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著名的京剧科班
北京城著名的京剧科班
京剧的传承、演员的培养,是京剧发展的重要保证。旧时培养京剧演员,除官办的梨园、教坊之外,⼤多数都是采取⼝传⼼授的⽅法,或拜师学艺,或艺学家传。明代出现以班代班的⽅式培养演员的“⼤⼩班”,和专门培养童伶的科班。科班多由私⼈资助或艺⼈个⼈兴办,其性质仍然是师徒相传。梨园⾏⾥的⼈,都以⼊科班为荣耀,不⼊科班,甚⾄不能
算“门⾥出⾝。
北京曾经有数家有名的京剧科班,如四箴堂科班、⼩荣椿科班、富连成社、崇雅社、斌庆社、荣春社、鸣春社、中华戏曲专科学校等等,他们为京剧培养出了⽆数名家名⾓。
百顺胡同俞振庭创办斌庆社(1917年)
百顺胡同在珠市⼝西⼤街的路北,是⼀条不起眼的⼩胡同,上世纪初,京城⼀家著名的京剧科班——斌庆社就坐落在这条胡同⾥,这是1917年由著名“俞派”武⽣俞振庭与果湘林合作,于俞菊笙故居院内创办的京剧科班。俞振庭是俞菊笙的⼉⼦,俞菊笙去世后,俞振庭便居于此地。
斌庆社在百顺胡同40号,百顺胡同东⼝开在了陕西巷,西⼝与⼤百顺胡同毗邻,胡同的北⾯是韩家胡同,南⾯是东壁营和西壁营胡同。听了这些胡同的名字,⼈们都知道清末民初京城的烟花柳巷“⼋⼤胡同
”就在这附近了。⽽斌庆社设在这⾥不为别的,主要是因为此地与⼤栅栏相距不远。当时京城⼏家著名的戏园就汇集在⼤栅栏街⾥,⽽骡马市⼤街和珠市⼝西⼤街这⼀带也是伶⼈聚居之所。
百顺胡同原名柏树胡同,明朝称柏树胡同,因胡同⾥种有柏树⽽得名。清初,以胡同名字的谐⾳,取“百事顺遂”的含义,更名为百顺胡同,⼀直沿⽤⾄今。40号在胡同最深处,有个⼩门脸,普普通通,貌不惊⼈。没想到⾛进门⾥,眼前豁然开朗,⼀个偌⼤的院⼦呈现在眼前。院内地势较低,站在院门⼝,整个⼩院⼀览⽆余,⽬光穿过过厅,可以看到后院那座建筑精美的民国⼩楼。
北京表演学校
斌庆社⼦弟以“斌”、“庆”、“永”三字排名,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员。不仅如此,斌庆社还“⼴种薄收”,亦培养外来搭班的演员,当年李万春13岁来京就在这个科班搭班演出。像李万春这样的演员带艺搭班演出,他们不按科班之字排名。当年的搭班演员李万春、蓝⽉楼、耿长春就是⽤⾃⼰的艺名,由于他们精湛的演技,被⼈誉为“斌庆三春”。斌庆班长期在⼤栅栏⾥的⼴德楼演出,赢得了不少观众。如同很多私⼈办班的科班⼀样,历时13年的斌庆社,最终还是因为经费⽆以为继⽽解散。
北⼤吉巷李万春创办鸣春社(1939年)
骡马市⼤街以南,夹在果⼦巷与⽶市胡同之间,有⼀条东西向胡同——北⼤吉巷,李万春创办的鸣春社就坐落在这条胡同⾥。
北⼤吉巷明崇祯时称“打劫巷”,民国时期胡同中寓居众多戏剧、曲艺界名宿。
北⼤吉巷形成于明代,属宣南坊,明崇祯时称“打劫巷”。清乾隆时胡同的名字粉饰成“⼤街巷”,清末图吉利改称为“⼤吉巷”。1965年,北京整顿街巷名称时,将其南边的⽺⾁胡同改称“南⼤吉巷”,此巷就称为“北⼤吉巷”了,于是很多⼈就将南北⼤吉巷⼀带称作了“⼤吉⽚”。北⼤吉巷堪称与梨园结缘的胡同。如与梅兰芳先⽣合作多年的花脸演员刘连荣、著名京剧武⽣李万春和曲艺界名宿,京韵⼤⿎⽩派创始⼈⽩云鹏等都曾经住在这条胡同⾥。⽩云鹏故宅就在北⼤吉巷的3号,22号是李万春故居,39号住的是著名京剧花脸演员刘连荣。
