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七)
一、选择题
1.在巴黎和会上“当凡尔赛的调停人没有将这个丢失的省份还给中国时,在北京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间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材料中“这个丢失的省份”是指( )
A.山东 B.山西
C.北京 D.上海
答案 A
2.“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利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
A.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C.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D.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答案 C
3.下图所示的建筑,位于上海兴业路76号,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见证了( )
中共一大会址
A.新文化运动诞生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人民军队的创建
D.国民大革命发动
解析 材料中的“上海的兴业路76号”与中共一大会址说明与中共成立有关,故选B。
答案 B
4.中共二大宣言中提到中国共产党的……目标是上海到南昌动车
①消灭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②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③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这一目标( )
A.是中共的最低纲领
B.是中共的最高纲领
C.明确指出了革命的动力
D.确定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
解析 B、C项中共“一大”纲领就已经确立,D项是大革命失败后确立的,时间不符,故选A项。
答案 A
5.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留下遗嘱:“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里所说“共同奋斗”的主要成果是( )
A.推翻了袁世凯的统治 B.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开创了民主革命新道路 D.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答案 B
6.右图反映的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军旗升起的地方”这一历史事件。根据这些信息,判断这是( )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井冈山会师
D.吴起镇会师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率领两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因此,南昌被称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故本题答案为A。
答案 A
7.“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是中国共产党走出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开辟始于( )
A.新文化运动 B.中国共产党成立
C.南昌起义 D.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立
答案 D
8.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民武装来到井冈山,与领导的队伍胜利会师,成立了( )
A.国民革命军 B.工农革命军
C.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D.中央红军
答案 C
9.在一则红旅游解说词中有如下文字:“暗夜南湖亮斗星,燎原烈火向天明。征程二万经风雨,宝塔擎旗进北京。”其中“燎原烈火向天明”指代的历史现象是( )
A.中共一大的召开 B.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
C.红军长征的胜利 D.北伐战争的胜利
解析 “燎原烈火向天明”是指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多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B项正确。
答案 B
10.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了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是指( )
A.北伐战争 B.秋收起义
C.红军长征 D.挺进大别山
解析 据“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信息可知,应是C项。
答案 C
11.中共中央于1935年1月在贵州省遵义召开会议,决定增选为政治局常委。会后,常委分工。中央由张闻天负总责,由、周恩来、王稼祥组成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 )
A.使红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B.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
C.使中国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D.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遵义会议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因此,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故B选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12.“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复兴的探索道路上不断前行,逐步走向成熟。八七会议和遵义会议都( )
A.及时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
B.为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C.推动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
D.促成了团结抗日局面的实现
解析 八七会议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错误,肯定了的正确军事主张,事实上确立了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及时作出了挽救党和革命的决定”,故A项正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天,是中国学生界的‘May Day’,学生界用一种直接行动,反抗强权世界,与劳动界的五月一日,有同一意味”。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
材料二 各种宣传社会主义的新刊物和各种由青年人组成的社团纷纷涌现。据统计,“1920年全国各地新出版刊物猛增至400多种”,“1920年出现的进步社团,约有三四百个”,“从1919年到1922年先后有30多种马列经典著作译成中文”。
——《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潮觅踪》
材料三 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穿起工人的服装,学习工人的语言,从事工人的劳动,力求与工人打成一片,如俞秀松“改名换服”,到厚生铁工厂做工,并给工人讲课;当时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的李中,“以一师范(湖南第一师范)学生在江南造船厂打铁”,并帮助陈独秀组织机器工会。
(1)材料一中的“这一天”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2)材料二、三反映了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后怎样的社会现象?
(3)这一历史事件最主要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 (1)五四运动。
(2)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逐渐成为当时进步思想界的主流;马克思主义思想同工人众运动相结合。
(3)中国共产党诞生。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习小组研究“1927~1929年中共武装起义与宗族组织”时提出的论证思路:
指出材料中有违史实的结论,并阐述你的论证思路。
解析 第一小问“错误结论”,据史实1“家族优势使他易于获得支持”得出结论1错误,据结论3“设置了障碍”得出总结论错误;第二小问“论证”,据史实1讲述的是曾氏家族的优势,不等
于阶级斗争意识深入江西乡村,应修改为: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装起义的发动,据史实3说明宗族组织的存在给中共武装起义带来障碍,得出总结论比较片面,应修改为:在中共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宗族组织是一把双刃剑。
答案 错误之处:结论1和总结论。
示例:历史学习与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
史实1讲述的是曾氏家族的优势,有助于其发动武装起义,但不能体现阶级斗争意识深入江西乡村。故结论1错误,应修改为:起义领导人的家族优势有利于武装起义的发动。
史实3说明宗族组织的存在给中共武装起义带来障碍。综合三个史实,得出宗族组织的存在对中共武装起义的发动有利有弊,总结论比较片面,故总结论错误,应修改为:在中共武装起义的过程中,宗族组织是一把双刃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