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美⽂(精选7篇)
临近端午,⼜到了粽⾹弥漫的时节。⾛在⼤街⼩巷,浓郁的粽⾹挑逗着我的嗅觉和味蕾,总能把我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被岁⽉荒芜的⼉时记忆。下⾯是店铺为⼤家带来的端午美⽂,希望⼤家喜欢。
端午美⽂篇1
⽼巷间悦⽿的穿⾏叫卖,胡同街坊中回荡的笑语,伴随声声吆喝的⽼味道,伴随少年⼉时的⽼味道。
盛夏,蝉在树枝上⾼亢的唱着热夏幽柔旋律,牵⽜花繁盛开着的花朵在招蜂引蝶。在清晨的薄雾中,偶尔听见不远的河边传来阵阵铜锣声响和醇厚有⼒的男⼈划船时的吼叫声,我知道,这是端午前⼣⼈们在练习划龙⾈⽐赛,为的是⼒争拿好名次和尽量给观众带来精彩瞬间。
伴随端午即将来临的还有⼀件让我为之等待与兴奋的事,那就是卖冰棍的⽼⼤爷会窜村吆喝了。中午时分最令⼈难熬了,⼩孩们最期盼的是那个清脆的有点像上课时分的铃铛声响起,再等等,就听见低沉的吆喝声了,对,他来了。⼩孩们⼤都光着脚⼀溜烟便冲出门外,整个过程没有两分钟,⽣怕冰棍被抢卖完了。挑着两个⽊制的箱⼦的⽼⼤爷此时总是笑呵呵地说不要急,笑容在布满皱纹的苍⽼脸上绽放。⼩孩们把冰棍含在嘴⾥时,有的眯着眼睛,有的眼神迷离,⽆不享受着冰爽的⼀霎间,冰棍吃完后也不愿离去,紧跟着⽼⼤爷兜着村⼦叫卖。此刻回想起那⼀幕,嘴⾥感到冰凉,⼼⾥却莫名的温暖,或许它早已是童年记忆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垂暮之年回忆起亦如此。
端午前⼀天,⼤⼈们就为第⼆天的到来⽽忙碌了,出门去买包粽⼦的叶⼦或去⼭⾥采摘,再⽤温⽔浸泡数⼩时,接下来就可把原先准备好的⾹⽶或糯⽶和⾁⽚、鸡蛋或⾹肠等内瓢放在叶⼦⾥,包成三⾓形的粽⼦。包完粽⼦就去把剥完⽪的椰⼦的顶部切开,放椰⼦汁出来后,就把和好的糖精⾯粉装进椰壳,⼀般不会装满,因为椰壳的顶部会盖不住⾥⾯的煮熟后的⾯。这是我们地⽅话所说的“椰⾈”,意为祈求幸福。⼀切就绪后就把它们放在⼤锅中,煮四个⼩时左右。⼀般都是先煮“椰⾈”再煮粽⼦。这⼀天我们孩⼦是最按耐不住的,因为到处飘⾹的粽⼦味刺激着我们灵敏的⿐⼦。有时会趁家⼈不注意⽽偷偷跑进厨房,把粽⼦揣在怀中,飞奔出去。
