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林下蛋鸡养殖发展思路
2023年第7期(总第410期)畜禽业
乡村振兴
基金项目:黔东南州科技计划项目(黔东南科合支撑〔2023〕02号、黔东南科合J字〔2021〕54号)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林下蛋鸡养殖发展思路
陈 敏,黄明捷,刘江静,游敏芳,盘祖香,刘霜云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畜牧技术推广站,贵州凯里556000
摘 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林下蛋鸡产业在乡村振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分析了黔东南州林下蛋鸡产业短板,并从管理与市场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为林下蛋鸡产业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林下蛋鸡;疫病防控;生态环境问题doi:10.19567/j.cnki.1008-0414.2023.07.005
 引言
林下蛋鸡养殖主要采取圈养为主、放养为辅的方式饲养,鸡自由采食能力强,并在傍晚补饲一些谷类能量饲料,属于节粮型家禽。林下鸡蛋售价高,淘汰的蛋鸡又可作为肉鸡或屠宰加工后销售,经济效益颇为显著。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以下称“黔东南州”)有香炉山鸡、黔东南小香鸡等优良地方鸡种,其林下鸡蛋微量元素含量高、无激素和抗生素残留、口感好、脂肪含量高,在广州、杭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市场深受广大消费众的喜爱。
近年来规模化蛋鸡养殖场的增加,对养殖成本较高的林下蛋鸡养殖产业造成较大的冲击,再加上很多林下蛋鸡养殖场存在养殖技术欠规范、投入品管理不规范、疫病防控难、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导致部分林下蛋鸡养殖场产品良莠不齐、养殖技术落后、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不利于抱团发展和品牌打造。本文旨在通过探讨黔东南州林下蛋鸡产业发展现状与短板,提出相应建议,助力推进黔东南州林下蛋鸡产业向特化、规模化、标准化、商品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黔东南州林下蛋鸡产业现状1.1 产业规模逐渐壮大
黔东南州加强家禽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实施专业化生产、标准化养殖、规模化经营,积极推广新型生态养殖模式,探索构建现代生态循环养殖技术。据农业农村部门统计,黔东南州存栏2000羽以上规模的林下蛋鸡养殖场89个,存栏林下蛋鸡120万羽,年产蛋2.175万t,实现产值2.61亿元。主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和“订单养殖”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林下蛋鸡产业带动1100多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2000元左右。
1.2 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
黔东南州不断强化对林下蛋鸡产业品牌打造力度,黔东南小香鸡、剑河小香鸡、黄平金黄鸡3个地方品种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结合地方优良家禽品种独特优势,打造具有地方特的黔东南州“苗侗山珍”区域公用品牌。2022年4月,黔东南小香鸡获得“2021年度贵州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和第23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最受欢迎农产品奖”。天柱县“凤玖玖”油茶鸡先后获
得“第1
1届中国义乌国际森林产品博览会金奖”“建国70周年中餐创新成果优质食材供应商”等荣誉称号,通过开拓“双线”销售渠道,线上建立、商城、抖音及“832”销售平台,增强电商销售能力及售后服务,线下开设土鸡展示店、体验馆及农贸市场实体销售店。“黔东南小香鸡”企业自主品牌有“黔农牌”小香鸡和“梦园金凤”鲜鸡蛋等,产品主要通过企业自有渠道进行销售。
1.3 产业链延伸稳步推进
积极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部门资源,设立贵州省生态家禽产业技术体系黔东南综合试验站,围绕家禽保种选育、疫病防控、优质饲料、产品研发、质量控制、品牌和市场创建等方面开展关键共性
技术研究,不断细化相应的养殖生产标准,初步形成了从种繁场、孵化场、商品场、屠宰加工、冷链运输到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州现建有年屠宰量1000万羽以上家禽屠宰场2个,年屠宰量100万羽的家禽屠宰点5个,现有禽肉加工企业6
家,禽蛋加工企业8家,年可加工禽蛋1.3万t[1]。
1.4 标准化建设取得新突破
近年来,黔东南州积极推进林下蛋鸡产业标准化示范化发展。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产业发展需求,编制《林下蛋鸡养殖技术规程》《黔东南小香鸡繁
乡村振兴LIVESTOCKANDPOULTRYINDUSTRYNo.7,2023
