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猪产能待扩大猪肉自给率需提高——
—2020年上海市生猪生产及价格运行特点分析
■叶春艳
三农前沿
“猪粮安天下”,生猪养殖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之一。2020年,非洲猪瘟余威未尽,新冠肺炎疫情雪上加霜,年初上海市地产生猪存栏、出栏和能繁殖母猪存栏处于低位,生猪市场供应偏紧,猪价大幅波动,生猪养殖产业的短板和问题进一步凸显。虽然年内生猪产能持续恢复,猪价涨幅逐步回落,但在近年本市生猪出栏和猪肉自给率连续下降背景下,遭遇突发事件时保供稳价压力较大,亟需关注。
2020年,本市认真落实生猪生产恢复扶持政策,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加快养殖场户扩能增养,有力推动生猪生产恢复,生猪复产形势持续向好,生猪存、出栏连续增长。但从历年趋势看,生猪出栏和猪肉自给率呈现“两个下降”的特征。
(一)本市地产生猪产能恢复势头良好
调查显示,本市地产生猪产能呈现持续恢复良好势头:
1.生猪存栏实现恢复性增长。调查显示,2020年末,本市生猪存栏8
2.92万头,同比增长6
3.4%;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9.19万头,同比增长73.7%,恢复到2017年末饲养水平。
2.生猪出栏逐季增长。2020年,本市生猪出栏逐季增长,各季度出栏分别为16.41万头、17.91万头、24.70万头和38.71万头,同比增幅为-51.5%、-48.5%、4.3%和51.7%。出栏逐季增长,三季度开始同比由负转正,四季度出栏已恢复到2018年同期水平。全年生猪出栏97.74万头,同比下降17.0%。
3.猪肉产量稳步恢复。2020年,本市猪肉产量7.16万吨,同比下降19.6%。各季度猪肉产量同比增幅分别为-52.4%、-48.5%、6.7%和38.8%,产量较去年同期稳步恢复。
4.新改扩建猪场项目有序推进。在充分挖掘现有猪场产能基础上,2020年本市新改扩建猪场项目有序推进,年底前已建成投产3家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目前在建规模化养猪场8家,预计建成投产后可新增产能20万头以上。
(二)与全国及长三角地区生猪生产恢复形势的比较
全国及长三角地区生猪生产恢复形势继续巩固、持续向好。与全国及长三角地区相比,上海生猪存栏产能恢复进程相对较快,出栏恢复进程相对滞后。
从存栏情况看,上海年末生猪存栏同比增长幅度较高,产能恢复进程相对较快。数据显示,2020年末,上海生猪存栏同比增幅比全国高32.4个百分点;与苏浙皖相比,低于江苏省74.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浙江省、安徽省16.5个和33.4个百分点。
从能繁殖母猪恢复进程比较,2020年末,上海能繁殖母猪存栏同比增幅比全国高38.6个百分点;与江浙皖相比,低于江苏省46.3个百分点,分别高于浙江省、安徽省29.2个和33.7个百分点。
从出栏情况看,上海当年生猪出栏同比下降幅度较大,产能恢复进程相对较慢。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生猪出栏同比降幅比全国大13.8个百分点;与苏浙皖相比,同比降幅分别大12.0个、5.0个和
一、2020年上海市地产生猪产能持续恢复,但呈现出栏和自给率“两个下降”的特征
三农前沿
10.8个百分点。
(三)本市生猪生产呈现出栏和自给率“两个下降”的特征
本市地产生猪产能虽呈持续恢复态势,但从历年趋势看,呈现生猪出栏和猪肉自给率“两个下降”的特点:
一是生猪出栏下降,跌破100万头。2020年本市地产生猪出栏97.74万头,20年来首次跌破100万头,比近10年最高点(2014年)下降67.1%,仅为近20年来最高点(2001年)的两成。
二是猪肉产量下降,自给率跌至一成左右。猪肉是生猪的直接产品,伴随生猪出栏跌至近20年最低点,2020年,97.74万头地产生猪出栏向市场供应地产猪肉7.16万吨,同比下降19.6%,比近10年最高点(2014年)下降68.9%。