端午后的第⼆天放学后我们⼀孩⼦路过必经的⼭坡时,有谁提议,谁敢去捅下路边海棠树上的马蜂窝,他就是我们的王我们的⽼⼤,此想法得到⼤家的⼀致赞成。孩⼦们早就把出门前家长叮嘱的话语抛在脑后,放学就回家别在路上逗留太久,更别玩些危险的游戏等。⽽此刻孩⼦们被那句话激励着,热⾎沸腾冲昏了头脑,殊不知捅马蜂窝的后果会⽐他们想象中的严重得多。有三个孩⼦说⼲就⼲,开始寻够长的⼲枯树枝或长棍,各⾃到了认为能够帮⾃⼰成名的⽊条。其他胆⼩的孩⼦远远躲开,拭⽬以待着,三⼈来到蜂窝下⽅,当场⽓氛顿时紧张了,三⼈互望着,其实是有点怕,看看谁先动⼿。毕竟还是有⼈⼿快了,只听见“嗡嗡”作响,⼀马蜂便倾巢⽽出,吓得三⼈丢掉⽊条狂奔,最后⼀⼈笑了,两⼈表情痛苦,原因是被⼏只马蜂蜇了,回家⼤⼈知道后免不了挨骂,被蜂蜇者还及时送往当地诊所打针,其中⼀⼈便是我。
端午节给许多⼈的感受不⼀样,毕竟是我国传统⼤节⽇,⾃有它的传统意义所在,传统总让我们追忆亲缘,享受亲朋好友在⾝边的那份静谧幸福快乐。从期待,到期盼,再到享受此刻,这是⼀个漫长的过程,过程总是让⼈依恋与留恋。有⼈喜欢分享过程,⽽有⼈却埋没过程。
端午美⽂篇2
临近端午,⼜到了粽⾹弥漫的时节。⾛在⼤街⼩巷,浓郁的粽⾹挑逗着我的嗅觉和味蕾,总能把我的思绪带回故乡,带回被岁⽉荒芜的⼉时记忆。
故乡多⽵⼦,⼏乎家家户户的屋后或院⼦旁都是⽵林。春天的⽵林⾥,我和⼀⼩伙伴光着脚丫,背着⼩背篓专门捡拾楠⽵或斑⽵的笋壳,拿回家晾在阳台上。端午节的前⼀天,除了洗洗笋壳打打下⼿,各家窜门看⼤⼈包粽⼦便成了唯⼀的乐趣。
最常见的粽⼦就是⽤笋壳包的三⾓粽,楠⽵的笋壳⼤⽽多⽑,⼀升⽶只能做⼏个粽⼦。斑⽵的笋壳浅黄中泛着褐⾊的斑点,展开时如箬叶般⼤⼩,包出的粽⼦⼩巧玲珑,⾃然是讨⼈喜爱,也是母亲的最爱。邻居张阿姨家包粽⼦更是简单明了,直接把泡好的⽩糯⽶塞进细长的⽵筒,⽤筷⼦筑紧,再⽤荷叶把⽵筒⼀端⽤细线缠起来,吃的时候把⽵筒劈开粽⼦切成⼩段就可以了。还有⼀种外婆喜欢但较为复杂的做法,是需要⽵筒和苇叶搭当才能包出的苇叶粽,也是细细长长的,解开苇叶,⽩⽶已经变成翡翠的颜⾊,泛着苇叶的清⾹,顿时让⼈垂涎三尺。
我想堂哥应该是⽐任何⼈都喜欢过节的⼈了。按⽼家的风俗,过节的前⼀天,凡是订了婚的男孩,都要去把⾃⼰未来的媳妇接来过节,节后⼜带了节⽓的礼品,连同未来的媳妇给送回去。这个时候的堂哥往往是精神抖擞的,腰板挺得笔直,他在前⾯⽓宇轩昂的⾛着,我未来的堂嫂就跟在他的后⾯,离了⼏尺的距离,羞答答的低着头浅笑。
端午节的早上,⽗亲早早的解开⼏只粽⼦,放在⼆个瓷碗⾥,洒上⽩糖,把瓷碗摆在桌⼦上⽅,每只碗放上⼆双筷⼦,然后毕恭毕敬的请道:“⽼祖宗们,请回来吃粽⼦过节了。”这个时候的我,往往会情不⾃禁的望过去,想看⼀看究竟有没有⼈来吃,可是等了好久,还是没有见到⽼祖宗。敬完⽼祖宗,才是⼀家⼈享⽤粽⼦的时候。然后母亲会烧⼏⼤锅的艾草⽔给全家⼈泡澡⽤,并在我的额头、⽿⿐、⼿⾜⼼等处涂抹上雄黄酒,⼀边抹,⼀边念叨:“涂了雄黄酒,病魔都远⾛……”
