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协调性_省略_兼论大学生就业难与_技工荒_问题_王志华
收稿日期:2014-08-06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长三角制造业从低端同构到协同集聚有序升级的路径研究”(14BGL21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从低端同构到有序分工:长三角制造业协同升级的路径研究”(13YJA63009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一般项目
“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企业实践模式与改革创新研究”
(14JDGC004);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管理机制创新研究”(14YJA880015);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中、高职与本科衔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体系构建研究”
(2013JSJG054)作者简介:王志华(1972—),男,内蒙古包头人,江苏理工学院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与高等
教育管理;
贝绍轶(1968—),男,山东泰安人,江苏理工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车辆动态性能分析控制;
董存田(1958—),男,河北昌黎人,江苏理工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我国产业结构与高校专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兼论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问题
王志华,贝绍轶,董存田
(江苏理工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要:在简要回顾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考查了2000 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与制造业结构的变动状况。在对高校专
业进行适当归类的前提下,梳理了同时期与三次产业相关的专业结构、与制造业相关的专业结构的变化状况。基于距离协调度模型,对产业结构与人才培养专业结构的协调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三
次产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要高于制造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三次产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是逐年提高的,制造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的结构协调性是逐年下降的。对这种变动趋势以及大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促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产业结构;专业结构;协调性
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72X (2014)10-0014-07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事实上,经济与高等教育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由此,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之间也存在着类似关系,产业结构决定着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同时人才的专业结构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1]
在外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内部结构矛盾日益凸显以及资源与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的现实背景下,中国急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但不论是企业的
转型,还是产业的升级,都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产业
发展所需的大量人才归根到底需要学校的培养。基于此,本文将利用协调度模型来分析我国经济领域产业结构与高等教育领域人才培养专业结构的协调性,并提出高校人才培养专业结构调整的相关对策建议。
二、相关研究的简单回顾
李英等认为,高校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结构、岗位职业结构相适应,而且这种适应不应是被动的,专业结构应在其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主动去适应,从而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起促进作用;
[2]
胡赤弟
提出,应当通过嵌入方式构建“学科—专业—产业链”,把学科、专业嵌入到产业链中或把产业链嵌入到大学的学科、专业之中,从而使校企合作真正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良性互动;[3]刘世清等的实证分析表明,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着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社会经济及产业结构变化不一致、高校专业结构层次高移滞后于经济结构高移趋势以及高级人才比例偏低等问题。认为只有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根据产业结构变化实行专业结构调整和改革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4]李战国等梳理了美国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发现总体呈现了从相互分隔到有限联系、再到主动适应、超前引领的阶段性历史演变过程。认为美国社会的“实用主义”价值传统以及美国高校学科专业注重联系本国社会转型和经济需求调整自身结构的产生、成长路径是这一变化的根本动因。这对中国高等教育实施以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统一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5]卢璟对产业结构调整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由政府引导建立新型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机制、企业深度介入以及职业院校企业化的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策。[6]纵观这些研究发现,多数学者分析的是全国或某一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与学科专业结构之间的适应性,在产业细分的基础上对制造业结构与专业结构协调性进行分析的尚不多见,这也就为本文提供了研究空间。
三、我国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在对相关研究进行简单回顾后,然后考查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情况。我们选择的时间段是2000 2012
年,选择考查的对象是三次产业结构和制造业结构。
(一)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变动状况
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可以获得2000 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数据,具体见表1。
