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服装彩搭配原理--以唐代女装为例
钟瑜;吴咏蔚
【摘 要】The Tang Dynasty Costume inherits the colloc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tradition colors. Color matching pursues harmony between great coordination and little contract, which exert a subtle inlfuence on the modern dress color design. Through research, we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 excellent Chinese dress culture. In order to offer fresh nutrition, we also learn from the ancient design’s aesthetic elements.%唐代服饰传承中国传统服装彩搭配特点——配在协调与对比组合中追求和谐,对现代服饰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通过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服饰文化,借鉴古代设计中审美元素,来为我们设计提供新鲜养分。
【期刊名称】《山东纺织经济》
【年(卷),期】2015(000)011
【总页数】5页(P56-60)
【关键词】唐代女装;配原理;搭配设计
【作 者】钟瑜;吴咏蔚
【作者单位】嘉兴学院 浙江嘉兴314001;嘉兴学院 浙江嘉兴31400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J523.5
1 中国古典服装的彩特点
1.1 等级观念的影响
中国古典服饰的彩运用,几千年来一直受到等级观念的影响非常深厚。从周朝开始,逐步建立了司仪、礼仪等级制度,初步规定了服饰彩禁忌。人们将赤、黄、青、黑、白视为正(高贵),把介于青白、赤黑之间的碧、紫及介于熏、緅、缁、黄、黑之间的骝黄等称为间(低贱)。秦始皇视黑为尊,统一六国后,规定尚黑。《国语》曰:“秦始皇制,三品以上绿袍深衣,庶人白袍。”皇帝常服玄(黑)衣纁(朱红)裳。赤、黄成为
秦朝服饰正。而汉代则实行五时服:百官穿青衣”迎春”;赤衣“迎夏”,立秋后十八日着黄衣;白衣黑帻“迎秋”;皂衣“迎冬”。“齐恒公好服紫,一国尽服。”从此,紫为权贵所用。唐代在隋文帝时施行品衣基础上逐步细分服饰的调。贵贱、尊卑、品级、职位高低的标志更加规范化、系统化。唐高祖规定:三品以上用为紫;五品以上,绯为;六品、七品为绿;八品、九品为青;庶人黄白;妇从夫。唐代是唯一明确规定把赤黄作为皇帝的专属。而明代,尚黄,规定玄、黄、紫三为皇家专用。
1.2 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
阴阳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五行看作五德,对应正白、青、黑、黄、红。他们解释各代服:周占火德得天下,尚赤,配以红为贵;秦朝因水德成天下,尚黑,配以黑为尊;汉帝以土德克秦朝,配以黄为尚....... 政权更替,五德循环,五转移。隋替北周,属土德,尚赤。唐取代隋,火克土,尚黄。宋代以后,象征蒸蒸日上、大富大贵的红成为中国最崇尚的颜。各个朝代等级阶级喜爱彩虽略有偏差,但离不开五:白、青、黑、黄、红。白是日、月、星辰本,神圣、和平;青,是万物生机生长颜,坚强、古朴;黑是压制邪恶的统治,权利、庄重;黄是日月光辉的象征,正义、尊贵红是生命跳跃激情,幸福、美满。
2 唐代女装的彩特点
怀有吸纳百川心态的唐代,将西域文化、吐蕃时尚与本土文化融合发展,加之传统的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发扬、深化,创造出飒爽奢华的唐代女子服饰。唐代女装彩搭配是受到礼教束缚最少的一个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女装史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胡服新颖的配方式,使唐代服饰的调由古朴沉郁变为明快华丽。
