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洞庭》(教学实录)-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望洞庭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
教学重难点
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
教学过程
1.齐读课题《望洞庭》
2.读课文注释一,说说洞庭湖分别位于哪个省?
3.生交流(洞庭湖湖南省北部)
4.师:这节课我们就要随着诗人一起走进这些名山大川。我们说三分
诗七分读,我们先来好好的读一读来。
5.请一生读
6.师生合作读,(师前四个字,生后三个字)
7.全班齐读,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8.第二首诗也是七言诗,请按照这样的节奏男女生合作读。(男先女
后,读完换过来,女先男后)
9.出示课前预习题——“出两首诗相同之处”的统计结果
10.望什么意思?(向远处看)
11.望哪里?(天门山/洞庭湖)
12.李白——诗仙,刘禹锡——诗豪。
13.七言绝句可以按照四三的节奏来读
14.诗中的山和水在哪?
15.师总结:你看这两首诗有山有水,山不离水,水不离山,山水相依。但是李白侧重写的是什么?(山),刘禹锡侧重写的是(水),这是相同之处的不同。师板书:山水。
16.两首诗给我们留下的感受一样吗?(不一样)
17.望天门山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壮观)
18.望洞庭给你留下怎样的感受?(秀美)
19.四人小组讨论,你是从哪些诗句或是哪些字词当中感受到了这种壮观和秀美?
20.请人读一、二两句,说说从哪感受到了壮观?
生1:天门,天上的门,这个名称感受到了壮观。
生2:天门,从名称上就感受到了很高。
21.师补充:这个天门山有 1260 米高,相当于你们 100 个你们叠起来的高度。你看,天门山高耸入云,连顶都看不到了。所以……
生:都插到云里去了。
22.天门山高耸入云,高大巍峨。读出这种壮观。
23.山高耸入云,水怎么样?
生:水像斧子一样,把天门山劈开了。
24.学“断”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左边就表示丝线,右边表示一把利斧,把这个丝线一段一段的给他截断了。长江的水就像这把利斧一样,把天门山劈开啦,来,这种感觉有没有让你感受到壮观呐?
25.一个“开”,一个“断”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山的高大,水的力量。来,让我们想象画面读。
26.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个“回”又让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师:天门山就像两扇门,巨大的门把滚滚的长江水给阻挡住了。你看水拍打着悬崖,激起了千层浪,
发出了阵阵轰鸣。这种感觉就是……(碧水东流至此回)。
27.当李白披着霞光,乘着一夜小舟顺流而下的时候,他眼前又出现了这样的景象,谁来读?(多生朗读,读出壮观)
28.“两岸青山相对出”什么感受?(生:比美,对话,比力气)
29.看视频理解“出”。(小船顺流而下,你看两岸的青山向我们迎面的扑来啦。)
30.请多生读出壮观,青山迎面扑来的感觉。
31.一个“出”让原本静立的山……(活了起来,动了起来)
师:你就是李白的知己。你读懂了李白。
32.师生合作读。望洞庭的意思全解
师:你看,面对着这样友情的青山,李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33.你发现了吗?诗中所有标红的字都是……(动词)
师:看这些动词,把山和水写活了,让山和水有了生命,有了气势,所以才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份好。那么刘禹锡又是用什么方法让我们感受到这份秀美的呢?谁来读这两句诗?(请两生读)
34.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天上一轮明月,与湖光交相辉映,真是美不胜收啊。
35.谁再来美美的读读?
36.为什么要把潭面比作未打磨的镜子,比作明亮的镜子不好吗?
师:因为是晚上啊,孩子们你看,一轮明月高挂天空,月光洒在湖面上,湖面上看上去是朦朦胧胧,模模糊糊,这种感觉就是……(潭面无风镜未磨)。
37.你看,如此贴切的比喻,这样的美景被摄影师就定格在了镜头里。这样的美景在诗人的笔下是这样描绘的。谁来读?
38.那是一种朦胧的美。孩子们如果有一天你就站在这样的湖边,看到了这样的一幅美景,你也会不由自主地吟诵起……(湖光秋月两相和,谭面无风镜未磨)
39.你看,就是这样贴切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中有话,话中有诗。像这样的写法在这首诗当中还有吗?比喻的写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