号,22号是李万春故居,39号住的是著名京剧花脸演员刘连荣。
李万春故居在北⼤吉巷22号。李万春7岁在《三戏⽩牡丹》中出演仙童,开始了他的演艺⽣涯,12岁进京搭俞振庭的斌庆社。李万春的表演深得余叔岩赏识,收其为义⼦,在余叔岩的安排下,李万春全家从樱桃斜街的“华兴旅馆”迁⼊了⼤吉巷余叔岩的空闲宅院。据说,1924年,李万春⽗亲以4500银元购得余叔岩在⼤吉巷的宅院,李万春全家便寓居于北⼤吉巷的22号。因此院是李万春四个兄弟同住,遂将⼤院起名叫“四维堂李”。
鸣春社是李万春1939年创办的京剧科班,就在北⼤吉巷的19号和21号。1939年,李万春在寓所斜对⾯的8号、9号(现19号和21号)创办“鸣春社”,通过培养⾃⼰的徒弟来组建⾃⼰的戏班⼦。鸣春社培养了鸣、春两科学⽣⼆三百⼈之多。⾄今还有许多“鸣”、“春”字辈的演员活跃在京剧舞台上。
据说鸣春社刚成⽴时李万春将两个⼩院打通了,院⼦的北屋是通铺,鸣春社的弟⼦们就住在这⾥,⽽弟⼦练功就在⼩院⾥。⾸创男⼥合校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
在北京旧式京剧科班盛⾏的时候,⼀所新式的京剧科班成⽴了,这就是中华戏曲专科学校。1930年创办的中华戏曲专科学校就坐落在崇⽂门外的东兴隆街52号。
东兴隆街在崇⽂门外⼤街的西侧,新世界百货商场的后⾯。
东兴隆街形成于明代,称为⽊⼚⼉。清代,因街的西段路北有灵官庙,遂⼜称为灵官庙街。咸丰年间,街中建了⼀座兴隆寺,故灵官庙街及西段改称兴隆街。兴隆街在清末民初时为商业街,店铺林⽴,热闹⾮凡。民国以后称东兴隆街、⽊⼚胡同。1965年,兴隆街与⽊⼚胡同合并,定名东兴隆街。
东兴隆街地处崇⽂门商圈,⼨⼟⼨⾦。52号在东兴隆街的东⼝,这是⼀座共有四进院落的宅院,建筑风格属于晚清时期。据传,这座宅院始建于清末光绪年间,原为清末⼤太监李莲英私宅之⼀,民国时期成为民居,后由同仁堂集团作为药品仓库使⽤,现在这座宅院也是同仁堂集团使⽤。同仁堂将宅院油饰⼀新,这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52号的模样。
1930年,25岁的焦菊隐从燕京⼤学毕业后,不久就来到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担任校长。焦菊隐是⼀位学识渊博,⽽⼜富于创新的学者,他担任校长期间,⾸先取消体罚学⽣的规矩,其次重视弟⼦的⽂化教
育,除学京剧外,还上⽂化课,以提⾼学⽣⽂化素质,同时也吸取了过去科班⼝传⼼授,以戏带功,因材施教,严格教学,注重实践的优点。中华戏曲专科学校是新式学校,所以学⽣不⽴卖⾝的关书契约,学制6年,先后招收10岁⾄13岁具有初⼩⽂化程度的男、⼥⽣,五科200余名学⽣,学⽣以德、和、⾦、⽟、永五字排名,⼀代名伶王⾦璐也曾在这⾥学习过。
