诗歌却逐渐淡出公众的阅读视野。写诗的竟比读诗的多,一边是诗人们的自我陶醉,一边是人们对诗歌的不屑一顾、敬而远之!
为什么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诗歌没有很好地为之歌唱反而在迅速衰落?这里有种种原因,但窃以为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理论研究不到位、指导引导不到位、规范不到位。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直以来,有关方面还没有对新诗的继承与剑新,对新诗内容与形式的革新,对新诗作者的培养和提升等问题,做过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不仅如此,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还对诗歌的这种衰落现象推波助澜,他们对诗歌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一些诗歌编辑喜欢编发云遮雾罩、高深莫测的诗作;有些大学权威教授还一味推崇西方诗歌这个、那个,怂恿一些诗人尤其是年轻诗歌作者迷失历史担当、远离实际生活,把中国诗歌特有的传统和精华抛到九霄云外,固执地陷在所谓的后现代的怪圈旋涡之中不能自拔。
在中国当代诸多文体中,为什么新诗下滑衰败最为严重?一言以蔽之,是诗歌偏离了时代,偏离了社会,偏离了人民大众,诗歌自然被小众化和边缘化!
诗歌路在何方?1957114日,约臧克家和袁水拍谈诗:新诗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要求,一方面要继承优良诗歌的传统,包括古典诗歌和五四以来革命诗歌的传统。另一方面要重视民歌。诗歌的形式,应该是比较精炼,句子大体整齐,押大致相同的韵,也就是说具有民歌的风格。鲁迅说到诗歌创作一针见血:我以为内容且不说,新诗先要有节调,押大致相近的韵,给大家容易记,又顺口,唱得出来。还告诫青年作者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
今天我们何以创建有中国特新诗体?我认为,还需老老实实地走到、鲁迅所指出的诗歌发展正路上去,通过古典诗词、民歌和五四南阳普通高中有哪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要坚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在内容上,新诗需担当时代和社会责任,多反映现实生活,为人民鼓与呼,敢于抒发真的声音。在形式上,至少有三条标准:一是语言简洁精炼,句式与段落整齐而美观;二是必须押韵且有一定节奏,易诵易唱易记,读之抑扬顿挫;三是通俗易懂,富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让老百姓喜闻乐见。诚如诗歌研究者吴奔星所说,新诗要有起,要掀起真正的新诗潮,就不能老是在‘莫测高深’的迷魂阵里下功夫
新体诗歌的创建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正如所言中国新诗尚未形成,恐怕还要几
十年新诗改革最难,至少需要50。今天,创建有中国特新诗体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新诗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并作出不懈努力。
(摘编自桑士达《呼唤创建中国特新诗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在诗歌领域曾经取得辉煌的成就,发展出了诗经体、、乐府、格律诗、白话自由诗等众多诗歌体裁。
B. 好诗一般具有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高度统一的特点,反映了人民的喜怒哀乐,记载了世间的百态万象。
C. 新诗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迅速衰落,其根本原因就是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
D. 对新诗,有关方面缺乏必要的“顶层设计”和系统研究,有的报纸杂志和文学教授不做科学的批评,只有无原则的吹捧。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围绕“创建中国特新诗体”这一核心话题,按照“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组织全篇。
B. 文章在分析新诗迅速衰落的原因时,提出了“三不到位”是重要症结之一的观点,然后结合事实进行剖析。
C. 文章类比了历史上中国诗歌的巨大成就和当前诗歌衰落的困境,凸显当前诗歌的问题以及解决它的重要性。
D. 文章引用和鲁迅的观点,指出了新诗发展的正路,即摒弃原来的新诗的形式,创造全新的诗歌体裁。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应反映时代,反映生活,写人民之所感,发人民之所叹,还应通俗易懂,具有诗歌传统和民族特。
B. 我们的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在诗歌发展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就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
C. 新诗已存在若干年,但是认为中国新诗恐怕尚需几十年才能形成,需要继承优良传统,并学习民歌。
D. 今天如果新诗沿着、鲁迅指出的诗歌道路发展,我们就有可能创建出“中国特新诗体”。
【答案】1. C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根本原因就是诗人追求个性的张扬,使用个人化的意象,让读者不知所云”分析错误。新诗衰落的根本原因是诗歌偏离了时代、社会和人民大众,走进了逼仄空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总——分——总’的论证思路组织全篇”错误。应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思路。
