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海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答案+解析)
2020年上海金山区高三二模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钟)
2020年5月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万里归船弄长笛,______________。(黄庭坚《登快阁》)
(2)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柳永《______________》)
(3)在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体现了道义与生存发生冲突时,追求道义的精神境界。
2.按要求选择。(5分)
(1)下列诗句不符合此次抗击新冠疫情情境的一项是()。(2分)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C.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D.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在山水审美中,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山水文学的独特魅力由此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①于是我们就在对象中看到了气韵,看到了情调,看到了生命,看到了我们自己
②达到精神上的绝对自由
③体味对象,灌注生命给对象
④并由此获得“自得”与“忘我”的喜悦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③①②④
【答案】
1.(5分)(1)此心吾与白鸥盟(2)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3)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5分)(1)B(2分)(2)B(3分)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盟”“霭”“霖”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2.(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一定语境中诗词的使用是否得当。A项中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意为只要对国家有利,即使牺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愿,绝不会因为自己可能受到祸害而躲开。C项“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句诗出自王昌龄的《送柴侍御》,诗中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
、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D项“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谁说没有战衣?与君同穿裳衣。表现战士们克服困难、团结互助的情景。B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写的是一位沉浸在初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爱着一个人,可还没有确实知道对方的态度,因此既抱有希望,又含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表达。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纷纷携手努力共同抗击疫情,结合诗句大意可知B项错误。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作答本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与所给的语句,③句与承接上一句“我们让自己的本性逼近对象”,①句与③句是语意上的承接关系。因此,③①在一起,④中“‘自得’与‘忘我’的喜悦”与③句中“看到了情调,看到了生命,看到了我们自己”,因此①④在一起,因此顺序为③
①④②,答案为B。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15分)
超越现实:艺术形式的批判性
①可以这样说,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对于艺术家,要提高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就不能满足于日常生活经验。从这个角度
....来说,艺术家的艺术形式感有多广,他的感受领域就有多广,他的形式感达到什么程度,他对事物的把握就到什么程度,艺术表达也就达到什么样的高度。
②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了不同的形式感。无限丰富的自然和同样无限丰富的人,决定了人类有着无限丰富的感受方式。感受方式的多样性构成了丰富的形式感。一个人所感受到的生活与他的心灵成正比。现代心理学表明,人通过自己的需要把自在之物变为为我之物的能动作用,在感受阶段就已经开始了。心理结构愈复杂,情感愈丰富,就愈能感受生活。
③我们常常惊叹20世纪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无论是20世纪上半叶的中西方文学、西方的美术,还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文学艺术,丰富的艺术形式都给我们以丰富的精神享受。但再放眼西方杜尚之后的先锋艺术,以及我们当下的艺术,只能沮丧地看到,处处是似曾相识的形式,处处是同样的经验。深究下去,就会发现,形式的重复,关键在于()本身的贫乏。艺术从来都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而是世界的组成部分。当世界失去深度后,艺术的深度结构也就随之丧失,作品的平面化已是必然。艺术就是现实的影像,现实的摹本,自然可以进一步要求艺术就是现实世界本身。艺术就是
