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列宾《伊凡雷帝杀子》与故事性绘画方法
解读列宾《伊凡雷帝杀子》与故事性绘画方法
摘要:《伊凡雷帝杀子》是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画家列宾的代表作品之一,该文从《伊凡雷帝杀子》的画面内容、创作背景展开来解读,通过分析画作中故事性的绘画方式,论述其在美术史中的重要意义以及我们绘画创作从中可以学习到的知识。
关键词:伊凡雷帝杀子 列宾 故事性绘画
辽宁美术学院Abstract: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Ivan on November 16, 1581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by Russian roving exhibition painter Liebin.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Ivan on November 16, 1581 from its picture content and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by analyzing the painting’s story painting styl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painting’s great importance in art history and knowledges we can get in painting creation.
Key words: ivan the terrible and his son ivan on november 16, 1581  Ilya Yafimovich Repin Story painting
第一章 引言
2018年5月25日,一位醉酒男子高喊着“伊凡雷帝没有杀他儿子”,用金属防护杆戳碎保护罩,致使画作严重损毁。事后该男子已被拘捕并受到“破坏或损毁文化遗产”的指控,处三年监禁。阿里斯塔尔霍夫表示:“三年与画作价值相比根本不值一提。”而这幅《伊凡雷帝杀子》的作品也不止一次受到这样的毁坏。1931年就有一位的旧教徒为向沙皇邀功,将画面划破了三刀,迟暮之年的列宾不得不从芬兰亲自赶赴莫斯科修补自己的作品。2018年6月二次损毁的画作也正式启动了修复工作。
我们为作品的损毁感到惋惜,“无法区分艺术品和记录之间的差异,意味着任何艺术品都可能沦为牺牲品”。在列宾留存档案的信件中,他表示该作品并没有完整反应真实的历史,而是一幕他自己结合历史所创作的“心理剧”。这让我们不禁思考,列宾如何只用一副画,画出一整个故事?究竟是何种原因导致《伊凡雷帝杀子》一再受到“诅咒”呢?我们分析这与列宾处理人物无懈可击的手法难逃干系,他的画作甚至使画面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文字细腻的描写。
第二章 解读列宾《伊凡雷帝杀子》
第一节 《伊凡雷帝杀子》的创作背景
这幅画创作于1885年,高1.995米,宽2.54米,现收藏于俄罗斯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术馆。1881年3月13日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遇刺,这是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事件间接导致了俄国1917年红革命的爆发。亚历山大二世是俄国近代化的先驱,继位便决心废除农奴制解放农民,他的改革触及到了当时资本家的利益,改革中的不足也引发了部分激进分子的不满,加深矛盾。新继位的沙皇不但中止了他正在推行的许多改革措施,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专制统治,人民苦不堪言。
1882年,列宾听在了李姆斯基·科萨科夫的音乐三部曲《爱情、权力和复仇》后,便使激动不已,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愿望,想画一幅可以与他音乐相媲美的绘画。在谈到为什么不描写当代题材时,列宾形容到:“现在发生的一切,都还是正在喷发着的火山,那么我只好去历史上去寻现代的悲剧了。”1883年,列宾与斯塔索夫在欧洲博物馆游历,此时的欧洲绘画作品,有大量表现死亡、血腥、恐怖的题材,列宾深受影响。在回忆录中他写到当时震撼人心的作品,一直使他对流血的绘画产生极大的兴趣。回国后他便着手准备《伊凡雷帝杀子》的创作。
第二节《伊凡雷帝杀子》的绘画方法
高度的写实是列宾绘画的特之一。他的绘画充满了生动和写实感,他作品经常倾向于描写经典的历史场景,画面不是静止的,而是由列宾想象当时场景正在发生的某一时刻。列宾作为俄罗斯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作品在巡回画派中起到引领作用的原因,不仅因为他高超的写实技法,还有他对待作品严谨的态度和在美术学院学术届中作为核心的理论。