时光荏苒,岁⽉悠悠,离开故乡已经22年了,端午年年有,对故乡和亲⼈的思念却时时忆,只是在这样的时节,变得更加浓烈了。
端午美⽂篇3
抹去尘封的往事,⽼家过端午节的情景历历在⽬。那时候,我年纪还⼩,清寒的岁⽉因为端午节显得丰富热闹,⽽端午节则因我的童趣变得格外亲切,格外深刻动⼈。
在⽼家,房⼦⼀间连着⼀间,破旧的古屋历经了久远的时光,沧桑⽽厚重。⽼家的⼈蜗居在⼀起,虽然拥挤简陋,却分外和谐,彼此客客⽓⽓。⼗⼏户⼈家即使有时有⼀些⼩吵⼩闹,但是,⼤部分时候却很是和蔼可亲。⼈与⼈见⾯时,脸上挂着亲近的笑容,熟悉的表情,话家长⾥短,问寒嘘暖。
⼩时候,端午节随清风吹送,风度翩翩地来了。林家的⽼屋顿时沸腾起来。每⼀户⼈家都会买⼀些⾁,更重要的是,⼤⼈们⼀起包粽⼦。家⾥居然能煎、炸、炖、炒,⼀个个厨房⾥的⾹味传来,令⼈垂涎欲滴,神清⽓爽,沁⼈⼼脾。
传统的节⽇⾥,粽⼦却很朴素,料⼦就简单纯⼀⾊⼀样的糯⽶。⼼灵⼿巧的⽼家的亲⼈们,⼀边有说有笑,⼀边⼿⾥忙个不停,艺术般的⼿,炉⽕纯青地包着粽⼦。宽⼤的⽵叶,经过细⼼地清洗,折成特别的形状,包着平时难得⼀见的糯⽶。棕树的细长的叶⼦做牢固的“线”,捆绑着弄好的棱⾓分明的棕叶,恰当到极点。粽⼦,经过较长时间的⽔煮,⼀个个分外迷⼈。吃在嘴⾥,⾹在⼼头,妙在⽵叶包装⾥的独特的形状。
我迫不及待地剪开粗线,剥开⽵叶,张开⼤嘴,⽤锋利的⽛齿,吃着有嚼劲的粽⼦,内⼼⾃然⾮常喜欢。那种特别的滋味在⼩时候猛烈地刺激着我的⾆尖。于是,每⼀年的端午节,吃粽⼦成为⼀种渴望,⼀种等待,⼀种难得的记忆。
我思想⾥最深刻的是和妹妹⼀起,在母亲的带领下,先去摘采必备的艾草。端午节前,艾草在屋后,
在⽥野岸边,在⼭坡上,长得⽣机勃勃,郁郁葱葱。青青的外貌,翠绿如抹。柔柔的叶⼦,⽓味浓浓,⾹味悠长。我们摘采完,兴致勃勃地捧回家⾥。
母亲笑意融融,把插艾草的事让我们去做。我们拿着⼀些有特殊⽓味的艾草,去完成我们的光荣任务。艾草摘下来时,⼀棵棵精神抖擞,⾯⽬清秀。我取到⼀⼩捆艾草,特意闻⼀下那久违了⼀年的⽓味。纯真的妹妹靠近⽤⼒闻⼀次,捏捏⿐⼦,摇摇头,不喜欢艾草的⽓味。我连说带笑,说艾草会给我们带来好运,能抗菌驱邪。这是亲爱的母亲告诉我的。妹妹睁着⼤⼤的眼睛,点点可爱的头,⼗分相信我的⾔语。
我拿下⼀株,态度极是认真,⼩⼼翼翼地插在门框的⼩孔⾥。每⼀个门都挂上了艾草,显得格外耀眼。艾草亲和⼒仿佛极强,在我们的努⼒下,连猪圈,鸭圈等都插上了艾草,那会保佑猪鸭等牲畜兴旺,健康成长。我乐滋滋地,享受插艾草带来的乐趣。