生活,生活就是艺术。多数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充其量把生活的某一片段放大凸显,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同时,艺术被取消了。是世界不再需要艺术吗?不,问题在于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经验相统一,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朱光潜先生对此早有预见:“一般事物对于我们都有一种‘常态’,所谓‘常态’就是糖是甜的,屋子是居住的,女人是生孩子的这类的意义,都是在实用经验中积累的。这种‘常态’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我们对于‘常态’以外的形象便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经验日益丰富,视野也就日益狭窄。所以有人说,我们对于某些事物见的次数愈多,所见到的也就愈少。”
④我们不应也不能让艺术承载太多的意义,艺术承载不了它自身之外的东西,但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给人们展示一种个体化的经验,一种他人能够理解或者部分理解,但只
属于艺术家自身的经验,这种经验是偶然的、纯个人的,当然是表达出来的经验。能够表达的经验才是人们所知道的经验,才具有现实性。这种个体经验的表达方式是公共的,是一种体间的公共的表达方式,这就使得个体经验同时也是一种公共的经验。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造的一种客观存在,必与人发生某种关联。倘若艺术家用只属于其个体的表达方式表达其个体经验,这种表达不为他人所知,与他人无关,于他人只是“无”。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把他们引入特定的氛围里,唤起他们相似或相近的感受,得到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验。艺术的性质决定了它必然介入生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一旦它脱离生活,就丧失了存在的理由。然而,艺术介入生活的性质并不意味着它只能是日常生活经验的表达。艺术之所以为人们所需,是因为它所表达
的经验展示了理想,一种现在的未来,一种未来的现在,一种人们希望的生活形式。这种生活形式不在现实之中,但它与现实息息相关,离开它,我们就无法评价现实,就无法对现实做出判断。当我们在现实中感受到幸福或者沮丧时,当我们说现实好或者不好时,理想在我们身后挥舞着指挥棒,决定着我们的感受,支配着我们的评价。艺术就是这种理想的形式,艺术形式就是理想的感性显现。假如艺术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艺术,生活的形式就是艺术的形式,艺术形式仅仅是生活形式的重复,艺术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
⑤所以,当我们要艺术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就已经暗含了艺术要面对并且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与其他人拉开一定距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保持感觉的独立性,审视现实,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种艺术形式表达的是不同于普通人的经验,一种完整的人生,一种理想的社会,是一种贯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度的立体结构。这种艺术可以是否定性的,也可以是肯定性的,共同点是克服了现实认识和现实价值观的局限,使人获得自由的意识,通过对现实人生缺陷的解释和对理想社会人生的展示,引导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
(选自王卫东和司马倩的《创造形式——艺术创作的一种阐释》,有删改)
3.第①段加点词“这个角度”在文中指的是。(2分)
4.根据上下文内容,填入第③段括号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心理
B.情感
C.经验
D.审美
5.不能根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2分)
A.即便生活经历简单,只要心灵丰富,也可能成为优秀的艺术家。
B.艺术创作不是对现实形式的发现,而是要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
C.艺术家用个体的表达方式也能激起欣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反应。
D.艺术克服自身贫乏的过程,即批判和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过程。
6.简要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4分)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5分)
【答案】
3.(2分)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
4.(2分)C
5.(2分)C
6.(4分)这段话在说明我们对一般事物都有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在实用经验中积累,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如果固守或不超越,就会导致视野狭窄。(2分)引用这段话作为论据,有力地论证了前文艺术家“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的观点,提醒艺术家要超越“常态”(或不能让日常生活平面化),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丰富的艺术形式。(2分)
7.(5分)本文首先论述了“形式感”对艺术家的意义;接着论述了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不同的形式感;接着联系20世纪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指出当前艺术形式重复的突出问题和原因;然后论述艺术家展示的是个体化经验,用公共的表达方式激起欣赏者对作品的反应(同时,艺术是理想的形式,以此证明艺术和生活不完全相同);最后进一步论述艺术家要用艺术
表现当代人的经验时,要面对并超越日常生活经验的要求,与其拉开距离,保持感觉的独立性。(1点1分)上海高考时间2020
【解析】
