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俊, 男,1949年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在拓扑学、自动推理、机器证明、代数几何、中国数学史、对策论等研究领域均有杰出的贡献。当前国际流行的主要符号计算软件都采用他的算法。曾获得首届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三世界科学院数学奖、陈嘉庚数理科学奖、首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科学家奖、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第三届邵逸夫数学奖。2010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7683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文俊星”。
袁隆平,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930年9月1日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1981年6月6日,袁隆平获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7年11月3日,联合国向袁隆平颁发科学奖。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王选(1937-2006年)男,汉族,籍贯江苏无锡,生长于上海,九三学社成员,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12月的说说
教授,曾担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和全国政协副主席。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而王选则被誉为“当代毕生”。
黄昆(1919-2005),世界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中国固体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杰出教育家。长期从事物理理论研究,敢于突破理论成见。大胆从理论上预言了与晶格中杂质有关的X光漫散射,被称为“黄散射”。他的多声子跃迁理论,以“黄-里斯因子”而著称于世。他提出关于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和由此引伸的电磁波与晶格振动的耦合,即后来称为极化元的重要概念。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所长,为中国半导体科学技术的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金怡濂,1929年9月出生于天津市,中共党员。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2002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巨型计算机事业的开拓者之一。先后提出多种类型、各个时期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巨型计算机系统的设计思想
和技术方案,并组织科技人员共同攻关,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的成果,为我国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赶超世界计算机先进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东生(1917 -2008),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2003年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王永志,男,中共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至1961年留学前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1957年服从祖国的安排改学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1987年成为“863”计划航天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1994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现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工作。2010年5月4日,国际小行星中心先后发布公报通知国际社会,将国际永久编号第46669号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2003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叶笃正,气象学家,安徽安庆人。1948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美国气象学会和英国皇家气象学会荣誉会员。他提出长波的能量频散理论,对动力气象学做出重要贡献。提出了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由此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的研究。60年代对大气风场和气压场的适应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八五”国家重大基础项目《我国未来(20-20年)生存环境变化趋势预测研究》的首席科学家。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孟超,福建省闽清县人。马来西亚归侨,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肝胆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现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癌症基金会副主席,中德医学协会副理事长,中日消化道外科学会中方主席,国际外科学会委员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李振声,山东淄博人,生于跳伞>描写笑的四字词语1931年。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现任中科院遗传发育所研究员,植物细胞与染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担任中科院原西北植物
研究所所长,中科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陕西省科协主席,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等职,荣获陕西省和全国劳动模范。1990年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中华农业英才奖等奖励。麦克风电脑2006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闵恩泽,1924年2月8日生,四川成都人。石油化工催化剂专家。1946年中央大学化工系毕业。1951年获美国美俄亥俄州立大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3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高级工程师。2008年1月8日,在2007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8年2月17日被评为“2007年度感动中国人物”。2007年闵恩泽荣获十大科技英才奖。
吴征镒,中国科学院院士,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专长植物分类地理学和药用植物学。2008年获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自1980年后任美国植物学会终身外籍会员,瑞典植物地理学会名誉会员,前苏联植物学会通讯会员。1997年当选世界自然保护协会ISCN理事。2008年1月8日,吴征镒院士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
学技术奖。他提出了“东亚植物区”的概念,认为是一最古老的植物区;还提出了被子植物起源“多系-多期唐朝后宫嫔妃等级-多域”的理论。
王忠诚,山东省烟台人,神经外科专家,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所长、教授。50年代,在我国开展脑血管造影新技术,提高了颅内病变的确诊率,1965年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神经外科专著《脑血管造影术》,推动了我国神经外科的发展。先后开展并推广了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巨大动脉瘤、多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的外科手术或综合。80年代以来,潜心研究脑干肿瘤这个手术禁区的方法,继而对脊髓内肿瘤进行了研究,成功地施行了手术。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刘东生(1917 -2008),我国著名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第六、七届全国科学技术协会书记处书记、原国务院环境委员会专家组组长、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原主席、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一级研究员、国际杰出第四纪地质环境学家,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荣誉博士,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理事长。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申请2003年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
谷超豪,数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温州人。1957年赴前苏联莫斯科大学进修,获科学家博士学位。研究成果“规范场数学结构”、“非线性双曲型方程组和混合型偏微分方程的研究”、“”经典规范场分别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三等奖、国家最高科技奖。主要从事偏微分方程、微分几何、数学物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首次提出了高维、高阶混合型方程的系统理论,在超音速绕流的数学问题、规范场的数学结构、波映照和高维时空的孤立子的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孙家栋,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29年生,中共党员,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空天研究院院长。2009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中国的航天史上,是中国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