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阅读理解及答案(50篇)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附解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花
朱自清
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有时院子里依墙筑起一座花台,台上种一株开花的树;也有在院子里地上种的。但这只是普通的点缀,不算是爱花。
家里人似乎都不甚爱花;父亲只在领我们上街时,偶然和我们到花房里去过一两回。但我们住过一所房子,有一座小花园,是房东家的。那里有树,有花架(大约是紫藤花架之类),但我当时还小,不知道那些花木的名字;只记得爬在墙上的是蔷薇而已。园中还有一座太湖石堆成的洞门;现在想来,似乎也还好的。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
以后渐渐念了些看花的诗,觉得看花颇有些意思。但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北平看花的事很盛,看花的地方也很多;但那时热闹的似乎也只有一班诗人名士,其余还是不相干的。那正是新文学运动的起头,我们这些少年,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实在有些不敬;而看花的地方又都远不可言,我是一个懒人,便干脆地断了那条心了。后来到杭州做事,遇见了Y君,他是新诗人兼旧诗人,看花的兴致很好。我和他常到孤山去看梅花。孤山的梅花是古今有名的,但太少;又没有临水的,人也太多。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使我吃了一惊;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
有一回,Y来说,灵峰寺有三百株梅花;寺在山里,去的人也少。我和Y,还有N君,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园也不大,东墙下有三间净室,最宜喝茶看花;北边有座小山,山上有亭,大约叫望海亭吧,望海是未必,但钱塘江与西湖是看得见的。梅树确是不少,密密地低低地整列着。那时已是黄昏,寺里只我们三个游人;梅花并没有开,
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大殿上正做晚课,送来梵呗的声音,和着梅林中的暗香,真叫我们舍不得回去。在园里徘徊了一会,又在屋里坐了一会,天是黑定了,又没有月,我们向庙里要了一个旧灯笼,照着下山。路上几乎迷了道,又两次三番地狗咬;我们的Y诗人确有些窘了,但终于到了岳坟。船夫远远迎上来道:你们来了,我想你们不会冤我呢!在船上,我们还不离口地说着灵峰的梅花,直到湖边电灯光照到我们的眼。
马什么梅是什么梗Y回北平去了,我也到了白马湖。那边是乡下,只有沿湖与杨柳相间着种了一行小桃树,春天花发时,在风里娇媚地笑着。还有山里的杜鹃花也不少。这些日日在我们眼前,从没有人像煞有介事地提议,我们看花去。但有一位S君,却特别爱养花;他家里几乎是终年不离花的。我们上他家去,总看他在那里不是拿着剪刀修理枝叶,便是提着壶浇水。我们常乐意看着。他院子里一株紫薇花很好,我们在花旁喝酒,不知多少次。白马湖住了不过一年,我却传染了他那爱花的嗜好。
但重到北平时,住在花事很盛的清华园里,接连过了三个春,却从未想到去看一回。只在第二年秋天,曾经和孙三先生在园里看过几次菊花。清华园之菊是著名的,孙三先生还特
地写了一篇文,画了好些画。但那种一盆一干一花的养法,花是好了,总觉没有天然的风趣。直到去年春天,有了些余闲,在花开前,先向人问了些花的名字。一个好朋友是从知道姓名起的,我想看花也正是如此。恰好Y君也常来园中,我们一天三四趟地到那些花下去徘徊。今年Y君忙些,我便一个人去。我爱繁花老干的杏,临风婀娜的小红桃,贴梗累累如珠的紫荆;但最恋恋的是西府海棠。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可惜没有趁着月看过;王鹏运有两句词道:只愁淡月朦胧影,难验微波上下潮。我想月下的海棠花,大约便是这种光景吧。为了海棠,前两天在城里特地冒了大风到中山公园去,看花的人倒也不少;但不知怎的,却忘了畿辅先哲祠。Y告我那里的一株,遮住了大半个院子;别处的都向上长,这一株却是横里伸张的。花的繁没有法说;海棠本无香,昔人常以为恨,这里花太繁了,却酝酿出一种淡淡的香气,使人久闻不倦。Y告我,正是刮了一日还不息的狂风的晚上;他是前一天去的。他说他去时地上已有落花了,这一日一夜的风,准完了。他说北平看花,是要赶着看的:春光太短了,又晴的日子多;今年算是有阴的日子了,但狂风还是逃不了的。我说北平看花,比别处有意思,也正在此。这时候,我似乎不甚菲薄那一班诗人名士了。
1930年4月(有删节)
2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欲扬先抑,从没有赏花的习惯入笔,写到略识花趣却不甚在意,再写到迷恋赏花,读者也随之感受到美的情韵。
B.对于旧诗和那一班诗人名士的不敬,既突显了新文学运动对少年的影响,又为收尾“不甚菲薄”的态度做铺垫,流露出作者的反省与懊恼。
C.“灵峰寺看梅”以时空为顺序,移步换景,调动视觉、嗅觉、听觉等多种感官,营造出了古寺赏梅的清幽雅静的意境与韵味。
D.末段中作者与Y君的对话耐人寻味,Y君的言语流露出因春光易逝而悲观感伤的情绪,而作者的话却流露出洒脱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26.文章第三段写孤山看梅时花了大量笔墨写湖南人打招呼的细节,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27.结合作者几次看花的经历,概括真正领略看花的趣味需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
