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接下来是小编带来的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1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
  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
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讲文明的故事
  古代文明礼仪小故事2  打从孟尝君被撤了相位以后,齐闵王又和楚、魏两国灭了宋国,更加骄横起来。他一心想兼并列国,自己来当天子。这一来,列国诸侯对他都不满意;特别是齐国北面的燕国,受到齐国的欺负,更想机会报仇。
  燕国本来也是个大国。后来传到燕王哙(kuài)手里,听信了坏人的主意,竟学起传说中尧舜让位的办法来,把王位让给了相国子之。燕国将军和太子平进攻子之,燕国发生大乱。齐国借平定燕国内乱的名义,打进燕国,燕国差点被灭掉。后来燕国军民把太子平立为国君,奋起反抗,把齐国军队赶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志使燕国强大起来,下决心物治国的人才,可是没到合适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wěi)挺有见识,不如去他商量一下。
  燕昭王亲自登门拜访郭隗,对郭隗说:齐国趁我们国家内乱侵略我们,这个耻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现在燕国国力弱小,还不能报这个仇。要是有个贤人来帮助我报仇雪耻,我宁愿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荐这样的人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沉思了一下说:要推荐现成的人才,我也说不上,请允许我先说个故事吧。接着,他就说了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国君,最爱千里马。他派人到处寻,了三年都没到。有个侍臣打听到远处某个地方有一匹名贵的千里马,就跟国君说,只要给他一千两金子,准能把千里马买回来。那个国君挺高兴,就派侍臣带了一千两金子去买。没料到侍臣到了那里,千里马已经害病死了。侍臣想,空着双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带去的金子拿出一半,把马骨买了回来。
  侍臣把马骨献给国君,国君大发雷霆,说:我要你买的是活马,谁叫你花了钱把没用的马骨买回来?”侍臣不慌不忙地说:人家听说你肯花钱买死马,还怕没有人把活马送上来?”
  国君将信将疑,也不再责备侍臣。这个消息一传开,大家都认为那位国君真爱惜千里马。不出一年,果然从四面八方送来了好几匹千里马。
  郭隗说完这个故事,说:大王一定要征求贤才,就不妨把我当马骨来试一试吧。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