全国猪肉价格连降10周从猪肉生产看,近年来本市猪肉产量呈下降趋势。与此同时,随着本市常住人口有所上升,人均地产猪肉产量快速下降,从2015年的9.0公斤降至2020年的2.9公斤,降幅达67.8%。从猪肉消费看,根据住户调查数据,2015年以来本市常住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维持在每年20公斤左右。2020年,地产猪肉产量仅占居民猪肉消费量的15.5%。考虑到居民在外餐饮中(包括酒店、餐馆、食堂等)食用的猪肉和购买猪肉制品中的猪肉,以及大量流动人口的猪肉消费量,2020年本市实际猪肉自给率仅一成左右,猪肉消费量中九成需要依靠外地调运。本市猪肉自给率逐年减低,对外省市调运依存度不断升高。
(一)本市猪价运行特点:猪价、肉价同比双攀高位
近年来,本市猪价同比趋势与全国相似,经历了快速上行、逐步回落的过程,季度走势总体呈现倒“V”字形态。
1.生猪生产者价格指数和CPI中猪肉价格指数分别代表了生产供应端生猪出栏价格和居民消费端猪肉零售价格情况。其变动特点如下:
(1)生产供应端:生猪生产者价格运行特点。
从生产角度看,受猪周期和非洲猪瘟疫情影响,2019年二季度,本市生猪生产者价格同比初现涨势,随后逐季攀升。至2020年一季度,元旦、春节传统节日猪肉消费量增大,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因素,部分地区加强交通管制,导致养殖企业饲料供应短缺,生猪及猪肉产品调运受阻,生猪产业上下游链条均受影响,生猪生产者价格同比升幅达到175.5%,为近三年高位。之后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翘尾影响逐步释放,生猪产能持续恢复,多因素叠加,二、三、四季度生猪生产者价格同比升幅分别为114.3%、72.1%和-11.7%。
从趋势看,生猪生产者价格同比升幅在2019年四季度开始连续3个季度超1倍后,2020年三季度首次回落至1倍以下(72.1%),四季度涨幅由正转负,下降11.7%。
(2)居民消费端:CPI中猪肉价格运行特点。
从消费市场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消费市场猪肉价格同比升幅(88.5%)达到近三年最高位;二季度,集中性餐饮需求大减,加之生猪补栏出栏效果略显,猪肉价格同比升幅回落至7
3.7%;三、四季度,生猪供应逐步恢复,叠加翘尾影响明显减退,同比升幅快速跳水,由三季度上升49.2%转为四季度下降0.5%。
本市生猪生产者价格指数(同比)和CPI中猪肉价格指数(同比)表现出高度一致的变动趋势。
2.除去2018年猪价正处于“猪周期”低位,同比基数较低等原因,2019年以来,猪价攀升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方面:(1)外部因素:生猪外调供应链受到影响。
一是2019年,受环保治理和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生猪和能繁殖母猪存栏双双下降,全国范围内对生猪生产、运输、屠宰均采取严格措施,市场供应持续趋紧。
二是2020年初,非洲猪瘟影响犹存,新冠肺炎疫情又起,疫情防控期间,各地实行严格的交通管制并防控人员流动,管制措施对切断疫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给猪肉运输销售带来巨大挑战。加之
二、上海市猪价运行特点及推高原因
三农前沿
夏季全国多地洪涝灾害对生猪生产、调运产生一定影响,多因素共振,猪价冲高。
(2)内部因素:本市地产生猪产能不足,自给率较低。
一是对地产生猪保供稳价作用的重视程度不够。一直以来,本市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积极稳定事关重要民生的猪肉供应,建立了大型批发市场依托大流通、大市场,高效对接基地货源进沪的模式。猪肉供应主要依赖外省市主产区调运,正常年份猪肉供应有所保障,猪肉价格较为平稳。供足价稳表象造成对地产生猪产能调控的放松,地产生猪产能近年来连续下降,直至2020年出栏跌破100万头,为近20年最低,猪肉自给率仅为一成左右。这直接导致本市猪肉供应对外调依赖度过高,面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防疫事件或突发灾害等应急情况,生猪外调供应链一旦受到影响,本市猪肉市场供应便捉襟见肘。
二是2019年全国范围对养殖业进行治理,各地区禁养、限养和清拆力度加大,本市关闭一批中小型猪场,造成生猪产能萎缩。