25.B
26.①描写出湖南人赏梅时的陶醉之态;
②侧面表现了梅花盛开之美景;
③同时反衬出作者孤山赏梅时对花还未到真正痴迷的地步。
27.客观上:正值花开之季(时间指整个花期,不只是花盛开时,也包括花骨朵儿时和花落时。)
主观上:爱花之心,赏花之能,惜花之力。①爱花之心:要有爱花的嗜好。否则儿时花在手中也随意丢弃;孤山梅花之盛也难吸引“我的”注意。②赏花之能:能够领略花趣的能力与修养。这让“我”懂得灵峰寺于净室看梅的相宜,以及梅花骨朵儿的可爱;也懂得欣赏海棠的浓淡相宜、英气逼人的韵味。③惜花之力:珍惜花期,不辞辛苦前往观赏。花开有时,因懒嫌远因事不去,那错过,就赏不了花。而灵峰寺山路曲折,去中山公园是冒着大雨,但
只有肯不辞辛苦前去,才能赏到花。当花与爱花懂花之人遇合,真正领略花趣的审美才得以实现。
【分析】
25.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B.“流露出作者的反省与懊恼”错误,没有“反省与懊恼”,而是展现“我”的情感变化,“我”和诗人名士一起多次看花,让“我”理解了诗人名士看花的心理,理解了他们精神品格,进而让“我”也爱上了看花。
故选B
2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到第三段与湖南人打招呼的细节,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
由“有一回坐在放鹤亭上喝茶,来了一个方面有须,穿着花缎马褂的人,用湖南口音和人打招呼道,梅花盛开嗒!盛字说得特别重”可知,湖南人打招呼的时候,“梅花盛开嗒”的“盛”说得特别重,由对湖南人说话口音的描述可以展现湖南人看到梅花盛开这一盛景时的陶醉,同时通过湖南人这句话也侧面说明当时梅花盛开的美景。
由“但我吃惊的也只是说在他嘴里盛这个声音罢了,花的盛不盛,在我倒并没有什么的”可知,“我”当时吃惊的他说话的口音,而对他说的内容不甚关心,这说明“我”当时对梅花并不痴迷,同时湖南人对梅花的反映对“我”起到反衬作用。
27.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考生需要结合作者看花的经历来概括真正领略看花的趣味需要具备的条件。这条件既与花相关,也与人相关。
先看与花的关系。由“生长在大江北岸一个城市里,似乎自幼就不曾听见过我们今天看花去一类话,可见花事是不盛的”“到北平读了几年书,却只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
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可知,要想领略看花的趣味,要正值花开之季。
再看与人的关系。
由“在那时由一个顽皮的少年仆人领了我去,却只知道跑来跑去捉蝴蝶;有时掐下几朵花,也只是随意挼弄着,随意丢弃了”可知,幼时的“我”随意丢弃花,这时候的“我”没有爱花之心,自然就不能领略看花的趣味,所以要想领略看花的趣味,要有爱花之心。
由在灵峰寺领略到未开梅花的趣味以及欣赏海棠的浓淡相宜之美来看,“梅花并没有开,但那珍珠似的繁星似的骨都儿,已经够可爱了;我们都觉得比孤山上盛开时有味”,“海棠的花繁得好,也淡得好;艳极了,却没有一丝荡意。疏疏的高干子,英气隐隐逼人”,这时候感受到了花的趣味,因为“我”拥有领略花的能力和修养,所以需要赏花的能力。
由“到过崇效寺一次;而去得又嫌早些,那有名的一株绿牡丹还未开呢”可知,要领略花的趣味要赶上时机,由“从西湖边雇船到岳坟,从岳坟入山。曲曲折折走了好一会,又上了许多石级,才到山上寺里。寺甚小,梅花便在大殿西边园中”可知,能够领略灵峰寺梅花之美是
因为我们克服了这些困难,由此可知,要想领略看花的趣味,要珍惜花期,不辞辛苦前往欣赏。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个冬天,我走进地坛
在读到《我与地坛》时候,我正醉心于《莎士比亚全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跳出了《哈姆雷特》中那句著名的独白——“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在我当时的感觉中,这句话正可以来概括《我与地坛》中主人公面对的困境。虽然两部作品的主角——受了欺骗的王子和落魄无助的残疾人——所身处的时代地域及面对的难题有着巨大差异,但当事人那种被逼迫到濒临极限的感受,应该是相近相通的。
《我与地坛》对我的触动是那样强烈,我记得我把刊发作品的那一册杂志抓在手里,郑重地摩挲着相关的几个页面,我想到儿童时期的高尔基,每当读到一喜欢的书,就将书页对着阳光看,以为其中一定藏着感动人的奥秘。
我专门骑车去了一次地坛公园。冬日的寒冽中,我用了半天时间,走过整个公园,每隔一会儿,就要擦拭一下被嘘出的热气弄模糊了的眼镜片。虽然过去也来过,但此次它大不一样了,只因为被史铁生描写过,便仿佛成了一个全新的地方。我寻作品里描写过的那些场所,想象他的轮椅曾经停在什么位置,哪里是歌唱家练嗓子的地方,那对从中年慢慢地变为老年的夫妻,每天散步时是从哪个门进入公园。在漫长的日子里,作者史铁生坐在轮椅上,望着面前的空旷和静谧,思考他的苦难和命运,他的活着的理由,他可能的救赎之路。
对于他,这注定是一个无法摆脱但又必须厘清的纠缠,二十一岁那年,命运就判决他下肢瘫痪,只能终身坐在轮椅上,死亡之日才是解脱之时,时时刻刻,他体验着一种面临绝境的、即将被吞噬的感觉,仿佛一只脚踏在悬崖边缘松动的碎石上,仿佛面对剃刀寒光闪闪的锋刃。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