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2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重点难点: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美的意境,体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体味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并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你喜爱?旅游吗?到过哪些地方?去过天门山吗?
  2.介绍天门山: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天门山——很高,很宏伟,很险峻。
   读注释,看插图,初识天门山。同时读注释,理解“楚江”。
  3.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巡游过天门山,并写了《望天门山》。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4.研究沟通: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诗的大意:天门山中间断裂如门,使大江得以通过。碧波东流到此,盘旋着向北流去。两岸边的青山,相对着不断送出来,一叶孤帆从天边驶来。)
  三、品读古诗,体味诗情
  1.学习一、二两句。
  (1)“断”字想象: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所看到的景象。
   巨灵呼啸擘两山,洪波喷流射东海。(李白《西岳云台歌》)
  (2)由“开”字想象: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止,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事实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一往无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概。(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3)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宛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剧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响彻云霄的声音……)
   小结:滔滔碧波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盘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指名读,齐读其次句)
  (4)有感情地朗读一、二句。
  2.学习三、四两句。
  (1)该怀着一种怎样的情绪来读?自己读,指名读。
  (2)“出”字给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两岸的青山好似正迎面对诗人走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你知道吗?(诗人的船顺江而下)
   小结:天门山就像大门放开一样迎接自己,诗人真想大喊:宏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今日最终看见了你。
  (3)由“日边来”想象: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同日而语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4)把李白内心的感动读出来,声音昂扬一些。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四、堆积语言,拓展延长
  1.这么美的诗,能堆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
  2.拓展与《望天门山》风格相像的李白其他诗句。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夜宿山寺》)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
布》)
  五、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1.练习生字“断、楚、至、孤、帆”。
  2.默写《望天门山》。
  板书设计
   
      其次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亦、抹、宜”,会写“饮”和“初”,理解“潋滟、空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能借助注释理解诗意,想象古诗的画面。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感触祖国河山的漂亮。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谁到过西湖,谈谈你的感触。
  2.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人。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两次来杭州做官,十分喜爱?西湖,写下了许多有关西湖的每文佳作,《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其中一首,西子湖的称呼还跟它有关呢。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自由诵读全诗,留意读准字音,读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读,齐读。
  3.轻声读,借助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三、品读古诗,体味诗情
  过渡:再读全诗,诗人苏轼眼中的西湖美在哪?(前两句:晴天、雨天的美景)
  1.晴天的西湖:
   读第一句,对比下面的注释,说说美在哪?(潋艳——波光闪动的形状)
  (1)结合课件理解“潋滟”:学生们,这就是水光潋滟啊,你能用其他的词表现水光潋滟吗?(波光闪闪、银光闪闪、亮亮晶晶、波光粼粼、银光闪耀,你觉得就好似——像星星一闪一闪的)
  (2)晴天的西湖还有无数美景,让我们划着小船来到湖面,你还会看见哪些美景呢?(小鱼在水里游戏、湖水很清亮、蓝天绿水、青山秀水……)这就是晴天的西湖啊,所以
作者说——读第一句。
  (3)这么多美景诗人用哪个字加以概括了?(好)
  (4)一个“好”字就道出了西湖的美景,真是一字千金啊!
  2.雨天的西湖?忽而天空漂过了一片雨,现在就让我们走进雨中西湖。
  (1)读其次句,这个给西湖带来另一番景象的精灵多么重要,该怎样读?
  (2)专心感触,此时下起了蒙蒙细雨,此时此刻西湖——山空蒙雨亦奇。
   雨轻轻的细细的软软的,再读——山空蒙雨亦奇。
   这时雨下大了一点——山空蒙雨亦奇。
   雨下得越来越大——山空蒙雨亦奇。
  (3)说说这雨让西湖产生了怎样的美景呢?(“空蒙”——云雾迷茫的形状)
  (4)(出示描绘雨中西湖朦胧的美的图片)是呀,由于有雨,让西湖的柳树越发柔美,她在细雨中跳着优美的舞,蒙蒙细雨好似一层面纱遮住了他那腼腆的脸。
  (5)这雨只让西湖的山空濛吗?你走近了看,它还会让西湖的那些景物更生动呢?(花更鲜艳,草更绿,让游人更开心,由于雨点洒落在他们身上很舒适……)
  (6)所以诗人说雨中的西湖是——奇异的,雨中的西湖是空蒙奥秘的——读“山空蒙雨
亦奇”,她又是水灵灵,生动、鲜活的——读“山空蒙雨亦奇”。
  3.赞叹西湖
  (1)诗人就这样在雨中畅游着梦想着。不知不觉雨过天晴,作者眼前随之一亮,他又看到了什么景象?
  (2)西湖是那样美不胜收,作者自然而然想起了春秋时代的一位美女——西子。西湖,西子。西子,西湖。一个是人,一个是景。苏轼怎么会把人和景放在一起比较呢?(美:西施淡妆浓妆都美,西湖晴天雨天都美;西施的故乡离西湖不远;都有个“西”字。)因此,西湖从今就叫西子湖。
  (3)苏轼醉了吗?(他被西湖的美景陶醉了。)让我们和苏轼一样带着一丝醉意,读最后两句。
  4.现在,让我们回过头再来看看诗题,这是苏轼在什么景象过后吟出的诗句?在哪里?干什么?
  5.听着一首小曲,看着一池美景,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千古绝句!(出示课件及配乐)
  四、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1.练习生字“饮、初”。
  2.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庭、未、磨、盘”,会写“镜、未、磨、遥、银、盘”6个生字。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波东流至此回”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日我们随唐代诗人刘禹锡去感触一处山水。板书课题。指导识字?“庭”。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聆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沟通。
  要求:
  (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望洞庭的意思全解  (2)借助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3)小组合作学习:沟通难理解的字、句。
  3.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4.指名讲讲古诗的大意。
  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
  1.轻声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
  2.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同学想象水天一的画面美。
  (1)你昔日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和睦,融为一体。)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如感触银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按照同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同学读好诗句。(轻轻地读、读出严厉之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的安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下,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临人间——是那么的温和。一起来读……
  (4)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3.品读后两行诗。从形、两方面引导同学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是怎样的?(引导感悟比方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触,你觉得应当怎样读?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同学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尝独特的比方:末句改为“君山好似一青螺”好似更清晰。这样改行吗?
  四、书写生字,背诵课文
  1.练习生字“镜、未、磨、遥、银、盘”。
  2.配乐朗读古诗,背通古诗。
  板书设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