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郝维成
(化工学院 化工工程系 09化工《2》班 0921105052)
文章摘要:人类生存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全方位的,除了局部的有利方面;更多的是给予环境的负面影响。在此,针对这一现象我将“人-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地关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协调发展这一关系进行总结。
关键词:地貌 土壤 水圈 动植物 大气 协调发展
引言: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人-地关系”是自人类起源以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早期人类利用天然物品进行采集食物和狩猎活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人类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程度和破坏力逐渐增强。在今天工业文明迅速发展的时期,人类生活水平空前提高;生活和消费过程带来的大量环境污染与社会公害,对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害。可见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发展,总是与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斗争,克服自然的束缚,力求在更大程度上利用自然,改
造自然。人类的每一个新时代几乎都给自然地理环境带来新的变化,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和影响越来界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如果不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的对策和到解决的途径,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的报复性反作用会日益突出。
一、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
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驯养繁殖部分动物方面,既可提供役用、交通等生产条件,又可提供肉、乳、蛋、皮毛等衣食生活资源。几乎是和农业历史同样悠久的畜牧业的兴起和发展,包括大量饲养动物的发展和优良品种的不断培育,具有一定的积极地生态建设意义。
人类对生物圈的有害影响:主要体现在森林的砍伐、天然植被的破坏、坏野生动物的猎杀和圈养等。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森林起着核心作用,森林能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增加湿度、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减弱噪音。破坏森林不仅造成森林资源的匮乏,还破坏了生物的栖息地,使许多物种濒临灭绝,更会引起全球性的气候恶化,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频繁发生的水灾和旱灾等。举例如:1998特大洪
灾、沙尘暴、长江水变浑浊等。草原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全球陆地面积16%~24%。由于近年来人口增长过猛,草原被过度垦殖和放牧,全球草原面积以减少45%~47%,荒漠化现象日趋严重,草原生态受到严重损害。野生动物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自从地球出现生命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原因已经灭绝了难以计数的大量生物,现存在的约500万甚至1000万种生物是地球上少数的幸存者。自人类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以来的近300年间,平均每4年就有一种鸟类或哺乳动物灭绝。20世纪前半纪,每天约有1~3个物种消失,而现在的报道说每小时有1~3个物种灭绝;估计今后25年内,地球上将有1/4的生物物种濒临灭绝。是人类的活动给生物圈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自然地理环境中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
二、人类对水圈的影响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在太阳辐射和地球引力的推动下,水在水圈内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停的运动着,构成全球范围的大循环,并把各种水体连接起来,使得各种水体能够长期存在。人类自古就重视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兴修灌溉工程,进行流域内以及跨流域调水,将丰水区的地表水长距离引入缺水区,发展灌溉农业,从而直接或间接调
整区域水资源的分配不均,局部调节了水循环。但是随着工业发展,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大量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来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排出的污染物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水循环。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水循环能形成酸雨,从而把大气污染转变为地面水和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颗粒物也可通过降水等过程返回地面。土壤和固体废物受降水的冲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质通过径流、渗透等途径,参加水循环而迁移扩散。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终使海洋受到污染,水域富营养化加重,海洋微生物大量繁殖,“赤潮”现象频繁发生,大量鱼类死亡,渔场遭到破坏。此外,海上石油开采及海洋石油运输,使海洋污染时有发生,每年流失的原油估计达650万吨,大量原油漂散于海面,污染海岸带,使大量贝类、鱼虾类死亡。
三、人类对大气圈的影响
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各个圈层中,大气圈属最外层。厚厚的大气圈包围着我们居住的地球,正因为有了大气圈,才使得万物生长。不少国家发现雨雪中酸度增高,使河湖、土壤酸化、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森林发育受影响,对人类疾病形成间接影响。当烟囱排放出的二氧化硫酸性气体,或汽车排放的氮氧化物烟气上升到空中与水蒸气相遇时.就会形成硫酸和硝酸小滴,使雨水酸化。这时落到地面的雨水就成了酸雨。煤和石油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祸首。气象是影响大气污染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它通过不同的气象要素(空气运动、逆温、混合层高度)条件,独立地或共同地影响着大气污染。SARS病毒的传播与气象条件的关系较为密切:目前研究发现,主要是与各气象要素,如气温、湿度、气压、空气干燥度、降雨和降水时段的分布、酸雨频率等的变化有关。在一定气温和湿度条件下。降雨量少,降水时段分布不均则空气越干燥,空气污染物浓度增加,则有利于SARS病毒的传播。免疫系统对大气污染极为敏感,机体免疫水平的变化可反映大气污染的早期影响程度。大气污染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为免疫系统受到抑制;二为免疫激活过敏。其免疫毒理机制为:在大气污染严重地区,人体内唾液溶菌酶和分泌型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均可明显下降,血清中的免疫指标也可下降。说明机体的免疫力降低;同时TH/Ts比改变,T21+受体细胞IL2+受体增多。抗HCHO—HSA抗
体增多,由此造成化学物质过敏及哮喘增多。国内调查发现:大气污染严重地区儿童的免疫指数较污染轻的地区儿童的免疫指数低。除此之外,臭氧层受到危险,臭氧层可以有效的屏蔽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如果臭氧层消失或被削弱,大量紫外线直射地表,会大量增加人类的皮肤癌等病症,并可能对其他生物物种产生不良影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