(三)地产生猪产能与本市猪肉价格高度相关
虽然本市消费的猪肉绝大部分来自外省市主产区调运,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地产生猪产能与本市猪肉价格高度相关,地产生猪供应能力增强是推动本市猪肉价格回落的积极因素。
从2018年以来本市生猪生产者价格指数和生猪出栏走势可以看出:2018年至2019年初,本市生猪生产供应和生猪生产者价格运行较为平稳。2019年下半年,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本市生猪出栏快速下跌,生猪生产者价格指数一路上扬。至2020年一季度,地产生猪当季出栏达到最低点,生猪生产者价
格指数达到最高点。此后,随着本市地产生猪生产加快恢复,生猪出栏逐渐回升,猪价回调,生猪生产者价格指数逐步走低。
地产生猪生产供应和生猪生产者价格表现出高度相关性,而生猪生产者价格与消费端猪肉价格存在传导效应,最终二者变化趋势高度趋同。作为保障本市消费市场猪肉供应的源头和基础,地产生猪保供是稳价的重要基石之一,
“压舱石”作用不容小觑。
(一)抑制下阶段猪价上涨的主要因素
1.现阶段生猪产能恢复较好,具备持续增产基础。调查数据显示,从本市看,2020年一季度末,本市能繁殖母猪存栏实现同比正增长(上升8.4%);三季度末,生猪存栏实现同比正增长(上升7.5%);四季度生猪出栏已恢复到2018年同期水平。按照生猪生产的周期性规律,产能恢复过程首先是能繁殖母猪存栏恢复增长,之后是生猪存栏恢复增长,随后是出栏恢复增长。生猪存栏同比增长,预示着5-6个月后,生猪出栏量也将实现同比增长,届时将改善本市猪肉供应偏紧的局面,从而部分减轻外调压力。从全国看,生猪存栏持续较快恢复,出栏降幅明显收窄,复产形势好于预期。
2.生猪生产扶持政策行之有效,红利将持续释放。本市密集出台了《上海市应对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做
好生猪市场保供稳价总体工作方案》《上海市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方案》和《关于印发<;上海市农业保险财政补贴方案(2019—2021年)>的通知》等系列文件,从生产、用地、资金等方面为生猪产能恢复提供全面保障。从现阶段情况看,政策已较好发挥作用,且效果仍在逐步显现中。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将为生猪产能持续转化为产量,进而平抑猪肉价格提供充足的政策空间。
3.生猪养殖经济效益好,有利于提高猪企生产积极性。数据显示,2021年前四周本市平均猪粮比约在11.8∶1左右,现阶段猪肉价格较最高点虽已有所回调,但仍在高位运行,生猪养殖仍处于高盈利状态。同时,本市先后实施临时性生产救助补贴、短期贷款贴息支持、生产大区奖励资金、生猪保险等财政资金补贴政策,在提高养猪收益的同时,降低了养殖场户养殖风险。在市场价格高位吸引和财政资金扶持的双重加持下,生猪养殖行业当前整体仍处于高收益阶段,提升了养猪企业的生产积极性。
4.中央储备冻猪肉和进口猪肉的投放,可填补部分国内市场猪肉缺口。有关部门根据市场形势变
三、关于猪价后期走势的初步预判
三农前沿
化,分批次投放中央储备冻猪肉和进口猪肉,二者可作为填补市场猪肉缺口、稳定猪肉价格的有效调节。
(二)推动下阶段猪价上涨主要因素
1.缺乏更有效的非洲猪瘟防治方法。各地非洲猪瘟疫情防控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潜在风险大叠加养殖防疫成本高。养殖场户对疫情风险普遍心存忌惮,持保守观望态度,主动扩大生产养殖规模意愿仍较低,不利于生猪产能的进一步恢复。
2.新冠肺炎疫情存在不确定性。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加速,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交织叠加状态。在全球统一的大市场、大流通背景下,疫情对猪肉和饲料等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也将成为国内猪价的推高因素。
