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乐器 佤族最具民族特的乐器有哪些
佤族乐器 佤族最具民族特的乐器有哪些
>佤族木鼓在佤族的各种器物中,最神圣、尊贵之物莫过于木鼓。传统的木鼓以红椿、红树为原材料,长约宽组词语200苏有朋马思纯厘米,直径约70厘米,鼓身挖一条长约150厘米,宽约15厘米的直槽:中是掏空,槽两侧各刻一鼓舌,鼓舌周围留有空隙,起共鸣作用。每个佤族村寨都至少有一对以上的木鼓,较小者称公鼓,较大者称母鼓,供奉于专门的木鼓房中,置于两根横木之上,以防潮湿。较大的村寨,有数个木鼓房和数十个木鼓。大约一两年就需要更换新木鼓。制作新木鼓时,首先需要从森林中拉回一段大树干,称之拉木鼓。拉木鼓是一项整个村寨人都要参与的盛大活动,在佤历格瑞月”(相当于公历12)开始进行。届时,魔巴(巫师)鸣并敲击召集村寨众。举行祭祀和剽牛活动。制作木鼓,大约要610天时间。古往今来,佤族人民把木鼓当作灵物崇拜,认为敲木鼓可以通神灵,驱邪魔,降吉祥。当时,遇有战争等紧急事态。用木鼓示警集众;猎手捕获虎豹等野兽,也要击鼓表示敬意。逢年过节或宗教祭祀之时,木鼓更是振奋人心的乐器。当人们用大木棒敲打鼓身时,可以发出四种不同音响,(多为一人敲打,也可数人合击)铿锵有力,节奏交错,形成了一种特定的鼓语20世纪70年代以后,木鼓经过改制,成为佤族最具有代表性的一种乐器,登上了新时代的文艺舞台。佤族小独笛小独笛,佤族竖吹乐器。佤语称瓦格洛蔚利教师节诗歌大全。广泛流行于云南西
盟、沧源、孟连、澜沧等佤族聚居地区。小独笛的历史渊源小独笛是佤族古老的竖吹乐器,管身竹制,音圆润、柔美,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早在东汉时期,小独笛的前身竖逐就已流传于民间。到了隋代和唐初,小独笛成为宫延中的主要乐器。
盛唐时期,小独笛在当时的乐制、乐府和宫廷乐舞中,一直是重要的乐器。宋代以后,箫、笛等乐器逐渐取代了小独笛的地位,以致在中国广大地区已很难见到这种古老的乐器了。它目前只流行于闽南和台湾,是演奏福建南音离不开的乐器。1300多年前,小独笛东传日本。从隋高祖开皇20(公元600货车追尾)起,日本曾屡派遗隋使遣唐使前来中国,两国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繁,许多中国乐器传入日本。据传,日本圣德太子特别喜爱小独笛,曾亲自吹奏,他当时所用的中国小独笛,如今还珍藏在奈良的法隆寺中。在奈良东大寺的正仓院里,现在也保存着中国唐代传去的8支小独笛。最早传入日本的小独笛称为古代小独笛,很长一个时期并未在民间流行,而是以高贵乐器好项目致富”的身份,只在宫廷雅乐中使用,或是作为达官贵人的玩物,故也称瓦格洛。直到1871年以后,普化小独笛才传入日本民间。小独笛的乐器形制独笛外观侗笛很相似,管身竹制,全长约30厘米。制作方法也类似侗笛,管的上端为吹口,在吹口处顺竹统劈一小口,两侧各垫一薄竹片(头大尾小),中间形成一个长方形吹孔。吹孔下部切一斜口,在正面近吹孔处开一椭圆形音孔。吹口内
侧呈弧形,设有笛塞。管身正面开有周青杨罗志祥分手4个按音孔,可发出5个音。各地瓦格洛规格不一,音高不同,常用bBbA调两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