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下列各题。(共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惠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甲】或遇其叱吐,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侯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各穴息些外芒神人:余则缊袍敞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甲】或遇其叱咄,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翻译:有时候遇到他训斥,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多问一句话。理解:宋濂求学态度谨慎小心,乡之先达态度愈差,他的态度就愈恭敬,对先达的严厉充满恐惧。
【乙】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理解:宋濂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才能“遍观书”,位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名。
3.该文段是为勉励后生学习而作,却用了大量篇幅叙述作者自己的求学经历,请结合选段内容,说说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3分)
4.阅读以上文段及下面的链接材料,请关注两文出处,结合它们各自的文体特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3分)
【链接材料】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②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③。
【注释】①逮:到,及。②佣作:佣劳动。③大学:大学问家。
二、阅读《送东阳马生序》一、二段,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下列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2分)
A.执经叩问/执迷不悟略无慕艳意/慕名而来
B.持汤沃灌/赴汤蹈火稍降辞/喜形于
C.圣贤之道/中道崩殂久而乃和/春和景明
D.走送之/走投无路穷冬烈风/理屈词穷
2.下列对语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是一篇赠序,作者以自己求学的切身经历,来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B.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并不艳羡,是因为精神上的富足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C.语段通过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主要在于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
D.语段一开始就揭示了“嗜学”和“家贫”的尖锐矛盾,引出了求学的艰难。
3.宋濂与链接材料中的王冕的求学过程有相似之处,其中最打动你的是艰难。哪一
点?请结合语段和链接材料分别加以说明。(3分)
【链接材料】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垄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①田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日:“儿痴如此,曷②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韩性⑤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注释】①蹊:践踏。②曷:为何,为什么。③策:同“册”,书本。④恬:心神安逸。⑤韩性:字明善,元代大学者。
三、《送东阳马生序》一、二段,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致书以观宁静致远闲情逸致
B.援疑质理文质彬彬质朴无华
C.久而乃和言和夷政通人和
D.缊袍敝衣敝帚自珍弃如敝屣
2.翻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宋濂写给同乡后学马生的一篇赠别之序,目的在于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B.作者在文中回忆了求学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包括求书之难、求师之难及生活之苦。
C.选文以议论为主,语言质朴亲切,其间又杂以情景描写,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D.文中“同舍生”的豪华装束,与作者的“缊袍敝衣”形成对比,突出了作者内心
的充实和强大。
4.为达到劝学目的,宋濂和孔子采用的方法有何不同?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分析。
【链接材料】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①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②。以此言之,何学之有③?”孔子日:“括④而羽⑤之,镞④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
子路再拜日:“敬受教。”
【注释】①柔:同“煣”,用火烤使之变形。②达于犀革:指穿透犀牛的厚皮。③何学之有:宾语前置,即“有何学”。学,学习。④括:箭的末端。⑤羽:用作动词,指安上羽毛。⑥镞:用作动词,指装上箭头。⑦砺:磨。
1
《送东阳马生序》比较阅读答案
一、1、(1)曾经(2)同“披”,穿着
2.乙“复”意为“回答,答复”,句中是辩解的意思,“不敢出一言以复”应翻译为“不敢多说一句辩解的话”。甲句主要通过求学过程中遇到先达斥责时的表现,表现了作者对先达敬重的态度,并没有对其严厉“充满恐惧”。甲句翻译和理解不正确,乙句正确。
3.选段讲述作者“读书难、求师难、生活条件艰苦”的求学经历,这样现身说法胜过对人说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很好地达到劝学的目的。
4. 宋濂的赠序平实叙述,直接描写求学的艰难,以此展现自己勤奋好学的性格品质。《西京杂记》是笔记小说,生动地记叙了匡衡凿壁偷光、做佣人不求偿的故事,还以主人感叹等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刻苦学习。
[链接材料译文]匡衡,字稚圭,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居家有蜡烛,光线却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凿穿墙壁引来邻居家的烛光,把书映照着光来读。同乡有个大户叫作文不识,家中富裕,有很多书,(于是)匡衡就到他家去做佣人却不求得到报酬。主人(对匡衡的举动)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说: “我希望能够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对此)非常感动赞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二、1.B A.执:拿着。/坚持。慕:羡慕。/仰慕。 B.汤:热水。/热水。:脸。/脸。C.道:学说。/路、途。和: 暖。/和煦,和暖。 D.走:跑。/行走。穷:极。/穷尽。
2.C 文中通过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程度,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C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3.[示例一]最打动我的是他们都非常勤奋。宋濂在冬天手指不能屈伸的情况下借书抄书,成年后到百里外问师求教,寒冬季节行走在数尺深的大雪里四肢被冻僵; 王冕每晚读书到天明。
[示例二]最打动我的是他们都热爱学习。宋濂没书就借书、抄书,没有老师就到百里外求师;王冕“窃人学舍,听诸生诵书”忘了放牛的事,即使被父亲责打也“复如初”,在寺庙的艰苦条件下坚持读书学习。
[链接材料译文] 王冕是诸暨人。七八岁时,父亲让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完,就默记在心。傍晚回家,王冕忘了牵牛。有人把牛牵来,责备说牛践踏了自己家的田。父亲很生气,用鞭棍打他。但不久他又像以前一样了。
母亲说:“儿子这样痴迷读书,何不听凭他去做想做的事!”于是王冕离开家,寄宿在寺庙里。(他)晚上偷偷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用佛像前昼夜不熄的灯照着书读,响亮的读书声一直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心神安逸,好像没有看见似的。韩性听说了王冕的事,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作学生。王冕勤奋学习,成了精通儒学的人。
三、1.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意思的辨析能力。A.得到。/达到。/情趣。
B.询问。/实质。朴素;单纯。
C.暖。/平和;和缓。/和谐;和睦。
D.破。/破。/
破。
2.又担心没有学识渊博的老师和有名望的人来往以便向他们求教,我曾经跑到百里
送马东阳马生序翻译以外,拿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3. C
4.宋濂以现身说法(或:结合自己学习的亲身经历)的方式来劝学,选文中回忆了自己
幼时读书求学及求师的艰苦经历,以此勉励后辈勤奋读书。孔子则采用设喻说理(或:类比)的方式来劝学,用箭尾安上羽毛,箭头磨得锐利,能射得更远更深,比喻(或:类比)人虽有天赋,但学习能使人更加优秀,更好地发挥出天赋的道理。
[链接材料译文] 子路说:“南山有一种竹子,不用火烤加工就很笔直,砍了拿来使用,锋利得能穿透犀牛的厚皮。以这样的情形来看,天生就有才能的人,还需要什么(理由)学习呢?”孔子说:“如果在箭尾安上
羽毛,箭头磨得锐利,箭不是能射得更远更深吗?”子路听后再次拜谢说:“(弟子)恭敬地领受(您的)教诲。”
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