那个时候,我还会端着⼀盆略带红⾊的“云红”⽔。我先取⼀个⼲净的脸盆,放上洁净的⽔,打开⼀⼩包红⾊的粉末状的药粉。那就是我们闽南语说的“云红”。在脸盆⾥撒上⼀⼩包“云红”,⽔⾥形成了⼀些微⼩的颗粒“云红”,悬浮在⽔⾥的这⾥那⾥,上下左右,前前后后。
母亲有时还让我们喝⼏⼝,说是药⽔清清,对⼈有益。我毫不犹豫地喝了⼀⼤⼝。然后,热情⾼涨,⽤⼩⼿⼀次次泼出“云红”药⽔,洒在每⼀个房间⾥,还有天井⾥,床底下,⼟灶⼝,煤灶上等等,⼀⼀
洒上。我们甚⾄⾛进猪圈,不顾臭味熏天,洒脱地挥洒“云红”药⽔,把熟睡的猪吓得站⽴起来,哼哼地叫着,⼼虚地⾛着。
端午节,那种风味,那种节⽇的⽓氛,博得滔滔不绝的亲切感。那样⼦,⾜以写下吟咏不绝的诗句,写在我记忆的纸上,也能成为⼀段段思念绵长的故事。端午节,因为母亲笑吟吟的⾯貌,让我倍加想念。爱上端午节,更是思念爱意⽆边的母亲。
端午节留言7个字 端午美⽂篇4
⼀个地⽅有⼀个地⽅的风俗习惯,在我的家乡莒南,童年时的端午节很简单,很朴素,但很热闹。那个年代农村很贫穷,⽂化落后,我根本不懂得什么“古代⼤诗⼈屈原投江⾃杀,后⼈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这⼀深厚⽂化底蕴,只知道当地兴起和流传下来的.⼀种浓郁的风俗是:佩
戴五⾊线、⾹荷包,到野外拉露⽔,采艾蒿和野茶叶,吃粽⼦,煮粽蛋。
佩戴五⾊线和⾹荷包。在节⽇前⼈们就早早抽时间把红、黄、蓝、⽩、⿊五种颜⾊的绣花线和⾹荷包准备好了。到了端午节这天,早晨起床后把五⾊线系在脖颈、⼿腕、脚腕上,把⾹荷包戴在胸前,可以防⽌野兽、害⾍侵袭,保护⼈⾝,祛病健⾝。孩⼦们的⾝上⼀下⼦多了这两种稀罕物,⼼⾥美滋滋的,赶快与⼩伙伴们聚在⼀起⽐⽐谁的好,闻闻谁的⾹,从中得到乐趣。五⾊线⼀直佩戴到节后下⼤
⾬时,才铰下来放到流淌的河⽔中,说是冲到⼤海⾥可以变成鳝鱼和勾鱼。⾹荷包⼤都是⼀种绣品,⼜很讲究,可以长时间佩戴和保存。五⾊线放到河流中后,是否已经变成鱼了?在梦中经常出现我钓到了鳝鱼和勾鱼的情景。这就是端午节戴五⾊线对我的影响,永远挥之不去。
端午节前后的⽓候⽐较湿润,早晨露⽔较⼤,节⽇这天妇⼥和⼉童都要早起床,在⽇出前,带着⽑⼱、⼿帕,到⼭坡上去,⽤⽑⼱、⼿帕把灌⽊丛叶⼦上的露⽔沾满后,反复地擦脸、擦腿、擦⼿,感到精神爽快,⽪肤细嫩漂亮,不⽣⽪肤病。带露⽔的⽑⼱和⼿帕,拿回家中再让家⼈也擦擦脸,享受其益处。这项内容完成后,就到⼭上采集艾蒿、野茶叶。艾蒿是⼀种多年⽣草本植物,叶⼦有浓重的⾹⽓,可以⼊药,农村⼈都很喜欢它,采回家后,先把少部分插到⼤门和堂屋门上避邪,剩下的放到阳光下晒到半⼲,扭成草绳⼦,再晒⼲备⽤。既可以治病,也可以在夏天点燃放在室内,发出浓郁的⾹⽓驱蚊⾍,调节室内空⽓。
