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考试题
1.冰柜不制冷的原因解析题: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传统中医典籍启示下研究青藁素获得成功并获得今年诺贝尔奖,充分证明了我国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所做的贡献——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贺信中表示,“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此次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既是中国医学界首次荣膺诺贝尔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中医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辨证法思想指导下,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的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当然,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具有两面性,中医的积极面在于希望可以协助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而消极面则是希望当必须使用药物来减缓疾病的恶化时,还能兼顾生命与生活的品质。目前很多人并不看好中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药疗效过慢服用不便且口味苦怪、中医诊治手段单一、惯性思维阻碍发展、就业艰难后继乏人。
但是,此次屠呦呦获奖,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恰恰体现了我国中医中药的科学性。科学始于实验,具有探索性、冒险性以及创新型。科学技术方的核心,就是辩证思维。科学性就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属性,它是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能够实现具体统一的属性(是否科学,科学的是指科学性)。屠呦呦在发现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实验过程,正是体现了探索性、冒险性以及创新型;而中医的独特正是体现了辩证思维。所以,整个过程从始至终就是科学的,正是中医在人们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的具体统一性的体现。通过自身的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以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实现了中医的科学、实践的统一,既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认识,也符合客观实际的普遍规律。
传统的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价值已为临床实践所证实,中医药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治病有其独特之处、其潜力也正在凸显,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加快,中医药新试剂也在时刻彰显者魅力。通过,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传统中医典籍启示下研究青藁素获得成功并获得今年诺贝尔奖,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国中医中药的科学性。正视显示,展望未来,中医药事业前景广阔,必将大有作为,必将同西医药并存和得到快速健康地发展。
2.简答题:人工自然观的特点及其作用是什么?
头像图片显示红旗
大自然创造了人以后,人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需要,就不断地创造大自然.在人创造活动的作用下,一部分天然自然就逐步转化为人工自然。人类既要依赖天然自然,又要设法超越天然自然,进而开始了创造人工自然的过程。于是,在天然自然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人工自然界。“‘人工自然就是自然改造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是技术哲学的逻辑起点。”“技术是实现 自然界人工化的手段和方法,人工自然的意义也可以说是技术化自然或技术的意义。技术哲 学也可以理解为就是关于人工自然的哲学,或首先是关于自然界人工化的哲学。”
人工自然观主张人工自然界是人类通过采取、加工、控制和保障等技术活动创造出来的。
它具有目的性,客观物质性、实践性、价值性和中介性等特征。它在总体上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历程,它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既遵循天然自然的规律,又遵循其自身的特殊规律。
人工自然观 
1.它研究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关注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创造领域,超越
了以往认识狭义天然自然的范围,拓展了天然自然观的研究领域,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2.它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克服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经验论自然观和唯心主义的思辨论自然观的固有缺陷,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受动性和能动性、自然史和人类史的辩证统一,使得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成为能动的、实践的自然观和既反映天然自然界又反思人工自然界的科学的自然观。 
3.它不仅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还强调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的和谐共存,并主张尊重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理性原则和客观方法,突出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革命性、科学性特征。
