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纯祯《西方经济学》(第3版)第四章 生产和成本
课后习题详解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进行咨询。
一、基本概念
生产函数 技术系数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机会成本 显明成本 隐含成本 正常利润 经济利润 总产量 平均产量 边际产量 收益递减规律 固定成本 可变成本 install zip from sdcard平均成本 边际成本 等产量曲线 脊线 边际技术替代率 二十大结束时间等成本线 生产者均衡 规模报酬 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 生产扩张线 生产的替代效应 产量效应深圳市图书馆 边际收益美的空调尘满 平均收益 利润最大化原则
答:略。
二、思考题
1.试比较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
答:(1)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都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即消费者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生产者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
(2)消费者行为理论的目的是解释消费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需求曲线中,为供求论的使用奠定基础。而生产者行为理论的目的则是解释生产者行为,并把分析结果总结在供给曲线中,也作为供求论研究价格决定的基础。
(3)消费者行为理论中,序数效用论使用的分析工具为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二者的切点即为消费者均衡点。生产者行为理论使用的分析工具有些也类似,如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二者的切点即为生产者均衡点。
2.谈谈你对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看法。
答:收益递减规律是指在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固定不变的条件下,连续地把某一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增加到一定数量之后,总产量的增量即边际产量将会出现递减现象。收益递减,既可以指边际产量递减,也可以指平均产量递减,有时还指总产量递减,后者又称为绝对的收益递减。
收益递减只发生在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超过一定限度以后,而在此之前,产量收益是递增的。因为一定的技术规定了可变生产要素与不变生产要素之间有一个数量上的最佳配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投入量小于最佳组合比例所需要的数量,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可变要素和不变要素的配合比例越来越接近最佳比例,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会提高,当可变要素的投入超过最佳配合比例后,可变要素和固定要素的生产率都会受到影响,使劳动的边际产量和生产率递减。
收益递减规律是以技术不变为其前提条件的。马尔萨斯曾预言,随着人口的膨胀,需要越来越多的食物,越来越多的劳动耕种土地,收益递减规律最终导致劳动和土地的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下降,地球上有限的土地资源将无法提供足够的食物,因而会产生大的饥荒和
社会灾难。事实上,在马尔萨斯之后,许多国家在食物生产上的技术进步神速,这些进步包括:产出抗病的良种,更高效的化肥,更先进的收割机械等等,劳动的边际产出和平均产出没有下降反而上升。技术进步不能取消收益递减规律,但能抵消该规律产生的负面效应。
3.请解释经济学家关于成本、利润的概念为什么与会计学上的有关概念不同?
答:(1)成本是通常是指以货币支出来衡量的从事某项经济活动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在研究成本函数时,经济学的成本概念与会计学上的成本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因为西方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研究生产一定数量某种产品所必须支付的代价的。这意味着必须用“机会成本”的概念来研究厂商的生产成本。机会成本是指放弃用同样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或将同样资源投入另外一种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高价值。经济学上生产成本的概念与会计成本概念的区别,就在于后者不是从机会成本而是从直接各项费用的支出来统计成本的。
当一定量的经济资源投入产品A的生产中时,生产产品A的代价不仅包括这一定量的经济资源的耗费,而且必须包括没有用这些经济资源生产产品B可能获得的收益。如果用一定量
经济资源生产A所获得的利益抵不上生产B获得的收益,资源就要从A转移到B空调制热功率。因此,从资源配置和占用的角度来看,生产A的真正成本,不仅应该包括生产A的各种费用支出,而且应该包括放弃的另一种用途可能获得的收入。经济学上生产成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比会计学成本概念要宽泛得多。
(2)经济学上的成本概念与会计成本既然不一样,那么,经济学上的利润概念也就与会计利润不一样。经济学上的成本,既包括显明成本,也包括隐含成本。隐含成本又被称为正常利润。正常利润相当于中等的、平均的利润,是指稀缺资源投入任何一种用途所能得到的正常的收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看,正常利润是生产某一产品而不是另一产品所必须支付的代价。如果生产该产品所得的收入还抵不上这种正常的收入,该厂商便会将资源转向其他用途而获利,该商品就不会被生产出来。
厂商在计算利润时,用总收益减去显明成本,剩下的部分就是一般会计学上的利润,但经济学家认为,还必须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含成本才是经济学的利润概念,这种利润称为经济利润。经济利润可以为正数,可以是负数,也可以为熟视无睹造句0。经济利润的存在及其数量和正负对稀缺资源的配置和重新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如果某一行业存在着正的经济利润,这意味
着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将要把资源从其他行业转入这个行业中,因为他们在该行业可能获得的收益,超过资源其他用途的收益。反之,如果一个行业的经济利润为负,生产性资源将要从该行业撤出。经济利润是资源配置和重新配置的信号。正的经济利润是资源进入某一行业的信号,负的经济利润是资源从某一行业撤出的信号;只有经济利润为零时,企业才没有进入某一行业或从中退出的动机。
4.机会成本对决策分析有什么意义?为什么?
