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莫把“冲血管”当成家常便饭
老年人莫把“冲血管”当成家常便饭
阅读(2336)评论(1)
老年人莫把“冲血管”当成家常便饭
九牧林医家导读:春季是老年人各种疾病好发的季节,正如中医所说:“百草回芽,百病发作”,就是说,春天容易旧病复发。春天由于温暖多风,适宜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繁殖和传播,因此,春天外感较多,对身体虚弱的老年人来说,更应引起重视。
事实证明,到了春天,凡有肝阳上亢的人,特别容易出现头痛、眩晕,这就是祖国医学早已指出的“春气者诸病在头”的原因。现代医学也发现,春天的气候变化,容易使人血压增高,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
因此,很多老年人都会在春季里,到各大医疗机构或社区门诊进行带有预防性质的“冲血管疗法”,殊不知,老年人经常“冲血管”有利也有弊,特别是那些没有什么明显症状的老年人,盲目进行“冲血管”,容易发生一些药物副作用。
前两年某医学杂志则曾报道过,因采用人是用什么繁殖706代血浆为溶媒,配以丹参或脉络宁的所谓“冲血管疗法”,致5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报道,这已经说明了,“冲血管疗法”同样不是万能的,弄不好会造成人体的伤害。
“冲血管”这个名词我一直没有在任何一本专业的医学书籍里查到,是不是我属于孤陋寡闻之人了?但“冲血管”这一说法在很多老年人那里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甚至成了年年必须要去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很多中小医疗机构的大夫们,当面对一些老年人,也会显得非常关心的样子说道:该冲冲血管了。
所谓“冲血管”,其实是人为的把一种手段通俗化了,这也可能是某些医疗机构,为了把大众保健落实下去,为了让老年人知道或接受“冲血管”的好处,打出了一种口语宣传而已,甚至连一些非医疗机构比如一些美容院,也打出了“冲血管”美容保健的招牌(当然他们的“冲血管疗法”好像是采用的一种振荡器或冲击波),这就如同在我国六十年代中期刮起的一阵子“鸡血疗法”一样,“冲血管疗法”也带有明显的人为因素。当然“鸡血疗法”与“冲血管疗法”不是一个概念,“冲血管疗法”毕竟属于一种现代手段,对于一些有适应症的老年人来说,也不是不可,而当年的“鸡血疗法”纯属愚昧无知。
“冲血管”也有其针对性地,甚至貌似有理论上的根据,譬如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不少高血脂等病人数量增多。针对此,有医生提出降低血脂,软化血管,减低粘稠度就可以了,这就是出现了采用一些所谓能够起到活血化淤、软化血管及降低血液粘稠度等药物,通过静脉给药的途径,达到的目的。
不过,“冲血管”从兴起一直也在争议着,也有行内人士认为,没必要输预防药所谓的冲血管的药。理由如下,一、不会治本,作用极小,就算有那也是几天的效果,输液来的快走的也快。如果三高控制不好(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输还不如不输;二、可能会出现过敏、增加负担。有时会出现生命危险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三、医生挣钱,病人条件好,不在意,不过是心理上得到了安慰。
其实“三高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一种现代人的“富贵病”,也就是说人们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运动量越来越少,再加上喝酒、吸烟,熬夜,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和不良生活习惯等等,必然导致血液中的脂肪过多,导致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脂肪肝等疾病的发生也日渐增多。
而老年人的血脂高,也是“正常”的生理代谢退化的结果,也是在生理与病理共同作用下的一种脂类异常代谢过程,这时会逐渐出现胆固醇、脂质斑块等杂质沉积在血管壁,使血管发生管径变小、弹性降低、血栓形成等病理变化,从而引起相关病变,影响身体健康。
大家知道,老年人用药越简单越好,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杂,能口服的就不要通过静脉给药,能外用的就不要内服,这也是我多年来老年人疾病的基本用药原则。
老年人对药物的不良反应随着年龄的加大而加大,据医院统计数字显示,1160名住院病人进行的调查数字证明,凡接受药物而出现不良反应的占16.2%,其中六十岁以上的占15.4%,占反应总人数的85%以上,因此可见老年人用药副作用较大,造成这样的结果的原因是,首先是老年人体内各组织成分、血流量和生理功能均有较大的变化。除脂肪组织增多外,其他方面如肝、肾、脑等的血流量、全身的含水量、心排出量、血浆蛋白、肾功能等均见减低或减退,因而老年人的药动力学和中青年人有着显著的差别,如果在用药上只求大求全,不求质求好,最后自然导致各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所以,对于没有明显症状的老年人来说,“冲血管”还是少用或者不用为好,莫把“冲血管”当作家常便饭。必要的话可以口服一些带有预防性的药物,比如预防大脑一过性学流量减少(TIA),可以每天饭后口服一片拜阿司匹林片(阿司匹林肠溶片)效果也不错。用此类药时,一定遵从医嘱,不可盲目用药,有病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
来源:《敏思博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