由表1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的比重最低且与前二者相差巨大。从动态角度看,第一产业的比重基本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00年的15.1%下降到了2012年的10.1%,共下降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情况略显复杂,呈现先波动上升而后又波动下降的发展态势,从2000年的45.9%增加到了2006年的最大值48.0%,然后又下降到了2012年的45.3%。从总的变化态势看,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化幅度很小,只有0.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的是波动上升的发展趋势,由2000年的39.0%增加到了2012年44.6%,增加了5.6个百分点。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段内呈现出了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维持,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的趋势。
表12000 2012年我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单位:%
年份第一产业比重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
200015.145.939.0
200114.445.140.5
林俊杰 曹操
200213.744.841.5
200312.846.041.2
200413.446.240.4
200512.147.440.5
200611.148.040.9
200710.847.341.9
200810.747.541.8
200910.346.343.4
201010.146.843.1
201110.046.643.4
201210.145.344.6
(二)制造业产值结构变动状况
按要素密集程度,可将制造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包括:食品加工业、纺织业、家具制造业、印刷业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包括: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7]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等。[8-9]依据上述分类,利用2001 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关于制造业的产值数据(由于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中没有披露制造业各行业产值数据,故本文计算时以主营业务收入对其进行替代),可以计算得到制造业结构的各类产业的比重,见表2。
表22000 2012年我国制造业产值结构单位:%
年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200034.052.213.8 200133.751.914.4 200232.352.315.5 200331.352.516.2 200429.653.816.6 200532.752.514.8 200629.655.115.3 200729.756.014.3 200830.256.813.0 200931.456.112.5 201030.857.012.2 201130.557.611.9 201231.157.111.8
由表2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最大且占有明显优势,其次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最低。从动态角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34.0%下降到了2012年的31.1%,下降了2.9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变化呈总体上升的发展态势,
由2000年的52.2%上升到了2012年的57.1%,上升了4.9个百分点;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
与月亮有关的诗句的变化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变化类似,总体呈下降态势,由2000年的13.8%下降到了2012年的11.8%,下降了2.0个百分点。上述分析表明,在我们所考查的时段内,我国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而资本密集型产业的比重出现了上升,说明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高级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资本深化的趋势特别明显,但技术密集化的发展趋势受到阻碍。
四、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变动状况
若从我国高等学校的具体专业来看,其数量庞大、结构复杂,很难在研究中获取其全部数据。为方便分析,本文从学科门类角度来对专业进行划分,并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计算结构所用的指标是学科专业当年的毕业生人数。
(一)三次产业相关专业结构变动状况
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2011年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学位〔2011〕11号)中,将我国的学科门类划分为13个,包括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和艺术学。若从三次产业所需人才的角度来看,可以近似认为农学人才主要服务第一产业,工学人才和管理学中的部分人才主要服务于第二产业,其余学科的人才以及管理学中剩余部分的人才则主要服务于第三产业。
依据这样的近似处理,就可以将按学科划分的专业转换为按产业需求划分的专业,即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和第三产业相关专业。历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记载了高等学校分学科的毕业生人数,据此就可以计算得到由毕业生比重表示的三次产业相关专业的比重,并以此来表明专业结构,见表3。
表32000 2012年我国与三次产业相关的专业结构
单位:%
年份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第二产业相关专业第三产业相关专业2000  3.040.356.7
2001  2.841.056.1
2002  2.741.655.7
2003  2.741.855.5
2004  2.542.455.1
2005  2.343.853.9
2006  2.244.453.4
2007  2.045.052.9
2008  1.945.552.5
2009  1.846.052.2
2010  1.746.451.9
2011  1.746.851.5
2012  1.646.951.5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管理学这一学科的毕业生进行归类时,近似将一半数量归入第二产业相关专业,另一半归入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由表3中的数据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比重最高,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比重居中,而第一产业相关专业的比重最低且与前二者的差距巨大。从三类专业结构的变动角度看,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3.0%下降到了2012年的1.6%,下降了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比重呈上升态势,由2000年的40.3%上升到了2012年的46.9%,上升了6.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由2000年的56.7%下降到了2012年的51.5%,下降了5.2个百分点。对照表1和表3数据发现,第二产业比重与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比重较为接近,而第一、第三产业比重与第一、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比重之间有较大差异。同时,第一