答:机会成本是指放弃用同样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或将同样资源投入另外一种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高价值。机会成本又称为选择成本,它是人们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因而它可以被推广到任何有关人类行为的决策过程中去。比如,如果你必须在A、B之间做出选择(A、B可以是两种活动,也可以是两种可供选择的任何东西),你既可以选择A,当然也可以选择B;但是结果你选择了A,而没有选择B,对你来说,选择A的机会成本是你放弃掉的B。
经济学是从稀缺资源配置的代价而不是会计学的意义上来考察成本的概念的。当一定量的经济资源投入产品A的生产中时,生产产品A的代价不仅包括这一定量的经济资源的耗费,
而且必须包括没有用这些经济资源生产产品B可能获得的收益。如果用一定量经济资源所生产A获得的利益抵不上生产B获得的收益,资源就要从A转移到B。因此,从资源配置和占用的角度来看,生产A的真正成本,不仅应该包括生产A的各种费用支出,而且应该包括放弃的另一种用途(生产B)可能获得的收入。
经济学家认为,还必须将会计利润再减去隐含成本才是经济学的利润概念,这种利润称为经济利润。经济利润可以为正数,可以是负数,也可以为0。
机会成本对于决策分析的重要意义在于:如果某一行业存在着正的经济利润,这意味着生产资源的所有者将要把资源从其他行业转入这个行业中,因为他们在该行业可能获得的收益,超过资源其他用途的收益。反之,如果一个行业的经济利润为负,生产性资源将要从该行业撤出。经济利润是资源配置和重新配置的信号。正的经济利润是资源进入某一行业的信号,负的经济利润是资源从某一行业撤出的信号;只有经济利润为零时,企业才没有进入某一行业或从中退出的动机。
5.为什么长期和短期的平均成本曲线都是U形?
答:短期的、和都是先降后升,呈现字母“U”形,这是因为这几条曲线先受边际收益递增,而后又受边际收益递减的影响。在短期生产中,边际产量的递增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减阶段,边际产量递减阶段对应的是边际成本递增阶段。正因为如此,曲线呈现先降后升的U形特征,并由此决定了和曲线的形状。
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如同字母“U”,它与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基本相同,都是先下降然后上升。西方经济学用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来解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上一节已经说明,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者采用一定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利益。当生产规模较小时,厂商增加要素,扩大生产规模,可以有规模经济,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降低。但是,规模经济的效益并非是无限的,当企业超过了一定规模时,规模不经济就会发生作用,从而导致长期平均成本上升。
6.什么是规模经济?如何确定企业的适度规模?
答: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者采用一定生产规模而获得的经济利益。生产规模扩大后,厂商可以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和采用更先进的设备和工艺,可以提高劳动的专业化和分工的程度,可以相对地减少一般管理人员的比重和生产、购销的一般性费用的支出等等,从而降
低了单位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产量增长曲线陡峭地向左上方倾斜。
一般而言,随着企业的生产规模的扩大,最初往往规模报酬递增,然后可能有一个规模报酬不变的阶段;如果厂商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就会出现规模报酬递减。在长期内,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生产规模的调整,尽可能使长期平均成本降低,享受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利益,而避免由规模不经济遭受的损失。
7.利润最大化假说对企业行为分析还有现实意义吗?谈谈你的看法。
答:厂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但是伴随现代公司制企业的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企业制度经历了由所有权与控制权合一的“企业主企业”到两权分离的“经理控制型”企业的演化。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把大公司的控制权从企业的所有者股东手中转移到经理手中的现象,称之为“经理革命”。在“经理革命”的背景下,对现代公司制企业目标模式的分析,导致一些西方经济学家企图推翻古典经济学利润最大化的假说。美国经济学家鲍莫尔提出了“销售额最大化”假说,马瑞斯提出了“增长最大化”假说,威廉姆森提出了经理效用模型,都对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这些假说和模型被称之为“经理型厂商理论”,其共同点是强调经理为了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目标,而有可能背离最大利润原则。经理型厂商理
论将经理效用函数纳入企业的目标函数中,用多目标取代利润最大化这单一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股东与经理之间的矛盾,可以解释用简单的利润最大化假说解释不了的企业行为。
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说是建立在“完全理性”假设基础上的。这种假设在标准的教科书中虽然有助于用优美的数学公式和曲线分析企业的“最优”行为,只有假定厂商掌握的信息是无限制的和无代价的,他的计算能力和能够支配的时间也是无限制的,厂商在任何时间内都能逐一比较他面前所有可供选择的行动,才能实现利润最大化。建立在“完全理性”基础上的“利润最大化”假说遭到了美国经济学家西蒙等人的批评。西蒙用“有限理性”和“令人满意”原则来代替传统的“完全理性”和“最大化”原则。他认为,厂商是在时间有限、信息有限和计算能力有限即“有限理性”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的,因此只能考察一小部分可供选择的方案,从中选出最好的一个。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