野茶叶是当地⼭上⽣长的⼀种野⽣植物,叶⼦⽐真茶叶⼦⼩、厚,借端午节这天的灵⽓,采集回家晒⼲,烧⽔喝代替真茶,这就是农民节俭过⽇⼦的事例。
农历五⽉,⼭坡上各种奇花异草竞相争艳,繁花似锦,万紫千红。成结队的妇⼥、⼉童,在⼭坡上说笑、唱歌,热闹⾮凡。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然,融⼊⾃然,放逐⼼灵的感受油然⽽⽣。
吃粽⼦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但⼩时候只能是⼀种向往、⼀种理想,年年盼,年年只能画饼充饥。因为我们村前⾯是⼭,后⾯靠海,没有旺塘,不种稻⼦,不产⼤⽶和黏⽶,更没有芦苇,⾃出⽣到16岁,我还未见过包粽⼦的,后来有⼀次,外祖⽗在市场上买了⼏个带回家,让我们见识和品尝⼀下。只记得是⽤芦苇叶⼦包着⿉⼦⽶和⼤枣,特别好吃。就吃了这⼀次,觉得很稀奇,在村内的孩⼦中总感到光彩和⾃豪。
现在,我虽已经⽼了,但端午节留给我的印象是我⼀⽣回忆不尽的温馨。
端午美⽂篇5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如涓涓之⽔发源于远古,⾄今,已有⼏千年的历史,是劳动者汗⽔和智慧的结晶,承载着炎黄⼦孙多少悠悠的情韵。
曾记得⼩时候,在临近端午时,家乡的⼤街⼩巷⾸先会出现卖粽⼦叶的。抑或,会看见家家户户的门前,⼈们三个⼀,五个⼀伙,围着⼀个⾥⾯盛着泡着糯⽶的⼤锅,左⼿握着卷成圆锥形的粽⼦叶,右⼿⽤⼩瓷汤匙舀糯⽶进⼊其中,再⽤⼀根筷⼦“笃笃笃”地舂着被粽⼦叶裹着的糯⽶。就这样⼀边舂⼀边添加糯⽶,直⾄差不多时,再⼩⼼翼翼地⽤稻草把紧紧地裹着糯⽶的粽⼦拴好。⾄此,包粽⼦,就⼤功告成了。每当站在旁边静静地看完整个操作过程的我,此时,内⼼会涌出⼀丝青青的惊喜:端午节要来了,不但可以吃上粽⼦,还可能有新⾐服穿了。
“宫⾐亦有名,端午被恩荣。细葛含风软,⾹罗叠雪轻……”从⼤诗⼈杜甫这⾸五律中,关于端午穿新⾐的缘由,可略见⼀斑:端午穿新⾐,早在唐朝就有之;且端午过后,将步⼊酷暑,得换上合体的⾐衫,以度过⼀个清凉⽆⽐的夏天。
喜欢粽⼦的样⼦,更喜欢粽⼦的味道。那圆锥形的粽⼦,外套⼀袭青⾊的粽⼦叶,⾝上还系着稻草,⼀如⼀块经过精⼼包扎的翡翠。若慢慢地剥开青⾊的外套,映⼊眼帘的,是堪⽐少⼥肌肤还要洁⽩如⽟的糯⽶粽⼦。那⼜⽩⼜滑、玲珑剔透的模样,常常让第⼀次见到的⼈,双眸凝视,然后,会情不⾃禁地⽤嘴唇贴近那有如⽆可挑剔的肌肤,亲亲⼀吻。慢慢地,那糯⽶的清甜⾃⾆尖渐渐沁⼊⾄⼼⽥。于是,你会在那⽢冽的瞬间,徜徉在⽆⽐的惬意之中……
