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双钢琴曲《黄河》第二乐章《黄河颂》的艺术性
论双钢琴曲《黄河》第二乐章《黄河颂》的艺术性
作者:***
来源:《北方音乐》2015年第08期
        【摘要】由光未然作词、洗海星作曲的「黄河」大合唱,堪称本世纪中国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品。本文将对改编自「黄河」大合唱的钢琴协奏曲,双钢琴版的《黄河》的第二乐章黄河颂进行关于音乐结构、演奏要点及其艺术性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演奏;民族;戏剧性
        一、作曲家及创作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创作生涯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也是代表着中国交响乐的一个里程碑。作品创作于1939年3月,冼星海于1941年在苏联对其进行重新整理与加工,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在回国后痛感民族危亡深重,在民族危亡的关头,他纵然执笔谱写,完成了作品的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曲谱,成就了时代的史诗。
        《黄河》钢琴协奏曲取材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救亡歌曲《黄河大合唱》,于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六人改编为协奏曲;这部钢琴协奏曲在创作中运用了钢琴协奏曲的表现手法,融了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因其交响诗的结构、炫丽的技巧、丰富的层次,成为世界音乐史上最为著名的一首中国协奏曲。
        本曲的双钢琴版本改编自钢琴协奏曲,与其有异也有同。两个钢琴分别担任着不同的音乐角,由钢琴的音代替了管弦乐队中大量运用的弦乐,原本在协奏曲中的独奏钢琴部分采用了不一样的伴奏织体。建议弹双钢琴版本的同时要多听协奏曲版本,从中获取不一样的音乐思维与音响,对个人的音乐塑造会更有帮助。
        二、音乐分析
        由表1中可知,《黄河颂》为带引子和尾声的复二部曲式,由音乐的次级结构上看又具有传统的多段体的特点。由四个乐段所构成,犹如传统民族曲式常用的板腔体结构,同时音乐在C乐段中把音乐推至了全曲的高潮,突出了音乐中的起承转合关系(A乐段为起、B乐段为承、C乐段为转、D乐段为合)。由此也可看出,该作品的曲式结构具有一种采用西方曲式结构的同时吸收了传统的民族曲式结构的特点,既表现了强烈的西方严谨的逻辑性,又体现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特点。这种较为新颖的结构获得了较好的效果,开拓了一种新型的音乐结构供后人借鉴,同时《黄河颂》在原套曲《黄河大合唱》中体现的是一种强烈的戏剧性的部分,采用带有强烈民族特以及西方的复二部曲式的结合对于表象强烈戏剧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黄河大合唱第六乐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