产业比重的变动趋势与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比重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都呈减小趋势;第二产业比重的变动趋势与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比重的变动趋势是不一致的,前者基本维持不变,后者呈增长态势;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动趋势与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比重的变动趋势是相反的,前者是增加的,后者是下降的。
(二)制造业相关专业结构变动状况
一般地,进入制造业领域的人才主要以工科为主,而工科又分为若干大类学科。按照这些学科的特点,可将其近似划分为不同要素密集度的相关专业,比如将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可划归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机械类以及交通运输类等专业划归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仪器仪表类以及电气信息类等专业划归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在历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记载了高等学校工学类各学科的毕业生人数。利用这一数据,依据上述划分归类原则,就可以计算出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比重、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比重以及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比重,并以此来代表与制造业结构相关的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见表4。
由表4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比重最大,其次是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比重最低的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从动态角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比重表现出下降态势,由2000年的15.1%下降到了2012年的9.5%,下降了5.6个百分点;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比重
总体呈提高的发展态势,由2000年的45.9%提高到了2012年的46.6%,提高了0.7个百分点;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比重也呈上升发展态势,由
表42000 2012年我国制造业
相关专业结构变动状况单位:%
年份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关专业
资本密集型产业
相关专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关专业
200015.145.939.0
200114.445.140.5
200213.744.841.5
200312.846.041.2
200413.446.240.4
200512.147.440.5
200611.148.040.9
200710.847.341.9
200810.747.541.8
200910.346.343.4
201010.146.843.1
20119.846.543.7
20129.546.643.9
由2000年的39.0%上升到了2012年的43.9%,上升4.9个百分点。对照表2和表4发现,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比重之间的差异最大,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与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比重之间的差异最小。同时,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的变动趋势分别与劳动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比重的变动趋势是一致的,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变动趋势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比重变动趋势是不一致的。
五、产业结构与人才培养专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上面已经得到了有关产业与专业结构的数据,但从直观角度很难判断它们之间的协调性及其变化,为此下面将在合理选择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二者的协调性。
蔡徐坤缺席录制跑男(一)协调性测度模型
测算系统协调性的模型有很多种。经过比较,本文选择距离协调度模型来测算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的协调性。之所以选择该模型是因为,从本质上讲测算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之间的协调性,实际上最主要的是考查这两个系统之间结构的差异度,差异度越大则协调性越低,反之协调性越高。而距离协调度正好可以反映系统与系统之间的差异性,所以选择该方法是较为适合的。距离协调度模型的基本思想如下:[10]
dnf高级装扮兑换券怎么用
考虑两个系统X
1、X
2
,设表征两个系统结构的
指标集合为:x
1=(x
小时代电影片尾曲
11
,x
22
,…,x
1i
和x
2
=(x
21
x 22,…,x
2i
),其中,i=1,2,…,n。度量欧氏距离的
公式为:
D=[∑n
i=1(x会计实习日记
1i
-x
2i)
2]12(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文中代表产业结构和专业结构指标的量纲是相同和可比的,因此式(1)中略去了消除量纲不一致的方差项。依据式(1)可构造距离协调度模型:
C=[1-D]k2(2)协调度C∈[0,1],其值越大表示两个系统越协调,反之越不协调。k为调节系数且k≥2。
(二)协调性分析的结果
基于上述模型,利用表1和表3中的数据可计算历年三次产业结构与其相关专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度,利用表2和表4中的数据可计算历年制造业结构与其相关专业结构的协调度。计算时式(2)中取k=2,具体计算结果见表5。
表52000 2012年我国产业结构
与专业结构的协调度
年份
三次产业结构与三次产业
相关专业结构的协调度
制造业结构与制造业
相关专业结构的协调度20000.7780.679
20010.8010.668
20020.8180.672
20030.8200.682
20040.8130.702
20050.8300.667
20060.8420.661
20070.8570.654
20080.8600.640
20090.8780.613
20100.8780.614
20110.8840.605
20120.8890.599
表5中的数据可以看出,三次产业结构与其相关专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度是逐年提高的,由2000年的0.778增加到了2012年的0.889。而制造业结构与其相关专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度是逐年下降的,由2000年的0.679下降到了2012年的0.599。进一步观察发现,不论是哪一个年份,三次产业结构与其相关专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度均高于制造业结构与其相关专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度,而且协调度的差异水平呈逐年扩大的趋势,由2000年的0.101扩大到了2010年的0.290。这说明,存在于我国产业结构与专业结构之间的矛盾在三次产业层面上体现的并不明显,不仅如此,还呈现了逐步改善的态势。而在制造业层面上,这种矛盾则比较明显,并且呈逐步加重的态势。
