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通唱法和其它唱法共鸣与音乐之比较
作者:邢东媛
来源:《文天地》2011年第18期
作者:邢东媛
来源:《文天地》2011年第18期
民通唱法吸取了民族之韵味,通俗之方法,形成独特的一种演唱形式,它的共鸣和音乐处理与其他唱法有一些区别,参考了各种唱法的特点,形成了自然又流行的城市音乐文化。
良好的歌唱共鸣能使演唱的声音圆润响亮,具有穿透力,传送较宽、较远、较久,并且具有丰富的彩变化。歌唱共鸣的训练和运用是表现歌曲内容和情绪的有力手段,也是声音艺术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处理是歌唱的归宿,是歌唱者最终要给听众展示的音乐画面。
共鸣技术的比较
民族唱法的共鸣应是头腔和胸腔的结合,这样才能产生统一的声音位置,不管是高声区还是中声区以及低声区,都能够有整体的共鸣彩,共鸣的调节,是歌唱发声的需要,更是音变化的需要。因为歌唱的共鸣是以泛音共鸣为主,三个腔体的灵活调节对音的影响很
大,变化也是多种多样的。中声区缺少头腔共鸣的声音是“扁草原之夜 原唱”的,而高声区只有头腔共鸣的声音是尖锐单薄的,低声区只追求胸腔共鸣的声音是喉音。因此,在歌唱时,必须注意共鸣区的统一协调,也就是要有比例恰当的混合共鸣。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共鸣区的统一问题也就解决了。所以只有善于调配各腔体的共鸣比例,才可能在统一共鸣区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各共鸣腔体的特点,才能发出丰富多彩的声音,以达到表现歌唱艺术的目的。
例如歌曲《天涯望月》需要头腔和胸腔位置的结合,如果哪句位置没有了,那么整首歌也就失去了明亮的特点,就会暗淡无;还有歌曲《当你的秀发拂过我的钢》也需要一定的共鸣位置,每句出来都需要有一定的混合共鸣,这样以来整首作品的完整性就有了,在根据气息的运用由弱渐强,歌曲的感情彩也就有了,这样整首作品也就会被演绎的如火纯青了。
通俗唱法常运用口腔共鸣,有时可能也会用到鼻咽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这种唱法并不需要演唱者像演唱民歌那样追求很大的共鸣,而是借助音响话筒设备来扩大声音,从而美化音。使声音很轻松的就能传达到每一个角落。当然,通俗唱法并不排斥好的嗓子,也并不有意放弃共鸣,它只是借助音响话筒的功能,充分利用了混响效果,使音响设备这个
巨大的体外共鸣器与演唱者连为一体。这样一来,通俗唱法在声道和腔体的要求就简单多了,只要声音流畅不堵塞就行了。例如陈奕迅演唱的《十年》歌曲刚开始音域很低,如果没有话筒的扩音,基本上声音很小,但是借助音响设备的调节,就可以很舒服的诠释整首作品,也很好的表达了歌曲的情感思想。再别如周迅演唱的《飘摇》也是音域很低,但是借助了电音设备,效果一样很好,而且被很多青少年所喜爱。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