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第二节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5.1
第二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
一、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概述
(一)含义
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是指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人事部门对事业单位人员进行管理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和措施的总称,它包括对事业单位人员的录用、考核、培训、交流、回避、工资、福利、保险等进行管理的规定。
(二)人事管理的基本原则
1.公开平等原则;
2.竞争择优原则;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原则;
4.依法管理和精简原则。
(三)人事管理的方针
全面准确贯彻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
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特征
(一)国家是事业单位真正的用人主体
国家制定统一的人事制度。国家规定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的关系,国家确定事业单位编制,国家制定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制度,国家运用行政与计划手段调配人员。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没有独立的用人权,事业单位仅仅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场所,事业单位仅仅代表国家管理其工作人员、执行有关的人事制度与政策。
(二)不存在独立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
事业单位与国家机关实行一体化的人事制度。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同属于国家干部,执行与国家机关相同的干部人事制度。事业单位的工人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任用关系、奖惩考核、工资分配、福利保障等方面没有明显的区别。
(三)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国家的任用关系属于公职关系
从法律观点看,即属于行政法律范畴的行政任用关系,而非平等主体之间形成的劳动雇佣关系。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属于国家公职人员,事业单位人事制度属于国家公职人员人事制度。
干部人事制度
三、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内容
(一)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拟订岗位设置方案,应当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事业单位的岗位是指事业单位根据其社会功能、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应具有明确的岗位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为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实现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事业单位实行特定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岗位设置管理的原则
①国家建立事业单位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岗位类别和等级;
②事业单位根据职责任务和工作需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岗位,岗位应当具有明确的名称、职责任务、工作标准和任职条件;
③事业单位拟定岗位设置方案,应当报人事综合管理部门备案。
岗位类别
管理岗位
是指担负领导职责或管理任务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的设置要适应增强单位运转效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管理水平的需要。
专业技术岗位
指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专业技术岗位的设置要符合专业技术工作的规律和特点,适应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与提
高专业水平的需要。
工勤技能岗位
指承担技能操作和维护、后勤保障、服务等职责的工作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设置要适应提高操作维护技能,提升服务水平的要求,满足单位业务工作的实际需要。鼓励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已经实现社会化服务的一般性劳务工作,不再设置相应的工勤技能岗位。
岗位等级
管理岗位10个等级,即一至十级职员岗位
专业技术岗位
高级岗位7个等级,即一至七级
中级岗位3个等级,即八至十级
初级岗位3个等级,即十一至十三级工勤技能岗位
技术工岗位5个等级,即一至五级
普通工岗位不分等级
岗位设置的权限
①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核准。国务院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备案。
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报本地区人事厅(局)核准。
③地(市)、县(市)政府所属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方案经主管部门审核后,按程序报地区或设区的市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核准。
④事业单位的岗位总量、结构比例和最高等级应保持相对稳定。
(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
1.公开招聘
事业单位新聘用工作人员,应在岗位有空缺的条件下,按照公开、竞聘上岗的有关规定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但是,国家政策性安置、按照人事管理权限由上级任命、涉密岗位等人员除外。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按照下列程序进行:①制定公开招聘方案;②公布招聘岗位、资格条件等招聘信息;③审查应聘人员资格条件;④考试、考察;⑤体检;⑥公示拟聘人员名单;
⑦订立聘用合同,办理聘用手续。
2.竞争上岗
事业单位内部产生岗位人选,需要竞聘上岗的,按照下列程序进行:①制定竞聘上岗方案;
②在本单位公布竞聘岗位、资格条件、聘期等信息;③审查竞聘人员资格条件;④考评;
⑤在本单位公示拟聘人员名单;⑥办理聘任手续。
(三)聘用合同
1.合同期限
初次就业的工作人员与事业单位订立的聘用合同期限3年以上的,试用期为12个月。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10年,提出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的,事业单位应当与其订立聘用至退休的合同。
2.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的类型
连续旷工超过15个工作日,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个工作日
年度考核不合格且不同意调整工作岗位,或者连续两年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事业单位提前30日书面通知
工作人员提前30日书面通知事业单位,可以解除。但是,双方另有规定的除外
受到开除处分的
(四)考核和培训
1.考核
考核的内容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聘用合同规定的岗位职责任务,全面考核工作人员的表现,重点考核工作绩效。考核应当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评价。
考核的标准
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年度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优秀、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聘期考核的结果可以分为合格和不合格等档次。
考核结果的使用考核结果作为调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岗位、工资以及续订聘用合同的依据。
2.培训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编制工作人员培训计划,对工作人员进行分级分类培训。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所在单位的要求,参加岗前培训、在岗培训、转岗培训和为完成特定任务的专项培训。培训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列支。
(五)奖励和处分
1.奖励制度
奖励情形
①长期服务基层,爱岗敬业,表现突出的;②在执行国家重要任务、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表现突出的;③在工作中有重大发明创造、技术革新的;④在培养人才、传播先进文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⑤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奖励原则奖励坚持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以精神奖励为主的原则。奖励种类奖励分为嘉奖、记功、记大功、授予荣誉称号。
2.处分制度
处分情形①损害国家声誉和利益的;
②失职渎职的;
③利用工作之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④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
⑤严重违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
⑥其他严重违反纪律的。
处分种类
警告6个月
记过12个月降低岗位等级或者撤职24个月开除
备注
给予工作人员处分,应当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程序合法、手续完备。
工作人员受开除以外的处分,在受处分期间没有再发生违纪行为的,处分期满后,由处分决定单位解除处分并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
(六)工资制度
事业单位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岗位绩效工资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津贴
补贴等四部分组成,其中岗位工资和薪级工资为基本工资。