(三)分析与讨论
首先,第一产业比重与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比重之间的差异有逐步减小的趋势,即两个比重的变化有收敛的发展趋势,这很可能是引致三次产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结构协调度不断改善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其中也有隐忧,即在我们所考查的时段内,不论哪个年份第一产业比重要明显高于第一产业相关专业比重,这一差异暗含着第一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按照正常的推理,第一
产业相关专业的人才应该是供不应求的,不会存在所谓的就业难问题。的确,从近年来的相关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领域对农业类人才有着巨大的需求。以河南省为例,该省人才交流中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第一季度3900多家招聘单位中农林牧渔单位高居第二,对农业类人才的需求量名列第四,这显示出农业有了长足发展和对农业类专业人才需求的旺盛。[11]然而,该类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仍存在就业难问题。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由于薪酬待遇和生活条件等原因,部分农业类人才不愿意在农业领域就业,形成了“有业不就”的就业难;二是农业类高校所培养出的人才,不适应农业的实际发展需求。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农业类人才的培养仍然停留在传统专业上,农业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如食品快速检测、农产品深加工、绿食品生产与检验等专业人才的培养严重滞后。[12]
第二,从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和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所占比重来看,二者静态水平接近。这也是三次产业与其相关专业结构协调度高且逐步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事实上,从近年来大学生的实际就业情况看,
在第二产业领域总体较好。《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调查得出的绿牌专业即薪资与就业率持续走高、失业量较低的需求增长型专业,如本科层次的地质、海洋、采矿、加工、水文、道路桥梁、自动化技术等专业均是第二产业相关专业,这就是很好的例证。[13]同时,对比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与各自相关专业比重的差异发现,第二产业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基本保持平衡,而第三产业的人才供给与需求偏差较大,表现出供过于求的态势。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要大于与第二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当然,如果对第二产业进行细分,尤其是对制造业进行细分后,不同类型产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和不协调,后文将对此进行深入讨论。
第三,在初始结构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下,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步上升,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二者之间出现了收敛趋势,表现出了专业结构对产业结构主动适应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三次产业与其相关专业结构协调度逐步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依据相关年份《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计算发现,2000 2012年,我国高校各学科专业毕业生数年均增长率超过10%的有6个学科专业,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管理学类,年均增长率20.1%,其次是医学类,年均增长率为17.1%,第三是文学类,年均增长率为16.7%,第四是工学类,年均增长15.8%,排在第五和第六位的分别是理学和经济学类,年均分别增长12.3%和12.8%。这些快速增长的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尽管第三产业相关专业的比重是在逐年下降的,但其毕业生的绝对数量是在增长的。基于这样
一种演变,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肯定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难问题,近年来有关就业率统计与排名的相关数据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从长远发展的角度去看,这种状况并非一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按照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发展趋势,第三产业的比重在未来会不断增加,现有专业的构成可为升级态势提供智力支持,可视为是一种提前进行的人才储备。
第四,尽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的比重均呈现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但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占制造业30%以上的份额,而到2012年,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毕业生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了10%以下,二者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这是导致制造业与其相关专业之间结构协调度不高的重要原因。按正常的推理,一方面由于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会形成庞大的产业人才需求,而另一方面由于该产业相关专业人才所占比重不高,会形成供给的不足。两方面结合的结果应该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人才的供不应求,不应该产生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产业的人才需求结构与高校的人才供给结构出现了错位。如果按素质水平即受教育水平对劳动力进行层次划分,可以把劳动力分为体能型劳动力、技能型劳动力以及知识型劳动力。[14]劳动密集型产业所需要的是大量能从事简单劳动的体能型劳动力和具有一定经验的技能型劳动力,而非知识型劳动力。由此,劳动密集型产业与其相关专业的动态演进不但没有解决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的“就业难”问题,反而又产生了“民工荒”与“技工荒”问题。另外,随着服务业规模的增长和比重的提升,也会对体能型劳动力和技能型劳动力形成巨大需求,这必然会进一步加剧“民工荒”与“技工荒”问题。
第五,虽然资本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关专业的比重都是在不断增加的,似乎存在结构上的协同发展趋势,但由于资本深化的作用,形成了资本对劳动的替代,该类产业吸纳就业增长的能力令人担忧。从现实状况看,虽然我国制造业中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资本深化蕴含着效率改善和技术升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