C.“类比”错误,“中国诗歌的巨大成就和当前诗歌衰落的困境”应为“对比”。
D.“摒弃原来的新诗的形式,创造全新的诗歌体裁”说法错误,文中说的是“通过古典诗词、民歌和‘五四’以来自由诗的‘三结合’产生新体诗歌”。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B.“就能使诗歌走向正确的方向”说法过于绝对,“诗歌编辑或者大学教授在诗歌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正确的引导作用”只是诗歌走向正确方向的因素之一。
故选B。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一朵晶莹、素洁的雪花开始,从一声纯净、温暖的童声开始,从一株昂扬、葱绿的春芽开始,2022年北京冬奥会来到了我们身边。北京冬奥的背后,凝结着无数参与者的心血汗水。他们之中,有一位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北京冬奥记录着、见证着、歌哭着,她就是长篇纪实文学《中国冬奥》(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1月出版)的作者孙晶岩。
孙晶岩从2017年中国申办冬奥成功开始,历时5年,走访国内外多个城市,面对面采访200余位与冬奥会相关的各界人士,全景记录了北京冬奥会从酝酿、申办到筹备充满曲折与挑
战的历程。作品通过丰富真实的事例和人物,立体、生动地书写了京冀两地三大冬奥赛区的建设奇迹,更呈现出新时代的中国续写奥运辉煌的决心与实力,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孙晶岩坚持报告文学要有宏大视野的创作理念。她创作《中国冬奥》的初衷和记录冬奥筹备历程的重点,是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有活力、有实力的中国形象,是希望能真实记录冰雪运动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促进。正是作者的家国情怀,使整部作品呈现出文学反映时代重大进程的及时性和前瞻性。通过这本书,我们能感受到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有中国国力的支撑、有冰雪产业的发展、有与世界的融合。
从这部《中国冬奥》中可以看出作家对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理念的躬身实践。孙晶岩说:报告文学是行走的艺术,一定要用脚板子跑出来,要讲究文学性,刻画主人公的精气神,弘扬真善美。为创作这部作品,她在大雪纷飞的冬天,凌晨5点就起床赶往建设工地采访;在零下20摄氏度的夜间,与张家口赛区的建设者们一起感受壮观的雪场造雪;坐着绿皮火车,穿过漫长一夜去冰雪基地采访,见到艰苦简陋的训练环境,为教练员、运动员的精神感动落泪。她寒来暑往、起早贪黑、风里来雨里去,到北京、延庆、张家口三个赛区跟踪场馆建设进展,前往黑龙江、吉林等冰雪运动强省探寻中国冰雪运动的拼搏之路……
目力所及,是与冬奥相关的每一个体,每一个人。孙晶岩坚持一种心心相印的采访,在面对采访对象和写作时,她试图进入心灵、走入审美,相信只有笔端常带感情,才能写出动人的文字。也许正是这样的创作信念和行动,使她的作品扎实深刻、朴实动人。
雪里已知春信至。一场盛大的冰雪赛事折射着中国生生不息的力量。《中国冬奥》以文学的真诚与情意,为北京冬奥会献上一份特殊的礼物。
(摘编自孔令燕书评《雪里已知春信至》)
材料二:
记者: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火炬手心情如何?
李剑叶:很激动也很荣幸,能举着自己设计的奥运火炬传递奥运圣火,内心无比荣耀。
记者:作为北京冬奥会飞扬火炬的外观设计师,奥运火炬在您心中代表着什么?
李剑叶:奥运火炬最原始的含义是传递光明、希望与和平。每次奥运火炬的设计,大家都会特别关注,因为它代表着这届奥运会的举办国家和城市所要传递的信息和展现的形象。
记者:经历过整个设计过程后,是一种什么感受?如果用一个词去形容设计过程的话,你会如何形容?
李剑叶:这是挺难的一个问题,因为设计过程有太多大大小小的故事和插曲,整个设计过程很难,但是我更多想到的是浪漫这个词。
记者:浪漫?为什么?
李剑叶:当时我们决定做火炬设计的时候,第一个闪现在脑海中的画面是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的开场,一面红旗慢慢飘扬入画,有一种中国的历史厚重感,同时也孕育着一种力量。它还有一种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一种自我突破的意境。
记者:这是否如同谈了一场浪漫的恋爱
李剑叶:是的,恋爱可能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样子,从一开始可能不认识,然后慢慢去熟悉它,跟它产生一些互动和交流。同时也会有比较困难的时候,比如说奥组委对我们的方案不满意,这个过程也非常痛苦,感觉要分手,马上会失恋了。
记者:经历过这样的过程,当得知您的设计方案最终确定为北京冬奥会火炬时,您的心情又是如何?
李剑叶:当时整个设计团队在开总结会,在会上我接到一个消息说花卷出锅了,当时就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但是因为设计团队成员都在,所以我强忍住了,其实眼泪已经溢出眼眶了。
记者:这是否如同经过恋爱过程后,在求婚时听到我愿意一样的感受?
李剑叶:对,但是我觉得当时只是求婚成功,证还没领。整个设计团队兴奋之后,立刻投入新的工作中,就是要将我们的设计稿做成实物。无论怎样,与奥运火炬从相识求婚成功总是一件令整个团队都高兴的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