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文明知礼仪的小故事
讲文明知礼仪的小故事
  礼仪就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手段,大家不妨来看看小编推送的讲文明知礼仪的小故事,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孔融让梨
  孔融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总理道歉
  霍克就任澳大利亚总理期间,有一次在一家商场内与一位老人就养老金问题发生争执。霍克一时冲动,骂那位老人:愚蠢的老家伙。老人因此把他告到法院。霍克举行记者招待会,就自己不文明的语言,公开向这位老者道歉。他说:那天我非常烦恼,但这不能成为我使用那种措辞的理由。如果我确实伤害了他的话,我愿意就此向这位先生道歉,诚请宽容我的不逊。
  列宁让路
  有一次,列宁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给列宁让路,准备自己退回去。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着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列宁毫无疑问是一位伟人,但他却不因自己地位的高贵而无礼,这更显出了他伟大的品质。
  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经》,是一个非常着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就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孔子是要指点他最深刻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请教,是为了表示他对老师的尊重。曾子懂礼貌的故事被后人传诵,很多人都向他学习。
  程门立雪
  杨时(1053~1135)是北宋时一位很有才华的才子,南剑州将乐人(今属福建)。中了进士后,他放弃做官,继续求学。
  程颢(讲文明的故事1032~1085)、程颐(1033~1107)兄弟俩是当时很有名望的大学问家、哲学家、
教育学,洛阳人,同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他们的学说为后来的南宋朱熹所继承,世称程朱学派。杨时仰慕二程的学识,投奔洛阳程颢门下,拜师求学,4年后程颢去世,又继续拜程颐为师。这时他年已40,仍尊师如故,刻苦学习。
  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杨时碰到疑难问题,便冒着凛冽的寒风,约同学游酢(1053~1123年)一同前往老师家求教。当他来到老师家,见老师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搅,怕影响老师休息,就静静地侍立门外等候。当老师一觉醒来时他们的脚下已积雪一尺深了,身上飘满了雪。老师忙把杨时等两人请进屋去,为他们讲学。后来,程门立雪成为了广为流传的尊师典范。
  忍气吞声的林肯
  有一次,美国总统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
  委屈奖的来历
  上海公交22路车售票员柯莉萍,曾获得一个很特殊的奖项——“委屈奖。一天,一名男青年买车票时,故意将一口痰吐在一张伍角纸币上,又扔在车厢的地上。其他乘客在指责男青年的同时,也悄悄地注视着柯莉萍。只见她弯下腰拾起纸币,用餐巾擦去痰沫,随后又礼貌地向男青年递上车票。柯莉萍的行为受到了乘客的赞扬,男青年更是自感惭愧,向柯莉萍道了歉。事后,同事向车队汇报了此事,车队领导于是向柯莉萍特别颁发了委屈奖,以鼓励全队的售票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