育技术规程》《杉(松)林下黔东南小香鸡养殖技术规程》《油茶林下黔东南小香鸡养殖技术规程》《林下养鸡经营管理规范》等5个林下养鸡地方标准,对促进黔东南州林下蛋鸡养殖产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黔东南州林下蛋鸡产业短板
2.1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黔东南州部分林下蛋鸡养殖场未合理布局养殖区域,未按要求控制养殖密度,已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破坏,尤其是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特性的破坏最为严重[2]。除此,大量蛋鸡聚集在一个地方养殖多年,其粪便会淤塞结块破坏树冠下的生态,阻塞根系的呼吸通道,破坏养殖基地内的植被。
2.2 疫病防控形式严峻
林下蛋鸡因其活动范围较大,露天散养不利于消毒灭菌和管理,虫、鸟、鼠、兽及外来人员容易带入病原微生物感染鸡,被感染的排泄物、分泌物可以成为同鸡的传染源[3]。因为林下蛋鸡在林地里面养殖,蛋鸡易与粪便接触,易感染球虫病等疾病。尤其近几年蛋鸡疫病病原体不断的变异进化,细菌感染和寄生虫病不断出现,混合感染已成为疾病发生的主流,引起免疫抑制,使林下蛋鸡频繁发病[4]。此外,受黔东南州潮湿温热气候影响,垫料易发霉,蛋鸡啄食了发霉垫料后容易出现曲霉素中毒的情况。2.3 投入品管理不规范
林下蛋鸡养殖大多采用“散养+补饲”的方式,对蛋鸡饲料营养摄入、疫病防控要求比常规笼养蛋鸡要求
高。当饲料营养调配不当、喂养不均时,蛋鸡营养不均衡,导致鸡体均匀度差、肥瘦不均、蛋壳质量参差不齐。此外,部分养殖户或饲料生产者质量观念淡薄,个别甚至唯利是图,部分养殖场使用药物原粉、人用药以及国家明令禁止或未经批准生产的“三无”药物、饲料,未严格执行兽用处方药、休药期以及兽药不良反应报告等管理制度,超剂量用药、超范围用药、使用违禁药物等违规用药行为。
2.4 风险对冲机制薄弱
黔东南州林下蛋鸡养殖产业普遍属于“小规模、大体”的发展模式,抗市场风险能力差。受市场行情和养殖观念影响,部分养殖场投保意识薄弱、储备金不足、高效融资渠道短缺,在长期市场下行或突发疫病后复产或满产信心不足。尤其受近几年新冠疫情的影响,对蛋鸡产业大环境发展产生了重大冲击,出现饲料成本提高、鸡蛋产能过剩、鸡蛋价格低位运行等现象,导致了中小型养殖户资金运转出现困难,可持续生产受到冲击。另外,科学养殖新技术未得到适时推广,养殖自动化程度不高,多数蛋鸡养殖场缺乏专业技术、人才支持,且鸡蛋品类单一等,导致养殖成本提高,疫病感染风险增加,养殖效益降低,缺乏核心竟争力。2.5 目标市场开发疲软
鸡蛋产业链风险周期较长,长期处于低毛利、高成本的状态,目前黔东南州林下鸡蛋生产端存在品类模糊、产品同质化严重和品牌认知度低等问题。随着猪价持续走低,市场消费向生猪产品偏移,下游环节采购谨慎,区域市场需求提升有限。同时,孕育于黔东南州青山绿水的优质林下鸡蛋产品在广州
、深圳等大型高端消费市场的潜力挖掘不足、产品优势不明显、品牌宣传打造力度不够,使黔东南州林下鸡蛋产品在大型高端消费市场中的价格未能真正体现其价值。
 黔东南州林下蛋鸡发展建议
3.1 优化基地选址与布局
林下蛋鸡养殖基地场址要选择生态环境好,无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的区域,可食牧草丰富,符合环境保护和兽医防疫要求,且应选择地势高、采光充足、排水良好、防疫条件好、水电供应有保障、交通方便的区域,不得建于禁养区内。场址布局应根据养殖场地势高低、与交通干道的距离及主风向等因素,将养殖场划分为生活管理区、养殖区、无害化处理区。养殖基地应有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给排水设施,给水系统应设置洁水设备和防冻设施。鸡舍建设应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则,满足牢固耐用、遮风挡雨、防寒保暖、采光、通风的需要,且周边排水畅通[5]。宜采用移动式拼装鸡舍,鸡舍形状采用坡顶形式,底部距地面高30cm。坐北向南,南北宽5m,高2.5~3m,东西的长度依饲养数量而定。舍外设大小适量的沙浴池,并安置防鸟、防兽等防袭扰设施。
林下鸡舍内饲养密度一般不超过10只/m2,林地放养鸡的饲养密度应控制在40~50只/亩(1亩≈666.7m2)[6],每个养殖区每批次饲养3000~6000羽为宜。林地实行轮牧并对休养林地进行维护保养,必要时可人工种植牧草。
3.2 抓好抓实疫病防控
建立完善的疫病综合防控体系,引导养殖场户加强饲养管理,树立“防控结合,预防为主”的理念。疫病防控贯彻生物安全综合防控措施,实行“全进全出”制,对进入养殖场区的车辆、人员和物品应进行严格消毒。养殖场区出入口、道路、鸡舍、用具及周围环境每周进行2次消毒。饮水器、食槽应经常清洗消毒,保持清洁、无病原污染。鸡在转前应根据疾病流行特点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有针对性地进行疫
61
2023年第7期(总第410期)畜禽业乡村振兴
苗免疫接种。应特别强化对重大传染性疾病新城疫和禽流感的免疫,同时做好球虫疫苗的免疫工作。资金充裕的林下蛋鸡养殖场可开展设施设备升级,采用智能化设施设备,实现智能化管理。
3.3 严格落实日常饲养管理
过渡期要做好前期准备,育成鸡转入放养区的季节应选择在春、夏、秋。放养前应对放养鸡舍及周围环境进行严格消毒,放养鸡应达到完全脱温,并对鸡进行驱虫。放养鸡以放牧为主,白天定时外出觅食,傍晚归巢,雨、雪天气时不进行放养。放养鸡营养需要应根据饲养品种以及放养地植被情况而
