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27: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第24课 开创外交新局面
一、选择题
1.“尼克松通过中美和解得益匪浅……在新的三角关系中,美国明显保持了平衡……尼克松在某种意义上把中国拉过来矫正了世界的平衡。”文中“三角”分别指(  )
A.中国、美国、苏联  B.欧洲、美国、苏联
C.中国、欧洲、美国  D.美国、日本、中国
2.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
A.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D.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3.1971年,新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代表大会,智利一位代表描述道:“中国人来到联合国就好像他们从月球上或从火星上来的——是素不相识或神话般的人物。”产生这一看法的原因是(  )
A.中国长期与世隔绝
B.智利代表不了解中国
C.中国长期被排斥在联合国事务之外
D.美国海外战略政策的调整
4.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是中日和解的重要里程碑,中日双方和解最重要的基础是(  )
A.日本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B.日本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C.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
D.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5.有历史学家说:“尼克松、基辛格的两人组合与北京的秘密联系,不但台北一无所知,包括罗杰斯在内的美国国务院系统也无人知悉。”其原因是(  )
A.尼克松反共立场变化
B.中国的地位不断提高
C.中美建交符合双方利益
D.美国曾长期敌视中国
6.1972年2月6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的标题是:尼克松的“长征”。封面上一个大大的“友”字,将封面分割为四个区域,主题凸显得相当明确。这反映了(  )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中国开始迈入国际舞台
C.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7.中国加入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从1977年的21个增加到1996年的51个,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从中可以看出(  )
A.中国开始以主动姿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
B.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方针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D.中国积极推动和开创新型的区域合作模式
8.1971年前10个月,尼日利亚、科威特、喀麦隆、圣马力诺、奥地利、比利时、伊朗等9国先后与中国建交。该局面的出现(  )
A.得益于中美关系正常化
B.说明了世界多极化的出现
C.取决于中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D.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9.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为防止美国卷入西半球以外的战争颁布了几个中立法案,不分侵略国和受害国,单纯以“交战国”平等地对待她们。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讲:“无论是通过直接侵略还是间接侵略,将极权主义政权强加给自由人民,都破坏了国际和平的基础,从而也破坏了美国的安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中立政策利于美国协助英国对抗纳粹德国
B.美国由一个厌战国家逐步发展为好战国家
C.美国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谋求国家利益
D.杜氏讲话表明美国支持亚非人民反帝斗争
10.周恩来说:“我们注意到尼克松总统来华前的讲话中也谈到,‘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我们希望……两国的关系能够有一个新的开始。”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11.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外援助显得更为“低调”,在此期间,援助补贴下降,对外经济联络部被降级,部分臃肿的援助项目遭到审查。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这种变化反映出(  )
A.“左”倾思想严重干扰中国外交的发展
B.中国物质匮乏无法提供更多的对外援助
C.对外援助由政治导向为主转向多元需求
D.不结盟外交政策导致中国援助对象减少
12.1972年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美国发表这一声明意在(  )
A.缓和中美关系,集中对抗苏联
B.承认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
C.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国统一
D.承认封锁中国政策的错误
13.“在那美丽的西湖边/有一棵红杉树/越过重洋/来自彼岸/滋润着友谊雨露/红杉树/你带来了美国人民的深情/你扎根在中国的沃土。”这是1981年红遍全国的歌曲《红杉树》的歌词,促成此歌曲诞生的政治事件是(  )
A.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中国参加亚非会议
C.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二、非选择题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条件。更确切地说,开放是改革的必要条件”。资中筠认为,如果没有开放,我们关起门来是无法实行改革的。人们总是说“改革开放”,但不如说“开放改革”。而对外开放,很大程度上就是对美国的开放。在中国开放改革的进程中,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关键作用。
——童桐《写在中美建交及访美30周年之际》
材料二 必要,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三年来,习近平20次出访……所到之处都刮起强劲“中国风”。收获,是因为中国的外交不仅“高大上”,而且“接地气”。……中国的领导人甚至我们的主席、总理,都在出访期间亲自做“讲解员”和“推销员”。他们心中想的是国内的发展建设,装的是人民的利益福祉。
——2016年3月8日 王毅:中国外交忙得很有必要、很有收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必要性?运用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改善的关键事件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世界上的事情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参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国外交活动取得了哪些“收获”?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A 
【解析】由题干“尼克松”“保持了平衡”“把中国拉过来”可以看出美国当时所承受的压力不小,美国为了应对这种压力而拉拢中国以便实现平衡,而能够让美国感受巨大压力的只能是苏联,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中、美、苏三国之间的关系,故B、C、D三项排除。
2.【答案】B 
【解析】尼克松访华是在1972年,B项是它的影响,故选B;A项是1971年,C项“消除了”表述过于绝对,D项发生于1979年,均排除。
3.【答案】C 
【解析】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1年以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被国民党集团非法占据,因此在联合国没有被其他国家所了解。
4.【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深重灾难,日本对侵华战争深刻反省是中日双方和解最重要的基础,故C正确。
5.【答案】D 
【解析】由于美国在二战以后长期敌视中国,而尼克松又要缓和与中国的关系,所以会秘密安排,故D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1972年,尼克松访华,这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故C项正确;A项发生在1971年;B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初期;D项发生在1979年。
7.【答案】B 
【解析】抓住题干关键信息,“几乎加入了联合国体系中的所有重要的政府间组织”,由此可知,中国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故选B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均排除。
8.【答案】D 
【解析】中国与更多的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得到它们的支持,有助于中国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故D项正确。
9.【答案】C 
【解析】30年代之所以中立,是因为对美国有利,1947年之所以出台杜鲁门主义,也是为了维护美国战后的利益,所以从材料可以看出,美国的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谋求国家利益。
10.【答案】C 
【解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之间基本处于隔绝和敌对状态,没有出现“新的开始”,故排除A、B两项;根据“尼克松总统来华前”“寻某种办法使我们可以有分歧而又不成为战争中的敌人”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个“新的开始”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出现新的突破,故选C项;20世纪80年代,中美已经建立了外交关系,故排除D项。
伊朗vs美国预测结果11.【答案】C 
【解析】进入80年代,中国的对外援助“相对于六七十年代也相当克制,相对突出受援的特征”,务实的对外援助政策促使中国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如何利用外援进行国内经济建设发展,对外援助由侧重政治到服务于国内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