在创作开始之初,脑内便会对想要刻画的场景进行“编排”。他会在了解人物的基础上进行他自己的塑造,例如:在工作室布置将要刻画的雷帝寝宫的场景、物品之间的摆放位置、画什么样的光影更能将故事推向高潮;又或是为“伊凡雷帝”的模特专门制作了服装和特殊的袖子;“皇子”模特的衣服是粉红的,泛着银光,还有镶花的蓝裤子,翘尖的多统棉靴……
“艺术家都是疯子”这句话同样也在列宾身上适用。在创作这幅画几个月的过程中,列宾的神经高度紧张,就像着了魔似的。有时他自己也感到十分恐惧,总感觉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驱使他创作这幅画。有一次,他的小女儿维拉在院子里荡秋千,不慎从秋千上摔了下来磕到了鼻子,血流不止。看到这一幕,正苦于无法想象血液流淌的状态如何刻画的生动的列宾,立刻制止要给女儿止血的母亲,他抑制不住灵感涌出的兴奋,发了疯一样观察血液的
流淌。投入创作的列宾,已经忘记了这是他急需止血的女儿,满眼看到的只是他画布上需要的东西,只是他即将完成的画作。
第三节《伊凡雷帝杀子》的画面内容分析
从许多当代人对列宾现实主义的客观认识,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曲解当时的历史,这也充分解释了为什么绘画只能在史料中做部分参考的原因。“在画面上只能保留艺术上,适于入画的人物,这是种微妙的感觉, 任何理论都无法解释清楚。如果有意将人物粉饰美化,那无异于毁掉绘画。”列宾在九十年代也受到一些象征主义的影响,不再致力于忠实地表现外部世界,而是要通过象征、隐喻的装饰性画面,来表现作品,启示于人。
凡雷帝的“寝宫”,左侧是躺到的椅子,地上铺着花纹精美大小颜不相同的地毯,近处的地毯边缘卷起,“凶器”横在最前面,银的杖头上隐约泛着血。视线的中央的伊凡雷帝瞪大双眼,一只手抱着奄奄一息的儿子,嘴唇紧贴着他的头发,另一只手拼命按住他流血的伤口。而垂死的皇子身着粉泛着银光的长衣,华丽浮夸的绿棉靴,与之对比的是伤口流出的大量红血液,看上去没有一点生气,他一只手搭在父亲的肩膀上,另一只艰难的支撑着地面。
另外,列宾也十分擅长对光影和调的运用。为了增强画面给人带来的压抑,他有意采用了深重的黑红调,泛黄的主体人物被打进房间的阳光模糊分割,整个场景被沉浸在紧张的空气和昏暗的光线里,喘不过气来。
这一切都发生在一个瞬间,列宾用复杂的手法使画面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安排的恰到好处,就像是正在移动的电影镜头。杂乱的场景告诉观众这里刚刚发生过一场争执,伊凡雷帝一怒之下亲手用权杖打死了冲撞他威严的王位继承人。从他极度惊恐、绝望、悔恨的双眼中,就能感受到这是已经不可逆转的悲剧。他的手根本按不住儿子头部不断流出的鲜血,右手死死揽住儿子的腰,青筋和血管的纹路清晰可见,仿佛要用尽所有的力气去忏悔自己的错误。而皇子的眼睛失去了神,他华丽的衣着掩盖不住死亡阴影的笼罩。
兽性和人性的矛盾相互交杂缠绕在伊凡雷帝的角造型中。十七岁杀死摄政王亲自理政,生性暴戾多疑,所有对他统治说“不”的政敌,都被他用各种方法处死,不惜一切代价来镇压人民反抗的起义。为了使自己的宫殿独一无二,后人无法复制,甚至在完工后直接挖掉所有工匠的眼睛。我们无法否认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伊凡四世才智过人,是被后人认可的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在他的统治下,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改革,使经济文化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而就是这样一个英明能干的“暴君”,在面对被自己亲手杀死的儿子面前,变成了一个无比自责、悔恨的父亲。削瘦刻薄的面孔,深陷的太阳穴和眼窝,稀疏杂乱的头发,因年老佝偻的后背,这一刻他的跋扈嚣张,威严暴虐荡然无存。列宾准确的表达出了人类情感的复杂,画面与历史的激烈冲突,充满戏剧性的安排,让观众忘记这只是列宾根据历史由自己想象塑造出来的人物。
第三章 结语
《伊凡雷帝杀子》本就预示着沙皇的统治将临灭亡,残暴的伊凡注定吞噬整个俄国,也将吞噬他自己。这幅画在刚展出不久,就惹怒了沙皇当局,一位总检察官在给沙皇的奏折上说:“画家偏以全部真实去描绘这事件,其用意究竟何在?为什么要画伊凡雷帝呢?除了某种倾向外,不到别的理由。”而在近期大火的美剧《切尔诺贝利》里,《伊凡雷帝杀子》被挂在了本应该挂列宁像的地方。并且除去了背景变成竖构图。一幅画出现在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那它肯定是有所暗示的。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