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答案在最后)
一、积累应用
1. 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苏轼《赤壁赋》)
(2)亦余心之所善兮,____________。(屈原《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突出开辟蜀道的艰难,反映了古人征服大自然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答案】    ①.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②. 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 离骚    ④. 地崩山摧壮士死    ⑤.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名句名篇及文学常识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犹、骚、摧、栈、钩。
2. 按要求选择。
(1)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同学们在家积极参与线上学习,对联社的同学引名联以共勉,其中最恰当的一联是(    )
A. 虽有此不乐,既来之则安之。
B. 厚性情,薄嗜欲;直心思,曲文章。
C. 天下奇观看尽,不如书卷好;世间滋味尝来,无过菜根香。
D. 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诗是心感于物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必须经过思想或心灵的综合。
①非此意象不能生此情趣,有此意象就必生此情趣
②有见于物为意象,有感于心为情趣
③诗的境界是一个情景交融的境界
④这交融并不是偶然的,天生自在的
A. ①②④③    B. ③④②①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④①
【答案】(1)D    (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
A.诗句是说虽然不高兴,但是既然来了就安下心来。“不乐”和题干“同学们在家积极参与线上学习”不符。
B.诗句是说做人要性情忠厚,要看淡欲望;做人要正直,写文章要曲折有致。诗句是谈做人的节操,和网课互相勉励不相符。
C.诗句是说天下最美的景观是书,天下最好吃的是菜根。诗句是说书的好处,谈做人要朴素,与网课互相勉励无关。
D.诗句是说不愿意浪费时间招待客人谈无聊的话题,有没有见过的书一定邀在座的欣赏,是勉励学习的诗句。
故选D。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衔接的能力。
前句有“心感于物”,②是对此句的解释,与前句衔接应先说②;
②中有“意象”,①强调此意象的作用,②①衔接;
③与④之间,“这交融”承前指代,先③后④。
最后的排序是:②①③④。
故选C。
二、读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文学的个人经验与他者
格非
①什么是他者?学理论肯定知道胡塞尔的现象学,以及所谓的现象学的还原他者是一个哲学概念,但是我不打算从哲学史给大家描述从康德到胡塞尔,到尼采,到海德格尔这整个过程。我想跟大家举一些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他者
②大家都经常照镜子,镜子本身反映的是客观的,但我们在照镜子的时候,看到的图像是主观的,是自我与它合谋的,是欲望化的产物。心理学早就做过研究,很多人喜欢镜子不喜欢照片,因为照片更接近于真实。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我们在照片里看到的那个
自己。
③写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经验时如何发现他者。如果你在作品中没有勇气面对他者,那你作品永远是在制造一种甜腻和唯美。我现在看很多人写的东西,美得化不开,浓得化不开,全是这些浪漫的想象,看得实在是烦。它里面没有陌生化的、坚硬的东西,非常流畅,也非常廉价,因为它根本没有触及生活的经验本身。
④所以,我们要拥有自己经验的财富,就必须经过他者的介入,这个当中最关键的一环是你敢不敢面对他者,要不要把他者引入我们面对这个世界的过程当中。
⑤我举一个例子,博尔赫斯写过一个很简单的小说,是从《一千零一夜》里的一则故事改编来的,题目叫《两个做梦人的故事》。故事讲的是有个人因为一个梦千里迢迢去巴格达寻宝,却被另一个当地的做梦者告知梦到宝藏在主人公自家的院子里。他听到后赶忙回家,到了藏在自己院子里的宝藏。借这个故事我想表达的是,作为写作者,我们其实都拥有财富,它就在我们家的喷泉底下,问题是你能不能挖出来。这当中就需要他者的介入。在自己家你是挖不出财富的,你不知道财富在哪,不知道那些经验有什么意义。到远方去,这个旅途看起来毫无意义,但实际上构成了到财富的重要一环。
⑥写作也是如此。马尔克斯说,你只有远行,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家乡。一个一直生活在农村的人说不出农村有什么特点。只有从农村到了城市生存一段时间,就会知道所有城里和从前形成区别的,都是农村的特点。所以,我们引入他者的目的,就是把你的经验的特异性显示出来。如果你过于沉湎在自己有限的经验里,以此自得,不敢去碰撞自身以外的经验,那就是自恋。一个自恋的人是写不好东西的。因为你并不知道你所拥有的意义是什么。
⑦过去没有中国文化这个概念,正是西方文化进来之后,我们才有中国文化的概念、中国文学的概念,才有国学的概念。这些都是在他者的介入之后显现出的。
⑧与此同时,我要告诉大家,中国经历他者的过程是极其惨痛的,是被迫的。这个他者是打进来。从不服到服。辛亥革命之后开始向人家学习,于是出现了一种极端化的过程,开始产生了对我们所拥有的都厌恶的过程。直到今天还有人在嘲笑鲁迅他们的激进主义,可是在他们的年代,这是必然要经历的。鲁迅觉得中国的书一本都不要读,吴稚晖说要把中国书全部都扔到茅厕里去。那个时代的人为什么很极端,因为他们发现了他者,发现了他者很强大。当西方作为他者首先吞并了印度,使得中国、日本惶惶不可终日。日本
