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体验 多维发展
逸夫小学 魏瑛
说起《体积和体积单位》一课,想必数学老师都不陌生,它是五年级数学第八册(青岛版)第七单元信息窗3的教学内容,是一节有关图形与几何的概念课。从数学知识体系来说本节课可以分为两个板块,体积的意义和体积单位的认识。两者相比较,体积单位更加抽象,尤其是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的意义和大小是一个难点,怎样有效突破这一难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注重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会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制作的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学具,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充分感知这两个体积单位的大小;教学1立方米时,由于体积太大,因此常见的做法是教师用3根米尺围着墙角,得到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空间,再通过想象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1立方米这一体积单位的构建,形成1立方米的表象,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为了进一步深刻感知1立方米有多大,本节课后我布置了一个实践性作业:利用周末的时间亲自动手制作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
作业布置了以后,陆续收到了几个同学的电话,第一个说:“老师,我们真的需要做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吗?”“是啊!你有什么疑问吗?”“噢,太大了!”是啊!这不正是我心中的困惑吗?正是由于1立方米相当于1000个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堆砌而成的大立方体,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多年来我从未给学生布置过制作1立方米正方体的作业!今天也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布置的这一作业。
第二个电话:“老师,我和妈妈一起用木棍做了一个1立方米的正方体框架,但是怎么往学校里拿呢?连我们家的门都出不了!”“动动脑筋,自己想个办法,好吗?”噢?真有做出来的了?我心中按耐不住的高兴,期盼着星期一的快点到来!
令人激动的星期一终于到来了,我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教室,发现教室里可真热闹!大家正在三五成地整理1立方米的正方体,有四个同学正在帮助王子涵把纸做的正方体伸展开;五个男生正在帮助张泽伟用胶带连接铁丝制作的正方体框架,还有一同学正在梳理手中的一团麻绳,其中最令人叫绝的是三个女生正在插一个正方体框架,它由废弃的12根1
米长的PVC管连接而成,接头同样是废弃的塑料制成的三通!
同学们的一个个杰作让我目瞪口呆,我再一次感叹: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只要我们给他一个机会!
接着,我让同学们说说制作1立方米正方体的过程。张泽伟说:“星期天,妈妈把我送到了活塞厂,我请叔叔帮我截了12根铁丝,回来后,我和妈妈用这12根铁丝制成了3个正方形框架,想拼成正方体框架,可怎么也拼不成,妈妈说,还少三根啊!我说,正方体不就是12条棱吗?我们仔细研究了以后才发现不能先做成3个正方形,只需要做成上面和下面两个正方形框架,中间再接上四条棱,不就是正方体框架了吗?我和妈妈恍然大悟!”
吴瑞琪说:“我爸爸会修水管,我经常看见他用三通连接管子,我就想,弄12根1米长的管子做棱,弄8个三通做正方体的8个顶点,插起来不就行了吗!于是我就和爸爸一起来换下来的PVC管子,爸爸帮我锯成了12根1米长的,我在废物堆里来妈妈扔掉的塑料泡沫,做成了8个三通,插起来就行了!”
王子涵说:“我和张振伟讨论后认为,得用大纸,于是我们来一摞过期的大众日报,一张
报纸长77厘米,宽55厘米,我们先把几张报纸接成长4米,宽1米的长方形,围成正方体的一周,再拼两个1平方米的正方形做上面和下面,用透明胶布粘起来就成了一个1怎么制作空间立方米的正方体。”
···
听着他们的发言,我不禁想起了波利亚曾经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的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是啊,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当我们组织实践活动的时候,要力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去观察、测量、动手操作,对周围环境和实物产生直接感知,以便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共同参与、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生成和发展,各方面能力得到提升。
最后我问大家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同学们纷纷说:
“我和三个同学做了一下午!用刻刀裁报纸的时候,我的手都割破了!还有一张报纸就不够1米,两张报纸就比1米长,稍不认真就做错了,做了好几遍,终于做成功了!”
“1立方米真大呀!都可以当我的家了!”
“我和妈妈爸爸一起做的,爸爸妈妈也不会,我们一起讨论了好久才决定用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做完以后我们都觉得可高兴了!”…
此时的教室一片沸腾,同学们的脸上一片向往,大家的心绪都随着发言者的描述飞出了教室,飞到了制作1立方米的现场,时而点头表示同意,时而微笑表示理解,时而坚毅表示决心,都徜徉在制作的艰辛和克服困难后的快乐之中…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质,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数学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当我们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增长过程同时也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那么就达到了教育教学的终极目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