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含答案...
窗体顶端
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吉林省图书馆现有馆藏文献350余万册和海量数字化文献信息资源,学科门类齐全,文种涉及中、英、日、俄等。其中古藉线装书43万册,写经、宋元明刻本、稿抄本及名家批校题跋本堪称稀世珍品;民国书刊12万册,伪满资料5万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上文中出现一个错别字,请你出来加以改正,并说说改正的理由。
(1)_______________改成_______________;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名家批校:_______________
3.文中出现“题跋”一词,在新华字典中,“跋”有两个含义:①翻过山岭;②写在书、文章、金石拓片等后面的短文,内容大多属于评价、鉴定、考释之类。“跋”在本文中的含义应是________。
二、句子默写
4.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 ?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2)大漠孤烟直,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之谓大丈夫。(《孟子》三章)
(6)苏轼曾评述陶渊明《饮酒》(其五),“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此评价所针对的诗句是_____,______。
三、对比阅读
阅读下面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022年5月6日五行穿衣指南
赤壁赋(节选) 苏轼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①,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②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③之无尽藏④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⑤。”
注释:①盈虚者如彼:指月亮的圆缺。②消长:增减。③造物者:天地自然。④无尽藏(zàng):无穷无尽的宝藏。⑤适:享用。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寻张怀民/寻常百姓家
B.惟江上之清风/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耳得之而为声
D.虽一毫而莫取/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7.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自 其 不 变 者 而 观 之 则 物 与 我 皆 无 尽 也 而 又 何 羡 乎!
8.下列对上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月入户,欣然起行”写出了在月来临时,作者的喜悦和兴奋之情。
B.甲文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以十八个字,高度传神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和在月光下水中藻荇的摇曳多姿,院中竹柏的疏影横斜。
C.乙文中,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了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D.乙文中,苏轼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
9.甲、乙两文,都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有秋裤毛衣,古人如何御寒?
①随着气温的降低,秋裤、毛衣、大衣、羽绒服、冲锋抓绒、雪地靴、帽子、耳套都有了用武之地。当我们选购各式保暖衣物的时候,是不是想过,古代的人是穿什么御寒的呢?
②当然,古代的服饰形制并非一成不变,各朝各代都有自己流行或者规定的款式、颜,周代以后,历代王朝都以“会典”“律例”“典章”或“舆服制”“车服制”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层的穿衣戴帽。
③先说古代冬装用的衣料。我们如今惯常使用的棉织品,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流行起来是明朝的事情,在那以前,平民主要使用的衣料是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纤维织成的面料,丝织品是属于上层人士或有钱人家的。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在古代,丝织品有绫、纱、罗、绢、缎、锦等不同品类,厚薄也各有不同。在明清时期,缎、锦是大富大贵人家制作秋冬外套外面料的主要衣料,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这种面料很贵,所以战国时期,很多只是用来做衣服边缘的装饰。
④做秋冬天的外套,一般不止一层,一层面子,一层绢做的里子。如果只有这两层,就叫“夹衣”,苏轼在《初秋寄子由》中写道“子起寻夹衣,感叹执我手”,说明在初秋时节,夹衣的外袍就是御寒的一大利器,类似现在的风衣。
⑤再冷一些,会在衣服里面絮上絮类。絮棉絮做棉袄是棉花普及以后的事情,以前絮的,叫“丝绵”。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提到,从江陵马山楚墓一号墓出土的衣服实物中,就有内絮丝绵的绵衣,为冬天御寒所用,而这絮的丝绵,据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多是缫丝的下脚料,用作充绒,轻薄而保暖。
⑥除开絮有丝绵的绵衣,还有毛纺织品类和各类皮料。根据沈从文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的说法,毛纺织品用作衣料是东晋以后的事情,随着民族融合,衣物起居服用等等也在相互截长补短,汉魏时期,毛纺织品还是主要用作毡褥,两晋时期已经取代了一部分锦绣的地位,《晋书·五行志》称,两晋时,袴褶服更多用毛织物做成。
⑦另一种保暖的材料,则是动物的皮毛了,灰鼠皮、狐狸皮拿来做大氅、披风、帽子,厚实又保暖。
⑧在保暖方面,我们都知道,只是衣服穿厚是没有用的,露在外面的手、头如果没做好保暖,也会冷。在马王堆的出土文物中,就有露指短手套,或用信期绣,或用朱纹绫罗,古朴而美貌。至于北朝和明代,也都有手套出土,且为全部包住的样式,刺绣的花纹让人觉得,放到现在用,也很时尚。
⑨至于头部保暖,花样更多。民间女性在明代以前多在头上戴帕头保暖,有学者研究,汉代时期,士庶男子在冬天用裁成长条,内絮丝绵的帛巾扎在额间,用作保暖。元代,上层妇女戴抹额,到了明清时期,这种抹额又被称为勒子,成为民间妇女最爱的御寒物品,平民和中上阶层相比,只在材质、珠宝使用上有不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