旧时学校有男校和⼥校之分,不能男⼥合校,这样的规定实际对于学⽣的发展⼗分不利。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胆打破常规,⾸创男⼥合校,并且取得斐然成绩。学校演出了⼤量传统剧⽬和新编剧⽬,推动了京剧的发展。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华戏曲专科学校于1940年11⽉停办。这所学校虽然创办时间不长,但是给当时的科班带来了⼀股清新的风⽓,对京剧艺术的继承、发展,培养戏曲⼈才,作出了贡献。
京剧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科班——富连成(1904年)
这家科班是京剧史上最有名的科班,也是存在时间最久的科班。1904年2⽉,富连成的前⾝喜连成成⽴,据说它是当时北京城内最⼤的京剧科班。
喜连成社址最初在琉璃⼚西南园,⼜到宣武门外前铁⼚,后搬到虎坊桥东。
喜连成初名喜连升,这家科班的东家是⽜⼦厚,社长是京剧名⾓叶春善。最初喜连成社址设在了琉璃
⼚的西南园叶春善的宅内,叶春善收容了六个⽆家可归的孤⼉,开始教戏。并以“喜”字为这六个弟⼦取名为:雷喜福、武喜永、赵喜魁、赵喜贞、陆喜明与陆喜才,世称“六⼤弟⼦”。随着科班的发展,社址⼜迁⾄宣武门外前铁⼚。
1912年⽜⼦厚将科班倒给沈仁⼭接办,改名“富连成”。1921年社址迁⾄虎坊桥。1935年由沈秀⽔接管,后因沈家破产抵债,叶春善病故后由其长⼦龙章继任社长,科班⾃负盈亏,1948年终因⼊不敷出,⽆⼒延办下去⽽宣告解散。
“喜连成”——“富连成”历时长达四⼗四年,是⾃清咸丰、同治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组织规模最⼤、培养⼈材最多的科班。先后培养出喜、连、富、盛、世、元、韵七科,共700余⼈。
富连成社搬到虎坊桥东已是1921年了,我们现在所见许多留存下来的富连成社址的照⽚,都是在虎坊桥社址时拍摄的。1934年,富连成社东家沈家出现经济问题,富连成社受到牵连财产被查封,⽽此时社长叶春善⾝患重病,不久就去世了。沈家衰落,已经⽆⼒⽀持富连成社,此时富连成社便由叶家苦苦⽀撑直到1948年。随着富连成社“⾼层”的变动,富
了。沈家衰落,已经⽆⼒⽀持富连成社,此时富连成社便由叶家苦苦⽀撑直到1948年。随着富连成社“⾼层”的变动,富连成社的⼀部分科班搬到了虎坊桥纪晓岚故居,那是1936年。在纪晓岚故居这段⽇⼦,富连成社亦培养了许多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据说著名京剧艺术家谭元寿先⽣就是富连成社
在纪晓岚故居时培养的学⽣。
纪晓岚故居在珠市⼝西⼤街241号,即现在的晋阳饭庄,现存两进四合院,纪晓岚在此写下了著名的笔记⼩说《阅微草堂笔记》。后纪晓岚故居单独从晋阳饭庄辟出,供游⼈参观。纪晓岚故居原为清威信公、⼤将军岳钟琪的旧宅,后为纪晓岚所有。19世纪30年代,梅兰芳、余叔岩等⼈在此成⽴北京国剧学会,⼀时名⼈荟萃。1958年改为晋阳饭庄。
富连成社学⽣学习⾮常⾟苦,学⽣每天学戏、演戏的时间有16个⼩时之多。社⾥规定学⽣们每天6点起床,漱洗完毕,就要开始练功。⽂⾏主要是吊嗓⼦学戏,武⾏练习武功。上午10点吃早饭,11点就要到戏园演出,⼀天要演⼋九出戏,要到下午6点,才能演完戏回到社⾥。学⽣们回社后稍事休息,即吃晚饭,饭后仍分⽂武两⾏⽤功,学戏,晚10点就寝。⼀年365天,除年底封箱后休息⼏天外,天天如此。
