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文/李冲 高明 张艳(西藏藏医药大学..西藏拉萨..850000)摘要:本文以提出的教育思想论述为根本遵循,秉承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统一的“大思政”理念,基于“课程思政”视域,探索在高校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实践中思政的融入问题,通过研究,希望能够提出可参考性建议,促进心理健康专业教师以“课程思政”为指导思想,有意识地将思政内容融入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中,达成立德树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的。
关键词:课程思政 心理健康 课堂教学 高校
现阶段高校应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高等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核心点,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高校心理健康专业课,应以此为根本遵循,守渠种田,将课程实证融入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中。
一、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目标
教育不能只重视一时的分数,而要从一生的成长目标来看,帮助学生形成成熟健康的人格,因此,应当高质量地进行心理育人,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这一指导思想来看,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共性的培养目标、共同的教学内容,指引着心理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向。
1.共性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区别于思政课程,它是采用构建全员、全课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把思想政治课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两者之间形成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思政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更注重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从本质上看,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关注心灵,关注生命成长,其教学目的在于“揭示和展示生命的意义,帮助学生完整而具有个性的成长”。[2]由此看来,心理健康专业课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心理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增强他们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情绪调节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人格发展,在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让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周边环境,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与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一致,都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2.共性教学内容
课程思政旨在解决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而课堂教学是课程思政的主渠道,因此,课程思政要真正落地到课堂教学中,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课堂教学建设的全过程。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重点是围绕着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方面供给内容,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在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养上下功夫。可见,课程思政是“大思政”理念,意味着课程思政在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要与之形成育人合力。从这个层面上讲,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倾向于个体,注重个体的内心和谐发展,二者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的有机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相辅相成。另外,课程思政没有直接、系统地传授上述内容,而是通过融入心理健康专业课程中的具体活动和教师的言传身教的影响,于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变化,达成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二、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的现实问题
虽然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和谐、不落地的现象,影响着二者的协同育人成效,突出表现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团队素质与教学水平两个层面。
1.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问题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承担着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区别开来,各司其职又相互成就,容易形成误区。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比较落后,没有全面、客观的模型方法精准有效地评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思想规律,导致课程思政难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仍然处在
84
思政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两堂公共基础课的分裂状态,而非一门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课堂教学。另一方面,教育方法比较落后。课程思政的概念自2014年提出来以后,高校在教育教学层面仍然普遍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侧重于理论知识、概念方法的传输,缺乏对时代背景下学生个性特征和思想趋向的把控,不仅教学质量不高,还易于激起逆反心理,导致了众多高校经常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想混淆,没有“大思政”概念,采取的教学方法自然不够准确。
2.团队素质与教学水平的问题
课程思政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建设,落实到心理健康专业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以及教案课件编写等方面,考验着学校的课堂教学管理体系、学校教研组的教研能力、一线心理学教师的课程思政建设意识和能力。虽然我国高校专业师资队伍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相对而言,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力量仍比较薄弱,少部分是心理学专职教师,还有一大部分是兼职心理教室、专职辅导员、学工部教师担任,繁杂的工作任务导致了工学矛盾,掣肘了他们跨学科意识和能力、跨学科视野和素养的提升,过于拘泥于心理领域的心理咨询和辅导,缺少了国家主流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融入,形成了“学术孤立”现象。
三、聚焦“五个着力”,促进课堂教学实践
在“课程思政”中,理念践行是核心,立德树人是根本,全员育人是保障。[3]在心理健康专业课堂教学建设中,需要将课程思政的核心、根本、保障全面深度融入到五个着力点中,充分发挥两者的协同育人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着力改革,加强规划设计
从课堂教学改革着力,以校为本规划设计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校推进方案和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构建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专业课教学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以整校推进方案为抓手,着力提升教师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能力,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抓手,科学设计心理健康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结合心理学科特点凝练思政教育内容,优化思政元素深度融入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的全过程,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2.着力培训,提升教师能力
一是要将课程思政的课堂建设要求和内容常态化地融入到面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训中,常态性实施心理健康专业课思政教学体系校本研修活动研讨、经验交流、校本实践和专题培训,启发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能够基于专业特点和学情分析,到课程思政的立足点。二是科学设计课程思政心理健康专业课堂建设行动方案,动态完善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压实教师在课堂建设中的责任,
保证课堂建设质量的提升。
3.着力激励,凝聚建设合力
建立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包括课堂思政心理健康专业
课堂探索与实践成果;在课题申请、教学成果评选、骨干
及名师等遴选中,突出课程思政与专业课创新融合要求,
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优秀教学成果;建立多维度、
层级化的考评机制,包括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
设能力、院系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等层级,将之纳入教师
考评、评优、晋升中,以压力促使动力,形成课堂建设合力。
4.着力保障,夯实联动机制
一是在学校范围内建立课程思政领导小组,形成党委
统领、教务总抓、部门联动、院系落实的联动机制,各单
位在相互配合、各司其职中强化心理健康专业课程思政建
心理学专业课程设的过程管理和目标达成。二是提供经费保障机制,用于
心理健康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课题研究、示范课研磨打造
中,推动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5.着力示范,形成协同效应
鉴于课程思政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还处在实践探索阶
段,可以以区域为单位,遴选试点,以试点先行、打样示范、
引领建设、逐步铺开,从而稳定、有效地推动心理健康教
育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改革。跨区域之间,可以通过跨校
教研、建立联盟机制的方式,在全域范围内形成师师重育
人、课课有特、区区有精品的格局。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共性的培养
目标和教学内容,这是两者深度融合协同育人的根本。鉴
于此,要在心理健康专业课程思政课堂建设中,从改革、
培训、激励、保障和示范五个层面发力,让课程思政下的
心理健康教育达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要求。
(本文系西藏藏医药大学2021年校级教学改革研究,
项目编号:2021YB005。)
【参 考 文 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
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v.
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
html.2020-06-01
[2] 陈亮,朱德全.学习体验的发生结构与教学策略[J].
高等教育研究,2007,028(011):74-77,109.
[3] 陈华栋,苏镠镠.课程思政教育内容设计要在六个方
面下功夫[J].中国高等教育,2019,000(023):18-20.
(责任编辑:姜秀靓)
8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