无论人工自然界如何发展和完善,它终究不能取代天然自然界。面对两类自然的矛盾和冲突,我们不可能放弃人工自然的创造,重新回到原来的天然自然,也不能舍弃天然自然,无视人工自然对天然自然的侵害,仍按过去的模式来发展人工自然,两类自然的并存永远是人类的需要。那么,只有协调两者的关系,关键在于调整人工自然的创建模式,对现有的人工自然进行改造,在此基础上,创造第三类自然生态自然。
3.简答题:默顿科学社会规范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默顿规范”是美国著名科学社会学家默顿1942年在《科学的规范结构》一文中提出来的。由于二战中出现了对科学家的迫害和对科学研究的干涉,基于对科学家和科学命运的思考,默顿提出了科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部分,科学家的行为是受特定规范制约的,这些规范指的是普适性(Universalism),"共有性”(“Communism"), 去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有条理的怀疑(Organized Skepticism),简称UCDOS。
真理性诉求,不管其来源如何,都服从于先定的非个人标准,只要求与观察和早已被证实的知识相一致。一种学说不管是被划归为科学之列,还是被排斥在科学之外,并不依赖于提出这一学说的人的个人或社会属性;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都与此无关。客观性拒斥特殊主义,实际应是,科学上被证实的规律的东西以其特定的内容反映客观过程和关系,而不接受任何强加的特殊有效性标准。
公有性是从财产公有性的非专门的和扩展的意义上而言的。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因此它们归属于科学共同体。它们构成了共同遗产,其中作为提出者个人的份额是极其有限的。用人名命名的定律和理论并不表明它们为发现者及其后代所独占,科学界
的惯例也没有给他们以特权去随意使用和处置。因而命名法,如哥白尼系统,波意耳定律等,只是一种记忆性和纪念性的形式。科学的公有性还反映在,科学家承认他们依赖于文化遗产,他们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共同的。牛顿的名言“如果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只在于表明他受惠于公共遗产的观点,并承认科学成就在本质上具有合作性和有选择的积累性。科学天才的谦逊不能简单地从文化上加以说明,而应认识到,科学的进展是以往的人与现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无私利既不等同于利他主义,也与利己主义行动无关。这些等同混淆了分析的制度层面与动机层面的问题。求知的热情、无尽的好奇心、对人类利益的无私关怀和许多其他特殊动机都为科学家所具有。但把问题放在不同的动机方面似乎没有对方向。其实正是对大部分动机的不同形式的制度性控制决定了科学家的行为。因为一旦制度要求无私利的行动,它就以惩罚为代价要求科学家遵从这一规范,而当这个规范被内化之后,它就以心理冲突为代价。无私利性的规范向实践的转变,通过科学家对其同行的最终负责而获得有效的支持。社会化情操要求与权宜之计之间的充分协调,将有助于制度的稳定性。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与科学精神特质的其他要素都有不同的关联。它既是方法论的要求,也是
制度性的要求。暂时的悬而未决性和借助于经验与逻辑的标准对观念的客观审视,经常使科学陷于与其他制度的冲突之中。科学旨在寻求关于事实的答案,包括潜在性的问题,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它因此会与其他关于这些相同问题的认识发生冲突,这些认识已被其他制度具体化而且常常仪式化了,科学研究者都知道神圣事物与世俗事物之间的不同,也清楚在这两者中,一者要求绝对无疑的尊崇,另一者则要求作客观的分析。
4.论述题:结合农业生物转基因的风险,谈谈科学家的自然责任和社会责任。
长期以来,遗传工程一直被“神化”,被宣扬为农业发展的新革命,而对它的负面危害却很少谈及。转基因生物破坏生态系统、转基因生物作为新物种破坏环境、杂交作物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的污染、转基因生物对其他农作物的影响、转基因生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不利影响、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已经产生怀疑
科学家的社会责任
求真——探索自然规律,推动社会进步发展
求善——把握研究方向,促使科学为人类造福
美国红枫扦插务实——进行科学教育,弘扬科学精神,抵制伪科学
科学家社会责任淡化原因
怎么解除手机耳机模式科技行为主体的扩大是科学家社会责任模糊
当代科技经济强大的支配力是科学家责任缺失
正月十六祝福语
科学政治功能与科学家社会责任间价值取向的矛盾使科学家处于两难抉择
科学体制和评价体制的缺陷是科学家陷入责任冲突的困境
社会责任的道义本质无法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两点伦理问题:一是科人员的诚信问题,二是对独立人格和对生命的尊重问题。
诚信。诚信即诚实和公正,它是科学 ,家进行研究和散播科学成果的基本准则,也是做人的根本准则。科学家失信的行为不断发生不仅会 降低民众对科学家的信任,也会降低对科学知识的信任,影响科研的健康发展。
温州大学是一本还是二本
独立人格和生命的尊重。关爱生命和尊重人格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之善。在各种科研 活动中,最需要遵循的根本原则是不伤害生命。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实现其他一切社会价值的基础, 是一切价值的最终目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是唯一的,不可逆的,不应被作为科学或私欲的牺牲 品。人们有义务不伤害他人的肉体(疼痛、残疾、死亡),不伤害他们的精神(权利的侵犯)。保护 人的自然生命及其健康是各种伦理原则的核心;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以人为本是人类道德体系中最基础的道德。
科学需要有自由探索的精神,但也必须遵守一定的程序和伦理,自由探索保证了科 学的纯洁性和持续动力,而伦理则规范着科学自身发展的方向。科学家如果不遵守科研诚信原则、 伦理原则最终伤及的不仅是科学家个人,更是整个科学。正像((Science))杂志主编布鲁斯·艾伯茨 在接受重庆日报采访时所言:“其实,每个科学家都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好,但在这个过程 中,科学家不能违背基本的行为准则和伦理准则。否则,再伟大的科学成果也会黯然失”。“从纯科 学角度看,科学家对转基因食品的研究富有成效。但我们都认为,美国研究者在这件事上犯了一个明 显错误:不该对参与实验者及其家人隐瞒真相孩子们在实验中将食用转基因大米。这么做是故意欺骗 和隐瞒,是违背科学家精神的行为。无论是什么实验,参与者都有知情权,有权了解潜在风险。 科学并非没有禁区,科
学家应该在自由探索和伦理责任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