富连成科班主要在⼴和楼演出,每天学⽣们吃完早饭后,就要去演出,那时学⽣按⾝材⾼矮,排成⼀单⾏队伍,在管事⼈带领下⾃社址步⾏⾄⼴和楼。在富连成有个不成⽂的规定,去⼴和楼演出,学⽣们必须⾛珠市⼝⼤街到⼴和楼。富连成的学⽣去⼴和楼,可以⾛陕西巷或是⾛⽯头胡同经铁树斜街、⼤栅栏西街、⼤栅栏街到⼴和楼。陕西巷不⾔⾃明,这是北京的“⼋⼤胡同”之⼀,是风⽉场所,叶春善⾮常看重学⽣的道德教育,因此他坚决不让学⽣受到任何的不良影响。⽽⾛珠市⼝⼤街这条路线就可以最⼤程度地避免与风⽉场所的接触,可谓⽤⼼良苦。
最忌:后台不得坐箱⼝。⼤⾐箱上不准睡觉。箱案不得坐⼈。不得两脚磕箱。上⽟带不得⽩虎。后台不准幌旗。加官、财神、喜神,各脸不得仰⾯,戴脸不准照镜说话。戴王帽遇草王盔不得同箱并坐。扮关公、神佛⾓⾊须净⾝。后台不得张伞,不准奕棋,不准合掌等。
谭鑫培,1847年⽣,湖北江夏(今武昌)⼈。幼在京习艺于⾦奎科班,初演武⽣兼武丑,后改⽼⽣。后加⼊喜连成,发展了京剧⽼⽣的表演艺术,形成⾃⼰的独特风格,唱腔悠扬婉转,世称“谭派”。1900年前后,成为京剧艺术的主要代表⼈物,风靡⼀时。有“⼩叫天”之称,故谭鑫培艺名⼀度为“⼩叫天”。1917年逝世。
椿树下⼆条胡同尚⼩云创办荣春社(1938年)
荣春社是由尚⼩云创办的科班,尚⼩云为了这家科班不仅呕⼼沥⾎⽽且耗尽家产,倾其所有。
1938年,尚⼩云在中和戏园举⾏了荣春社科班成⽴仪式,各界知名⼈⼠纷纷到场祝贺,场⾯相当隆重。中和戏园在⼤栅栏街南侧的粮⾷店街⾥,⼤栅栏街⾥戏园众多,中和戏园在其中不算是有名的。但是中和戏园的历史悠久,有⾃⼰的⽼主顾,⽽且许多名家名⾓在这家戏园驻场演出。
从1937年尚⼩云就开始了筹办荣春社的⼯作,1938年成⽴。荣春社先后经历了⼋年抗战,三年内战,1948年底解散,开办逾10年。荣春社共办两科,第⼀科排荣、春⼆字,第⼆科排长、喜⼆字,先后招
收学⽣达570⼈之多。荣春社演出的剧⽬,除⼤量传统戏外,还排演过许多新编本戏,如《崔猛》、《荒⼭怪侠》、《九曲黄河阵》等。荣春社长期在中和戏园、长安戏院轮流演唱,每天都能售出九成以上门票,极博观众好评。
椿树下⼆条胡同属于椿树诸条胡同中的⼀条,在南柳巷以西,永光西街以东,北到前青⼚胡同,南⾄西草⼚街,围成的这⽚区域中,坐落着椿树上头条、⼆条、三条,下头条、⼆条、三条,北、东、西椿树胡同,及椿树横胡同等10条叫了椿树的胡同,据说这些胡同叫了椿树之名,是因为东椿树胡同路东原有⼀眼井,井边有⼀棵⼤椿树⽽得名。椿树胡同所在的这⽚地区以住过京剧界的名⼈⽽著称。⽐如椿树上头条住过京剧艺术家徐东明、余叔岩,椿树上⼆条住过尚⼩云,椿树上三条住过荀慧⽣等等。现在椿树诸条胡同的位置,已经没有了⼩胡同,早已改建成了椿树园⼩区。
尚⼩云原名尚德泉,8岁⼊“三乐社”科班学戏,艺名“尚三锡”。先习武⽣,后改旦⾓,因其相貌酷似其师孙怡云,遂改艺名“⼩云”。由于尚⼩云奋发图强,锐意进取,他的艺术才华获得了⼴⼤观众的赞赏。1914年《国华⽇报》举办“童伶竞选”,他被选为“第⼀童伶”。1918年《顺天时报》开展评选京剧新秀活动,⼜被评为“童伶⼤王”。1927年《顺天时报》⼜发起评选“⾸届京剧旦⾓名伶”活动,尚⼩云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被公认为“四⼤名旦”。