3.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本段开头即点出“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指出“形式感”对艺术家的意义。所以,“这个角度”,即是代指前文所说的“形式感”的重要性。在解释社科文的词语含义时,尽量使用文中词句,所以将原文前面的几句论述其重要性的句子誊写下来即可。
4.文章中词语的推测,离不开上下文,所以一定要从上下文中进行推测。原句“形式的重复,关键在于()本身的贫乏”,与下文“问题在于艺术家的艺术形式与日常经验相统一,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相照应,因此,这里应该选择“经验”。
5.C选项“艺术家用个体的表达方式也能激起欣赏者对其艺术作品的反应”与原文第④段中“倘若艺术家用只属于其个体的表达方式表达其个体经验,这种表达不为他人所知,与他人无关,于他人只是“无”。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把他们引入特定的氛围里,唤起他们相似或相近的感受,得到与作者相似或相近的经验”的说法不一致,因此C选项错误。
6.本题考查句段作用。句段作用题在回答时,包括内容和结构两方面。首先,内容上,需要对这一画线句内容进行概括,这一语段引用朱光潜先生的预见,论述的是我们对一般事物都有一种“常态”,这种“常态”在实用经验中积累,完全占住我们的意识,如果固守或不超越,就会导致视野狭窄。结构上,它是对前文论述的“生活经验的贫乏,导致了艺术形式的贫乏”的观点的补充论证,也自然而然提出警示,呼吁艺术家要超越这种“常态”。
7.文章的论证思路即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思维切入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1)由标题入手,以主题(话题)为先导寻思路。一篇文章,结构上总是要照应标题,内容上总是要围绕话题展开;(2)捕捉关键句,包括主旨句、观点句、概括句、领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3)特别捕捉那些能标志层次、思路的关键词;(4)分析句与句、段与段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本文段落较少,结构较简单,学生需要对每一自然段内容进行概括。首先论述了“形式感”对艺术家的意义,“形式感是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的重要前提,是艺术表达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艺术家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接着出第②段的关键句“形式感的根本即感受方式,不同的感受方式生成了不同的形式感”,即本段观点;接着联系20世纪艺术家们创造出的璀璨艺术世界,指出当前艺术形式重复的
突出问题和原因:即经验的缺乏;然后论述了艺术家展示的是个体化经验,用公共的表达方式激起欣赏者对作品的反应,“艺术家的经验因其表达方式的公共性,作品才能激起欣赏者的反应”,到关键句
即可;最后,从第⑤段的关键句“这就要求艺术家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抽身而出,与日常生活拉开一定距离,与其他人拉开一定距离,保持自身的完整性,保持感觉的独立性,审视现实,这样才能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即可。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7分)
城市里的菜地
晓寒
①河对面那一大片叫唐家洲,狭长的河洲,都用来种菜,绿像织带子一样,编织着一年四季,新的绿,老的绿,高的绿,矮的绿,贴着地皮的绿。菜地太大了,要把它围起来,费人工,费材料,只能让它敞开在天空下,头顶一天的云,几千朵云,几万朵云。河岸是它的一扇篱笆,山是它的另一扇篱笆。依山傍水,云影山光水一样不少,都凑齐了,这是菜地的福气,菜的福气。
②早晚站在窗前,看种菜人在地里忙碌,翻地,播种,搭架,除草,施肥。我隔着长街,隔着一条河,隔着风和雨,和种菜人一起,经历一些温温火火的日子,参与另一种生活。河把土地分开,这边一块,那边一块,同时也把生活分成两种,河这边一种,河那边一种。我的窗成了这座城市的一面镜子,照天照地,照山照水,照一座小城,照出一片菜地的丰歉,种菜人寻常的朝朝暮暮,喜怒哀乐。
③我是菜地里的常客,有闲了就去,不喊别人,喊过几回,理由经过一根电话线之后,变得无可挑剔,后来才知道,理由都是假的,不喜欢菜地才是真的,在城市里土生土长的人,有几个会像我一样惦记一片菜地呢?我算是又觉悟了一回,生活中最不值钱的就是理由,随便拿一个,就把我打发了。从那以后,我就一个人去,点一根烟,慢慢地走,边走边看,从这一畦到那一畦,黄瓜开花了,偷偷绕过巴掌大的叶子,高举在阳光中,泼辣辣的黄,做好了准备招蜂惹蝶。苦瓜开始显山露水,沟沟壑壑都在膨胀,一刻不停地忙着扩充自己的地盘。芹菜拱出来,挤眉弄眼,芽尖上的泥土还没来得及抖落干净。白菜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肿大,不起眼的白菜,也学会了用夸张的比例来表现自己的憨态可掬。这些花朵,叶子,瓜果上,都挂着不同的节令,像超市里货物上贴着的标签。我一路走过去,邂逅不同的节令,惊蛰、小满、立秋、寒露,我不必一一去数,一一去记,菜地,已成为我另一本鲜活的日历。
④有时候能碰到种菜人在地里忙碌,我停下脚步,递一根烟过去,问问收成怎么样。对方接过烟点燃,连吸几口,直到烟雾在黧黑的脸上盘盘绕绕才回答我的问话,还过得去,就是很累人。
⑤我和土地打了半辈子的交道,从头到脚都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来到这座小城以后,渐渐疏离了农事,把一片菜地当成风景看了。我像是被对方窥探到了心事,不好意思地跟着呵呵一笑,不容易,确实很累。然后赶紧把话题岔开,扯些不咸不淡的事情。攀谈过后,碰上运气好,还能从他们手中买一些即将上市的菜带回去,新鲜,水淋淋的,家里不时能吃到菜市场上买不到的蔬菜。
⑥这片菜地,仿佛成了我家的菜园。事实上,它不仅仅是我家的,而是整座小城的菜园。菜熟的时候,种菜人把菜摘了,就地装进篮子,撮箕,蛇皮袋,搭船过河,这些菜就随着主妇们的双手,进入家家户户的锅碗瓢盆,养活了一座城市的胃。
⑦有一次例外,是和母亲一起去菜地的。母亲很少来城里住,有什么事情都是匆匆打个来回。城市在她眼里,一身的毛病:你看你住那么高,抬起脑壳一看吓死人,夜里睡着都不踏实;一眼看过去,到处都是屋;街上车子打架,走条路都提心吊胆。我能理解母亲,她一辈子生活在村庄里,打开大门就对着田垄和山冈,到处撒满了稻子,瓜菜,花草树木,鸡鸭牛羊,往东一望是王家,往西一望是巫家,喊一嗓子就有人答应,这种敞亮和温情是城市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