3.环保压力较大,饲料、人工等成本上扬。近年来,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环境治理力度不减,生猪养殖准入门槛抬高。同时,2020年玉米、豆粕等饲料价格上涨较快,人工成本存在刚性上扬的趋势,以上均为推升猪价上涨的潜在因素。
4.价格杠杆、季节和节日因素拉动猪肉消费。随着猪肉价格较最高位有所回落,猪肉价格前期走高造成的猪肉消费量下降或有回升。同时,秋冬季节是猪肉消费旺季,即将到来的传统节日春节也会拉动猪肉消费。需求量的扩张,对价格形成一定的支撑作用。
上海作为猪肉主销区,在继续巩固、完善本市已较为成熟的大流通、大市场模式的同时,
“十四五”期间需加快本市地产生猪产能恢复,大幅提高可控猪肉自给率,充分发挥掌控猪肉“压舱石”作用,从根本上全面提升本市生猪和猪肉供应的安全保障能力。
(一)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2018—2019年生猪产能严重下滑,国家及时出台了一大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明确提出生猪稳产保供省负总责,不得超越法律法规规定禁养限养。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层层压实责任,稳定和延续行之有效的生猪复产政策,创设适应行业发展新形势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生猪供应安全保障能力。
(二)优化本市生猪产业布局
制定全市生猪养殖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扩大可掌控猪源。一是加快新改扩建规模场建设进度,深入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二是探索通过资源环境补偿、跨区合作建立养殖基地等方式支持主产省份发展生猪生产,推动形成销区补偿产区的长效机制。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鼓励光明集团等大型龙头企业,赴主产省建设“域外基地场”。
(三)加强优质种猪培育与推广
种猪被誉为生猪产业的“芯片”,生猪产业要强,种业必须首先强。优质种猪产仔率高、抗病率强、生长
周期短,同样的投入,优质种猪效益最为可观。建议本市在保持沙乌头、枫泾猪、浦东白猪、梅山猪和上海白猪等地方品种优良特的同时,积极引进优质种猪,进一步提升种猪质量。同时,进一步实施生猪良种补贴,加快优良品种推广和应用,更加高效地支撑和引领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四)加强市场监测和引导调控
“猪周期”对整个产业链影响巨大,猪价上下波动,“肉贵伤民、肉贱伤农”,产业链上下游经营利润极不稳定,市场风险较大,产业有规避风险的迫切诉求。2019年以来,大型养殖企业纷纷加大养猪投资力度,甚至有部分企业开始跨界养猪,从更长时间来看,生猪养殖出现阶段性过剩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政府相关部门要未雨绸缪,强化对生猪生产和价格的动态监测,加强分析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引导养殖场户科学调整生产结构。
(五)加快推进本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轮猪价波动带来了强烈警示,凸显出加快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应加大生猪养殖绿认证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生猪产业加快转型升级,融入科技生产技术,革新养殖经营方式,从数量扩张转向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并重的高质量绿发展道路,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效、可持续发展方式。□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
四、加快地产生猪产能恢复,提高猪肉自给率的对策建议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