尚⼩云⾃⼰技艺精湛,当他看到传统科班在培养京剧⼈才时的鄙陋时,萌⽣了⾃⼰创建科班,培养后
继之⼈的想法。经过紧张的筹备,尚⼩云成⽴的荣春社在椿树下⼆条尚⼩云的宅第招收学⽣,教授京剧。尚⼩云招⽣与众不同,当时凡⼊科班学戏⼀定要⽴字据,就如同签下卖⾝契,在科班⾥师傅可以打骂体罚学⽣,因此旧时学戏也称为“打戏”,坐科⼀般要七年,于是有⼈戏称这七年为“七年之狱”。尚⼩云深感这样教戏不成,他⼤胆废除签订卖⾝契的陋习,不与学⽣签订卖⾝契,也不打骂学⽣。不仅如此,他还给学⽣统⼀置办社服,佩戴上有⾦元宝图案下有“北平荣春社”字样的圆形社徽,荣春社的学⽣个个精神抖擞。
为办荣春社,尚⼩云卖掉五处七所房产,作为科班的活动经费。
为办荣春社,尚⼩云卖掉五处七所房产,作为科班的活动经费。
荣春社办起来后,很多想学戏的孩⼦投到尚⼩云门下,再加上1940年,中华戏曲专科学校解散,⼜有学⽣投⼊到荣春社,此时荣春社学⽣已增⾄400多⼈,尚⼩云椿树下⼆条的宅院地⽅不够⽤了,于是尚⼩云⼜先后租了椿树上头条与余叔岩宅第东侧间隔⼀门的13号(旧门牌),椿树横胡同1号(旧门牌),西草⼚路北45号(旧门牌),供练功排戏之⽤。此时,加上尚⼩云宅院的总院,共有四处之多。学⽣⽇益增多,开⽀不断增加,使得尚⼩云的经费⼊不敷出,为了培养京剧事业的接班⼈,尚⼩云做出了⼤胆的决定——卖掉家产,继续办班。
尚⼩云将前铁⼚的三所房⼦、⾹炉营⼀所三进院的房产、门内⼀所棚铺房、茶⾷胡同⼀所房产和
草⼚⼤院⼀所房产全部卖掉,这些是尚⼩云⾟劳⼀⽣的所得。然⽽市⾯经济紧张,⼈员⼜不断增加,开销增⼤,收⼊减少,尚⼩云只得⼜将⾃⼰的“道济”牌汽车和夫⼈的许多珍贵⾦银⾸饰卖掉以维持办学。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尚⼩云苦苦维持到1948年,终因经费紧张,开办了⼗年的荣春社停办了。
⽥际云创办⼥科班崇雅社(1916年)
1916年“响九霄”⽥际云于北平⾸创的⼥科班,共招收⼥学⽣57⼈,兼授京剧、梆⼦,培养了⽣、旦、净、丑的各⾏⼥演员。出于此科班的有⽼⽣铁宝⼭、李伯涛等,⼩⽣梁桂亭等,武⽣梁春楼、粱瑞楼等,旦⾓⾦少梅、福芝芳、常九如、张碧⽟、郑菊芳(武旦),净⾓张⼦寿、范风茹、龚翠兰等均曾享名⼀时。
该科班于1916年8⽉14⽇于天乐园⾸次亮相,剧⽬为《池⽔驿》、《汾河湾》、《贾家楼》等,随之⼜演出了《⼆进宫》、《青⽯⼭》、《恶虎村》等诸多剧⽬。科班历时三年,于1919拆散。后来⾦少梅、福芝芳等仍以崇雅社名义演于城南游艺园。碧云霞、秦雪芳、雪艳琴、孟丽君、孟⼩冬、云飘⾹、于紫云、于紫仙、盖荣萱、蓉丽娟、李桂芬、李慧琴、⽅震涛;苏兰舫、郭瑞卿、任绛仙、章遏云等相继在此演出时,班底基本是原崇雅社演员,仍保持坤班的性质。⽥际云晚年仍拄拐杖多次来此进⾏艺术指导。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