根据事业单位特点和经费来源的不同,对全额拨款、差额拨款、自收自支三种不同类型的事业单位实行不同的管理办法。
事业单位工资的分类管理全额拨款单位
执行国家统一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在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70%,活的部分为30%。这些单位在核定编制的基础上,可实行工资总额包干,增人不增工资
总额,减人不减工资总额,节余的工资,单位可自主安排使用。
差额拨款单位
按照国家制定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标准执行。在工资构成中,固定部分为60%,活的部分为40%。差额拨款单位,根据经费自立程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工
资总额包干或有自身特点的管理办法,促使其逐步减少国家财政拨款,向经费自收
自支过渡。
自收自支单位有条件的可实行企业化管理或企业工资制度,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七)培训制度
内涵
事业单位的培训,是指对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的以更新、补充、拓展知识,增强创新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促进事业单位以发展为目的的培养和训练。加大培训工作的力度,更新和充实培训的内容,完善培训制度,是事业单位各类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原则
根据我国事业单位的特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培训应该遵循理论联系实际、按需施教、学以致用和讲求实效的原则。
基本内容培训的对象
事业单位的培训对象就是工作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行业的工作人员,具体包括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
培训的方式
培训的方式按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培训的组织形式、培训的目的等可以有不同的划分。①从培训与工作的关系来划分,可分为在职培训和非在职培训。②从培训的组织形
式来划分,可分为正规学校培训、非正规学校培训等形式。③从培训的目的来划分,有
学历培训、文化补课、岗位职务培训等。
培训的内容
①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等基本素质的培训。②新知识、新思想、新技能的培训。③
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八)考核制度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是为了正确评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激励督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对其政治素质、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成绩及其他素质进行考察了解,作出客观评价,并为其晋升、聘任、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工资待遇等提供依据的制度。
考核原则与范围原则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
范围
考核范围包括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各级各类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
考核内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考核的等次及标准
优秀
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表现突出,全面履行岗位职责,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取得显著成绩。服务对象满意度高。
合格
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表现较好,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服务对象满意度较高。
基本合格
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表现一般,基本履行岗位职责,基本完成工作任务,服务对象满意度较低。
不合格
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表现较差,不能履行岗位职责,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者在工作中因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
考核的方法
年度考核按照管理权限和规定的程序进行,由事业单位组织实施。各地区、各单位在实施考核过程中。应结合各自实际,实行领导与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采取综合分析、量化测评等符合岗位特点的方法。
(九)人事处理制度
1.人事争议概述
含义
人事争议是指用人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录用、调动、辞职、辞退、履行聘任合同或聘用合同,以及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仲裁的人才流动争议和其他人事争议。事业单位人事争议是特指事业单位与其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以及履行聘任合同或聘用合同而发生的争议。
人事争议仲裁
①人事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协商解决;②不愿协商或者协商不成的,可以向主管部门申请调解;
③不愿调解或调解不成的,可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事争议仲裁委
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2.人事争议仲裁程序
仲裁申请书的
受理①当事人从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一年内,以书面或口头形式向有管辖权的人事
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②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受理,将受理通知书送达申
请人,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③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5日内将
开庭时间、地点、仲裁庭组成人员等书面通知当事人。
人事争议的
调解仲裁庭处理人事争议应注重调解。当事人经调解自愿达成书面协议的,仲裁庭应当根据调解协议的内容制作仲裁调解书。调解书由仲裁庭成员署名,加盖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
举证①当事人应当对自己的主张提供证据;②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处理人事争议时,有权向有关单
位查阅与案件有关的档案、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并有权向知情人调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并
应当如实提供有关材料。③当事人的举证材料应在仲裁庭上出示,并进行质证。
辩论和记录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辩论。仲裁庭应当将开庭情况记入笔录。
裁决①仲裁裁决应当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入笔录。②仲裁庭处
理人事争议案件,一般应当在受理案件之日起45日内结案。需适当延长的,延长日期不得超过15日。
③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1
至2名律师或其他代理人进行仲裁活动。
回避回避情形:①是案件的当事人、代理人或者当事人、代理人的近亲属;②与案件有利害关系;③
与案件当事人、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仲裁的。
履行①除仲裁裁决为终局裁决的以外,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②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或者裁决
书,当事人必须履行。
法律责任须追究法律责任的情形:①干扰仲裁活动,阻碍仲裁工作人员工作的;②拒绝提供有关文字、
资料和其他证明材料的;③提供虚假情况的;④对仲裁工作人员、仲裁参与人、证人进行打击报复的;
⑤其他应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或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行为。
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问题与改革
(一)人事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发展还不适应,主要
表现在:
缺乏活力划和人才培养与管理制度,人事工作缺乏创新和活力,管理手段单一落后。
(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整体推进,又要突出重点,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包括下面四个:
第一,全面推行制度改革,明确事业单位人事关系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建立新型的任用关系与用人机制。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等文件要求,以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为重点,以搞活内部分配为关键,按照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来不断深化制度改革。
第二,继续实行分类指导。事业单位情况复杂,种类繁多,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机构体制改革、工资分配制度改革相协调的原则,研究不同性质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特点。分类推进改革。
第三,加快制定配套政策。研究制定与聘用制相配套的其他人事管理规定.规范聘用合同的签订,制发聘用合同样本,研究未聘人员安置办法,加快建立人事争议处理机制,配合有关部门完善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要积极研究配套政策措施,把握改革的各个环节,及时总结经验,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第四,以调整结构为主线,以完善整体功能为目标,通过观念变革、制度创新、机制优化,调整、优化事业单位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