初唐时期,女装配多为高明度的清雅素净:水红、天青、月牙等。 加之当时短襦小袖、高腰紧身裙服装款式,初唐女子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盛唐时期,衣裙渐宽,裙腰下移。女装层次繁复,彩富贵艳雅,以红紫居多,还有黄、绿、蓝。丰富彩变化是唐人青春、自由、欢乐的精神风貌写照。安史之乱后,民族矛盾尖锐、丝绸之路的阻塞,晚唐的服饰步入衰落期。此时女子褒衣博带,宽袍大袖,妇女着日益暗沉,常用中明度或偏低明度的华丽作为主调。比如:银朱(朱红+紫)、秋香(鹅黄+淡绿)、黛(紫+深蓝)、酱紫(紫+粉红)。
3 唐代女装的配原理
3.1 冷暖系搭配
冷暖搭配指橙、黄、红等暖与蓝、绿、紫等冷按合理比例搭配,常用中性黑、白、灰过渡。冷暖搭配如阴阳法则,达到彩平衡的效果。整体服装显得大方端庄。
3.1.1 红与蓝
间裙①间裙:唐代长裙的一种款式。由于裙子收腰很高,下部的裙子被分割成数块布料,通过缝纫将其组合,形成间裙。中比较典型就是用红蓝2布料在裙子处做拼接。红蓝在唐代女装彩搭配上极少采用纯度极高的大红配大蓝。这种夺目刺眼的颜并不是唐代女装彩搭配的主流,而是多用中间的雅致娇艳颜。在上海“有一种美叫害羞”杨二车娜姆中国传统文化收藏展中展现了传统配的典型——红蓝配服饰的视觉效果。伴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彩会由温暖红配钴蓝转向玫红配深蓝,再发展由深红、暗红、暗红浊配普蓝(图2-1)。当红淡化了明浊,便具有浪漫柔和的意象,是女人味极强的彩。
总结:中高纯度红蓝配,给人一种复古、时尚之感;
中低纯度红蓝配,展现一种庄重、肃穆情调。
图2-1 红蓝彩搭配变化
3.1.2 黄与蓝
阳光味的暖黄与安静的冷蓝搭配可以表现彩的运动感。从敦煌莫高窟出土的黄地花卉二绫,由黄的经线和橘红的纬线构成。通过技术复原,我们发现其上方有深蓝的花朵图案装饰(见图2-2)。黄和蓝搭配形成的彩互补视觉冲击,服装更加吸引人的目光。在出土的唐代女陶俑(见图2-3)也有一款黄蓝配。受当日拍摄的光线影响,大家感受到绀青与橙黄的对比配,实际上是绀青②“绀,含也,青而含赤也。”出自《释名*释采帛》。绀青,指青中透红之。绀青是中国传统服饰彩常用的五方间之一。与黄绿的彩搭配。
图2-2 黄地蓝花三绫
图2-3 唐代女陶俑
3.1.3 黄与绿
在(盛唐)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半露胸,肩披红帛,上着桔黄窄袖短衫,下着浊绿拖地长裙,腰垂朱红腰带的女子形象。以浊绿为主调的服饰,与短衫的桔黄形成冷暖对比。朱红与浊绿虽然在明度和彩度上的差异,但是已经巧妙地处理好两者面积大小关系,在视觉上便产生美的节奏感。从该套女装中,我们明白表达不同韵味的彩关系时,可以削弱其对比面积拉大明度纯度达到所要的视觉效果。
3.2 邻近搭配法
邻近搭配是带中90度以内的搭配。相相差虽大,视觉效果接近(如:朱红与桔黄、绿和蓝),易达到和谐悦目的搭配效果。服装整体给人舒适和雅重之感。
3.2.1 红与淡黄(中长调配):
朱红、深紫、杏黄、橘红、橘黄等这些暖艳亮系是唐朝宫廷女子礼服最喜爱的系。宫中身份高的侍女也可以采用部分红、黄、橙鲜艳彩。比如:《丽人行》中的虢国夫人,着淡黄窄袖上襦,肩披白披帛,下着描金花红裙。而侍女、宫女裙多为暗或者浅淡。红伴有金花的点缀,使红更加熠熠生辉。高明度的淡黄与中明度红相
搭配突显上身的轻盈,并且整体服装视觉中心下移至金花红裙。金、红、黄,这些华丽而成熟的彩展现了杨氏家族的至高无上权力和高贵地位。其中小面积淡黄与白披帛,这种高短调配适合如今白皙皮肤的白领族的。
3.3 对比搭配
对比搭配是相环中间隔120到180度左右的两搭配。该配设计彩明艳而不失协调,青春时尚而不失个性张扬。中性的饰物装点,效果会更上一层楼。
3.3.1 “1+1”:1组对比+1种协调
协调是类似于中间,用于缓和对比的视觉效果。对比组大多会在明度上有较大差异,搭配比例常有二八(A案例)、三七(B案例)、四六(C案例)比例分配原则。
A案例. 绿红黄中中调配
在出土的陶俑(1)中(见图2-5),服饰上中明度的橙红与中低明度的黄绿形成对比。以黄绿为主,橙红加以点缀,彩鲜艳度大大提高,使整体对比作用增强了。再用米黄
作中间加以视觉上的缓冲,整体彩过渡自然;服装有节奏感,视觉效果上会更加舒适和谐。
图2-5 出土陶俑(1)
图2-6 出土陶俑(2)
B案例.黄绿中中调配
在出土的陶俑(2)(见图2-6),中明度的红与中低明度的浊绿相对比,用红同面积的黄来做辅助。该彩搭配没有A案例.绿红黄中中调配那么彩鲜艳,甚至还有部分黑作为点缀。这种低彩度的搭配是当时百姓比较常见的服饰彩构成。红黄绿黑来自牡丹花的彩采集与重构,也预示着唐朝当时社会繁荣,人民生活的社会现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