人开始了明治维新,之后连日本都成为我们强大的对手,中国人便不得不改革,所以当鲁迅先生面临这样一个状况,出现某种激进的、极端化的言辞和观念,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工夫没有白做,正是因为我们和他者开始接触,中国才走上了健康的道路。
⑨所以,今天我们要开阔心胸,千万不要局限在自己的一点经验里。如果都局限在自己的经验里,那就成了经验主义写作,是毫无意义的。只有把你的经验跟其他经验进行碰撞,你才会到你的特点,重新到那个陌生的自己。
(有删改)
3. 标题中的“他者”在文中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这篇文章最有可能节选自作者的一篇(  )
A. 学术论文    B. 演讲稿    C. 报告文学    D. 调查报告
5. 对文意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不喜欢遇见“他者”。
B. “他者”能够帮助我们摆脱“自动化”的生活。
C. 发现“他者”指的就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D. 发现“他者”要走出个人经验主义的“舒适区”。
6. 有人认为第⑧段的内容偏离了主题,你是否同意?请阐明理由。
7. 请用本文观点对下列材料加以分析。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小镇,20岁来到北京,22岁开始文学创作。沈从文创作的小说题材主要有两类,一种是湘西生活,一种是都市生活。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答案】3. 自身以外的经验    4. B    5. C   
6. 不赞同。本文的主题是经历“他者”对文学创作的意义,第⑧段以鲁迅等人面向西方学习时的激进主义态度为例,进一步揭示了“他者”的意义、价值,以及具有冲击性的特点,与文本主题一致,并且扩展(升华、深化)了主题的广度,具有时代意义。引出下文的结论。 
 
7.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经历“他者”对文学创作的意义。
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小镇,20岁来到北京,经历“他者”,具有了自身以外的经验;沈从文的文学创作主要有两类小说题材,即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
沈从文从农村到城市的生活经历,使他知道所有城里和从前形成区别的,都是农村的特点。“他者”把沈从文经验的特异性显示出来,使他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完成了以湘西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创作;同理,“他者”(相对于城市生活而言的农村生活经验)同样会促成其另一类小说的创作,即通过描写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完成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创作。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由题目“文学个人经验与‘他者’”可知“他者”是与“个人经验”相对的,结合“只有把你的经验跟其他经验进行碰撞,你才会到你的特点,重新到那个陌生的自己”可知,“他者”是指自身以外的经验。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的能力。
A. 学术论文是对某个科学领域中学术问题进行研究后表述科学研究成果的理论文章。本文主要探讨的是“文学的个人经验”,而且表述过程中显而易见是面对面——“我想跟大家举一些非常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什么是‘他者’”,应该更符合演讲的方式。
B. 今天立秋是什么时间2022演讲稿是演讲者就人们普遍关注的某种有意义的事物或问题,通过口头语言面对一定场合的听众,直接发表意见的一种社会活动,本文具备这一特点,叙述口语化,“我现在看很多人写的东西,美得化不开,浓得化不开,全是这些浪漫的想象,看得实在是烦”“但是我不打算从哲学史给大家描述从康德到胡塞尔”“与此同时,我要告诉大家”,本文属于中国作协“文学照亮生活”全民公益大讲堂走进湖北电力的一场演讲,所以是演讲稿。
C. 报告文学,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本文与新闻题材无关,主要是个人观点看法,因而不可能是报告文学。
D.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本文无“调查”的相关事实内容,因而也不可能是调查报告。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C.“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错误,由原文“只有把你的经验跟其他经验进行碰撞,你才会到你的特点,重新到那个陌生的自己”可知,发现“他者”的目的是重新到自己的特点,而不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故选C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注意去探寻作者写作的意图。明确第⑧段的作用和意义。一般回答不赞同。
首先主题上,“写作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引入‘他者’的目的,就是把你的经验的特异性显示出来”,本文的主题是经历“他者”对文学创作的意义,“中国经历‘他者’的过程是极其惨痛的,是被迫的。这个‘他者’是打进来。从不服到服”“所以当鲁迅先生面临这样一个状况,出现某种激进的、极端化的言辞和观念,是非常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工夫没有白做,正是因为我们和‘他者’开始接触,中国才走上了健康的道路”,第⑧段以鲁迅等人面向西方学习时的激进主义态度为例,进一步揭示了“他者”的意义、价值,以及具有冲击性的特点,与文本主题一致,并且扩展(升华、深化)了主题的广度,具有时代意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