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古文启蒙诵读(30篇)
1.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注释】
或:有的(荷花)。
荷梗:荷花的叶柄和花柄。梗(gěng)。
茎:(jīng)
横:横卧
其名曰藕:它的名字叫藕。其,它的,指“茎”的。曰(yuē)。藕(ǒu)
断之有丝: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断,折断、掰断。之,指藕。
【译文】
池塘种着荷花,夏天荷花开放,有的荷花是红的,有的荷花是白的。荷花的柄笔直地挺立。荷叶的形状圆圆的。荷花的茎横卧在泥土中,它的名字叫“藕”。藕有藕节,藕的内部有很多孔,把藕掰断会看到藕丝。
2.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注释】
溢(yì):原义是水漫出来,这里是流出、散发出的意思。
其:它的,指菊花的。
爪:(zhǎo)。
或:有的。
赭:(zhě),红褐。
耐:忍耐,经受得住。
既:已经。
惟:只、仅。
【译文】
菊花盛开的时候,清香四处飘溢。它的花瓣有的像丝、有的像爪。它的颜有的是黄的、有的是白的、有的是赭的、有的是红的,种类很多。菊花很耐严寒,当严霜已经降临的时候,其他的花都凋谢了,只有菊花独自盛开。
3.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注释】
尽脱:都脱落了。尽,全、都。
顿:立刻。
【译文】
这个冬日非常寒冷,山上的树叶全都凋落了。天上布满了乌云,阴沉沉的笼罩住了整个天空。天上飞着成百上千的乌鸦,还没有天黑就返回到栖息的树林。半夜的时候,刮起了北风,大雪纷纷扬扬的下了起来。第二天的早晨,登上楼台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林和房屋,白茫茫的一片,看不到边际,就仿佛银装素裹的世界,真是奇妙的景观啊!
4.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
马什么梅是什么梗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注释】
尔何能居上我?: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的上面?尔:你。何:什么。能:能耐、本领。居上我:“居我上”,待在我的上面。
饮食:饮料和食物。
鉴:观察,审察
毫:指细毛。
益:益处,好处。
【译文】
嘴巴和鼻子争上下。嘴巴说:“我谈古论今,你有什么能耐待在我上面?”鼻子说:“所有的饮料食物没有我就不能分辨。”眼睛对鼻子说:“我近可以分辨毫毛尖端(那么细微的事物),
远可以观察到天边,惟有可应当排名最先。”又对眉毛说:“你有什么功劳待在我上面?”眉毛说:“我虽然没有实际用途,也就如同这世上有宾客,(他们)对主人有什么益处?(但是)没有就不符合礼节和仪式。如果没有眉毛,那成什么面目了啊?”
5.杨柳
杨柳,随处可种,临水尤宜。春初发叶,旋开黄花。及春末,叶渐多。花中结实,细而黑。蕊落,有絮绽出,质轻如棉,白如雪,随风飞舞,散于各处。
【注释】
尤宜:尤其适宜。
旋:立刻。
及:到、等到。
蕊(ruǐ) 絮(xù) 绽(zhàn)
【译文】
杨柳,随处可以栽种,靠近水边尤其适宜。早春时长出柳叶,随即开出黄的花。到了暮春,柳叶渐渐多了。花中结出果实,细细的,黑黑的。花蕊凋落,有柳絮开裂露出,质地像棉花一样轻,颜像雪一样白,随风飘荡飞舞,散落在各处。
6.岁寒三友
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著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注释】
侍(shì):侍奉。
著(zhuó):附着、附加,这里是说梅树上开着花。
并:一齐。
何以三者独否(fǒu):为什么唯独梅树、松树和竹子这三者不枯萎呢?
何以:“以何”,为什么。 否:不、不是这样。
【译文】
儿子侍奉着父亲,站在庭院前。看见梅树还开着花,松树和竹子也很繁茂。儿子问:“霜降、下雪的时候,其他的树木大多都枯萎了,为什么梅树、松树和竹子这三者不枯萎呢?”父亲说:“他们的品性都能抵抗严寒,和其他树不一样。古人称呼他们叫岁寒三友,就是松树、竹子和梅树。”
7. 读书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与禽兽何异?
【注释】
营:营造、建造。
惟:只、仅。
故:所以。
终:始终。
则:那么。
【译文】
飞鸟走兽这类动物,饿了知道去吃,渴了就会去喝,还能自己建造巢穴作为自己休息的场所。其中有些灵异的,甚至还能学人说话。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 ,所以始终不如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8.读书须有疑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注释】
释:消除,消散,在文中指的是“解决”的意思
融会贯通:指各方面的知识或道理融合贯穿起来,从而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方:才。
【译文】
读书时,刚开始读,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读着读着,则慢慢就会出现一些问题;读到一半时,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疑问就会慢慢被解决。最终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所遇到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读书不会产生疑问的人,需要教给他独立思考的方法,使之头脑里“有疑”;学会了“有疑”,就要想办法去钻研,千方百计去解决疑问,到这里才是真正的进步。
9.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白笑其拙。老妪曰:“功到自然成耳。”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注释】
去:离开。
逢:遇见,遇到。
老媪(ǎo):与下文的老妪(yù)都是老妇人的意思。
方:正在。
铁杵(chǔ):铁棍、铁棒。
之:代词,指代老妇人在做的事。
欲:想要。
拙(zhuō):愚笨、笨拙。
太白感其意:李白被她的言行感动了。感,被......感动。意,心意,意图。
还:返回。
卒业:完成学业。
【译文】
磨针溪,在眉州的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自己的学业就放弃离开。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想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笑话老妇人的愚笨。老妇人说:“只要下了足够的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李白被她的言行感动了,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10.曹冲称象
曹操得巨象,欲知其轻重,不能称。操之幼子名冲,告曹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去象,将他物积载船中,使水及原痕。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矣。”
【注释】
置:放置,安置
【译文】
曹操得到一头巨象,想知道它的重量,又没有办法称。曹操的小儿子叫曹冲,他告诉曹操:“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在把大象赶走,将其他东西装入船中,让水达到原来的标记处。再称一下这些东西的重量,那么大象的重量就可以知道了。
11.共工触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zhuān 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yān);地覆东南,故水潦(lǎo)尘埃归焉。
【注释】
昔者:从前。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
触:碰、撞。
不周之山:不周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淮南子》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故:所以。
焉:文中译为“这,这里”。
水潦: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
尘埃:尘土,沙子,这里指泥沙。
【译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共工在大战中惨败)(共工)愤怒地用头撞击不周山,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大地的绳索断了。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12. 欧阳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dí)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
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孤:小时候失去父亲。
荻: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书字:写字。
诵:朗诵。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