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从对方入手的写法(对写法)
何谓对写法?先看王维的一首诗: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的前两句紧扣诗题,开宗明义,直抒胸臆,形成高潮,出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警句。这种手法往往使三四句难以为继,会造成后劲不足,一般人难以企及。但诗人别出心裁,另辟蹊径;撇开自己,不写自己在重阳节是如何思念亲人,却遥想故乡兄弟们登高佩带茱萸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不在身旁,仿佛遗憾的不是诗人未能和故乡的兄弟们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好像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让人体贴。
  像这样撇开自己不写,却从对方入手着墨的写法,可称之为对写法。此种写法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表达情感委婉含蓄,耐人寻味。
  又如高适的《除夜》: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诗的前两句写一片浓厚的除夕气氛,把诗人包围在寒灯只影的客舍之中,孤寂凄然的情感便油然而生。一二句诗人仿佛要倾吐他此时此刻的心绪,可诗人笔锋一转,撇开自己,却
从对面写来。故乡今夜思千里遍插茱萸少一人的遍是什么解释故乡即故乡的亲人,千里即千里之外的诗人。此句意为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一定想念着千里之外的诗人,牵挂着诗人今夜不知漂泊何处,一个人如何度过今夕。诗人巧妙地运用对写法,把深挚的情感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蕴。
  杜甫的《月夜》和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也运用了对写法。
  月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鹂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杜甫写《月夜》时,正身陷沦落敌手长安,而妻儿因逃难寄居鄜州羌村。按理,诗人身在长安,应从长安月写起。但他此时此刻担心的不是自己身陷囹圄,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焦心。故而,诗人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设想妻子在鄜州独看明月而忆长安,充满辛酸苦楚,交织着忧虑与惊恐。
  《移家别湖上亭》写诗人搬家时,对故居一草一木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诗人不直写自己是如何对一草一木的依恋不舍,而是从对方入手,写柳条藤蔓主动牵系离情,不忍与诗人
分别;写黄鹂因与诗人毗邻而居相识相知,将别之时频频啼叫,似声声挽留之音。诗人对湖上亭的草木是如此情深,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作别,黄鹂也似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达到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
  四首诗都运用了对写法。值得注意的是,《移家别湖上亭》一诗与前三首诗似乎有所不同。前三首诗中,对写法都是通过空间转换,由眼前之,跳转到千里之外之。王维诗由身处的异乡一下子跳转到千里之外的故乡,高诗由寄居的旅馆跳转到千里之外的故乡,杜诗由长安跳转到鄜州。而戎诗,并无空间的转换,对写法通过主客的易位来体现,即柳条藤蔓黄鹂等反客为主,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对写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1)撇开自己不写,从对方入手落墨。以退为进,情感表达更加含蓄,韵味悠长;(2)由实到虚,虚实相生。诗人神驰千里,多由眼前的实景,一下子跳转到千里之外。以虚衬实,饶有趣味;(3)多用于表达游子离人思乡怀远的情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