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之家》2019年第26期 总第326期
33
戏剧研讨
辽宁皮影戏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也是中国最早传入西方的传统艺术。辽宁皮影在省内多地传承,但是多种复杂因素影响了它的保存和传承,必须进行客观分析和深入研究。
一、辽宁皮影艺术发展的消极因素
(一)传承作品亡佚殆尽,新创作影卷数量不多。辽宁多数地方皮影戏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是中国皮影艺术体系中的一个主要支脉,地方化的造型工艺及原生态的辽宁民间唱腔、音乐、影卷、唱词格式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由于年代久远、时代变革,大量的辽宁本土皮影影人、影卷散失亡佚。即使是留存下来的皮影影卷也多数存于老艺人手中,他们多数不再专门进行皮影戏表演,对皮影戏用具的保护也不甚用心,导致存世的皮影作品消亡殆尽,而仅存的作品也因为非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缺失而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同时,新作较少,没有新鲜感、时代感的皮影剧本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二)皮影影人艺术品受到关注,前景喜忧参半。尽管皮影戏在艰难地生存着,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都在不断提高,皮影作为独立的民间工艺品脱颖而出,影人成为了皮影戏的代表。皮影影
人因为造型特征鲜明,雕刻工艺精湛且细腻,方便携带,因此受到了国内外艺术品市场和旅游文创市场的热烈追捧。从影人制作出发,不断优化影人的设计和刻制,固然是保护皮影戏的一种有效手段,但这只是皮影的静态价值,更多强调的是皮影的艺术性和装饰性。
(三)皮影戏表演形态特殊,难以保存。辽宁皮影作品最多的不是结构完整且有书面记载的翻书影,而是皮影艺人们根据经验即兴表演的流口影。比如岫岩皮影,全靠口传心授,艺人依准纲目随心演唱,保持着常演常新的古朴特征。皮影艺人的文化程度有限,几乎没有流口影的书面记录,因此大量皮影资料无法获得。
2013年,辽宁皮影戏数据库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管理系统试点,这是保护辽宁皮影的重大举措,但仍有局限性,多数资料仅保存了影像,并没有进行内容编辑。
(四)老艺人年事已高,传承人寥寥无几。传统的辽宁皮影戏受到了自身特性的种种限制。比如对表演者要求高,演唱和舞影的技巧难度大,需要即兴表演,甚至要学习如何制作戏台和修理乐器。许多皮影艺人年事已高,由于身体原因再也无法去外地演出。还有很多擅长制作皮影、唱影舞影的老艺术家们相继离去,成为无法挽回的遗憾。
由于时代因素,皮影戏开始出现后继乏人的断档现象。皮影戏学艺时间长、对能力要求高,青年人难以靠皮影谋生,
导致古老的皮影戏有技艺失传之危,因此如何培养皮影艺术传承人成为难题。
二、辽宁皮影艺术发展的积极因素
(一)出现皮影戏创新变体,成果喜人。2002年1月8日,辽宁省文化厅正式将辽南影调戏更名为辽剧,从此结束了辽宁省没有地方剧种的历史。如今,皮影传承与发展逐渐规模化,得到了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支持,产出了国内首部反映慈善题材的作品《圆谎》,成为辽宁地方戏曲事业的里程碑。
(二)皮影戏班和爱好者坚守,热衷演艺。一些老艺人仍然活跃在皮影戏台,比如岫岩的很多老艺人在闲暇时间外出表演,他们中的一些比如卢恩华、王继书都成为了影视剧组里的常客。再如复州皮影戏形成了几个比较著名的皮影班,最著名的有四个班,分别是温家班、孙家班、韩家班和义和班,代表性传承人有宋国超、孙德深等。
政府的帮扶和组织增加了皮影戏展演机会。如2019年凌源市春节文化系列活动中有为期十天的皮影戏的展演,刘景春、刘兴梅、黄宝燕等知名皮影艺人演出了多个传统剧目。
(三)开发皮影传承新模式,投石问路。辽宁皮影从业者进行了多种创新传承的尝试。比如专心专力经营辽南皮影戏团的王绍森,致力于皮影商业化道路,他的理想是打造一个皮影博物馆;皮影艺人张佐飞创业经营皮影工艺品店,他创作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皮影摆件、皮影宫灯等文化创业产品。再如
沈阳关氏皮影已作为校本课程进入沈北蒲河学校的课堂,皮影戏教师关维颖组织学生成立了一个“荷尖戏社”,该校也已成为关氏皮影传承基地。又如2019年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了“非遗公开课”,其中就有皮影戏的科普课程。这些都是是对辽宁皮影文化传承非常直接有效的宣传和传承。
综上所述,辽宁皮影艺术发展举步维艰,这是中国皮影发展难题的缩影,研究者和创业者可进一步探讨皮影的创新传承方式,保护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达妮莎.宁皮影戏的源流[J].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2(01):280-281.
辽宁美术学院[2]李丹青.东北皮影的源流与发展[J].戏剧文学,2016,(06):113-124.
[3]刘晓林.辽南皮影戏调查与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2.
【摘 要】中国皮影戏2011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这一方面意味着皮影开始受到关注并被重视起来;另一方面也体现出皮影戏的存活和传承出现了问题。辽宁皮影戏正面临消亡,必须迫切重视起来。
【关键词】辽宁皮影戏;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6-0033-01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青年课题《非遗视角下辽宁皮影语言文化机制及传承创新研究》,项目编号:WQ201702。作者简介:薛婧婧(1985-),女,汉族,辽宁本溪人,鲁迅美术学院大连校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和中国文学研究。
辽宁皮影艺术发展现状分析
薛婧婧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50)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