定。舍内饲喂以牧草为主,精饲料为辅。林下鸡产蛋期(19周龄以后),具体产蛋期因饲养品种和营养水平而定。鸡开始产蛋后,每日的放牧时间在14:00以后。同时,要根据不同季节、植被情况和鸡的觅食情况确定每日的补饲次数和补饲量。每天保持光照16h,以自然光照为主,自然光照时间不足时,需要早、晚在圈舍内补充人工光照,人工光照强度为10~15Lx。此外,要加强鸟、兽等敌害预防,可采取鼠夹、电子灭鼠器等灭鼠;采取养鹅法驱避鹰类;采取捕捉法、猎狗追踪和灌水烟熏等方法防控黄鼠狼;采取捕捉法和驱避法防蛇害。
为防交叉感染,要做好原料、辅料贮仓的清洁、防虫、灭鼠工作,并在入库时按品种分类,防止发生差错或交叉污染。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止、未经国家批准和过期淘汰的药品。此外,规范生产记录,日生产记录应包括日期、鸡日龄、产蛋数、死亡数量及原因、存栏数、温度、湿度、免疫记录、消毒记录、用药记录、喂料量、主要添加剂使用记录、药物性添加剂使用记录、鸡健康状况、出售日期、数量和购买单位。还有疫苗购入及使用记录、消毒药购入及使用记录、兽药购入及使用记录、药物性添加剂购入及使用记录、动物疫病监测记录、淘汰鸡销售检疫记录等。各项记录应在鸡出售后保存2年以上。
3.4 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
严格落实“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原则。完善“鸡蛋价格指
数保险”“蛋鸡养殖保险”等险种,坚持市场化运作,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保险保障功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户增收,确保农业保险助推林下蛋鸡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0周
3.5 积极开拓市场
以市场为导向,黔东南州应积极培育“小蛋、中蛋、大蛋”和“单、大小、羽全覆盖”的新品种,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建设蛋鸡产业集,创建集成配套技术体系,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蛋鸡养殖、育苗、蛋产品加工包装、蛋鸡屠宰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延伸产业链,扩大市场影响力。通过多渠道销售鸡蛋,解决鸡蛋难卖的问题。利用好电商快速发展的机遇,推动林下蛋鸡产业拓展营销渠道,从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逐步向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社营销等新型销售模式转变[7]。加强对蛋鸡养殖场相关电商知识的培训,注重实操能力的提升,并进行跟踪指导;加快对适合快递鸡蛋包材的研发推广使用,对包材生产企业给予政策扶持;加强通过电商渠道销售鸡蛋的质量安全检测,引导及督促养殖场提升鸡蛋质量,避免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同时,加强政策支持,进一步拓展与粤港澳大湾区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合作,不断加深东西部协作,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好“苗侗山珍”“羽出黔山”区域公共品牌,更好地推动“黔货出山”,争取让更多更优质的蛋鸡产品走向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结束语
黔东南州林下蛋鸡产品有较好市场前景,目前林下蛋鸡产业在产业规模、品牌创建、产业链延伸、标准化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进一步围绕生态环境污染、疫病防控、风险对冲、市场开拓等方面开展工作,将是黔东南州林下蛋鸡产业长期努力的方向,可进一步推动林下蛋鸡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江静,游敏芳,陈敏,等.浅谈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生态家禽养殖现状及建议[J].农业与技术,2023,
43(2):99-102.
[2] 曾祥艳,廖健明,韦凤英,等.林下养鸡对林地土壤特性的影响[J].广西林业科学,2014,43(3):292-296.[3] 覃艳芳,曾平,林轶.基于SWOT分析的广西大化七百弄鸡营销推广策略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20(17):72-74.
[4] 孙从佼,曹景晟,于爱芝,等.2022年蛋鸡产业发展情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J].中国畜牧杂志,2023,59
(3):269-273.
[5] 赵颖,文令,张双翔.石阡县发展茶林生态家禽产业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贵州畜牧兽医,2018,42(3):
41-42.
[6] 陈敏,黄明捷,冷劲松.发展林下养鸡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建议[J].贵州畜牧兽医,2021,45(3):59-61.[7] 孙从佼,朱宁,秦富,等.2020年蛋鸡产业发展概况、未来发展趋势及建议[J].中国畜牧杂志,2021,57
(3):201-206.
作者简介:
陈敏(1985—),男,贵州台江人,硕士,高级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牧技术推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