端午如果只是以品味粽⼦为⽬的,那就失去其应有的风韵。可不是吗?⽽实际上,端午与中秋节⼀样,是⼀个诗意盎然的民间节⽇。端午节这天,出来“游百病”的男⼥⽼少,穿着整洁的⾐衫,洋溢着花⼀样的笑靥,把端午节带来的愉悦暴露得酣嬉淋漓。
在家乡,“游百病”是端午节的⼀个主要民俗。为了⽣活,每天穿⾏于滚滚红尘中,勤于耕耘,不惜挥洒汗⽔,在袅袅炊烟⾥协奏着锅碗瓢盆交响曲的男⼥⽼少,⽆论有多忙,或者不喜户外活动的,⽽到了端午这天,必须要出去爬⼭才⾏。否则,倘若还蜗居于室内,就被⼈们戏称为“癞蛤蟆躲端午”。很多⼈都会说这句俏⽪话,却并⾮知晓这句话的缘由。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在明朝,端午节这天,视
端午为“重五”,即五毒尽出的⼀天。⼈们会纷纷⾛出户外,爬到草⽊葳蕤的⼭顶避毒。“彩线轻缠红⽟,⼩符斜挂绿云鬓”,这是苏轼对端午节的描绘。宋朝的⼥⼦,发髻上挂着驱邪避毒的符箓,以确保永久的平安。如今的⼈们,在家乡,还可见慧⼼巧思的⼥⼦背着腰间斜挂着⽤绸布丝线精⼼缝制的⼩布猴或荷包的孩⼦,徜徉于城市郊外的⼩路上。由此即可知晓⼈们对端午的重视了。更有甚者,会把外形丑陋却全⾝是宝,具有清热、拔毒、消肿⽌痛的蟾蜍捉来,并挤出其毒汁,再配上⽯菖蒲、雄黄酒,涂抹在⽿⿐上,以避毒。
偕同家⼈,任⼼闲话、絮语漫谈间,享受着端午弥散出来的芳馨,⾛在铺着青⽯板的幽长幽长的步⾏街上,视线穿过熙熙攘攘的赶集似的游⼈,极⽬远眺,常常会看见,⼀排排,摆在街道两旁的,全是⼏乎喊不出名字的花草、草根、树根——据说全是中草药。⽽我,会信步⾛到地摊前,并慢慢蹲下,装着⼀副⾏家⾥⼿的姿态,⼀边与摊主搭讪,⼀边拨弄着那些似乎刚刚从⼟⾥拔出来的还飘溢着清芬的绿⾊植物。倘若看到怦然⼼动的花草树⽊,会故意把价格压得极低,却⼜装出真⼼想买的神态,与摊主讨价还价⼀番。还的价钱与摊主想要的相差甚远,⽣意固然未能成交;离开时,⼜装着依依不舍的样⼦,内⼼却已盛满了⾹溢远清的花草树⽊。
端午节的街上多了⼏分村野的⽓息,少了许多城市的汽车尾⽓味。喜欢这种⽓息,这是⾃然的味道,仿佛回归了世界的本真,返璞归真。于是,祖先⽣存的印迹,⼀幕幕,穿越般,映⼊眼帘:⼑耕⽕种,只为繁衍着⽣息;神农尝百草,从此⼈类与草⽊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说,每⼀个民间节⽇都有
其独具⼀格的意义,我想,端午节的意义,应该不只是为了驱毒避邪吧。饮⽔思源、不断洗濯磨淬出常青的⽣存智慧,应为端午的深层含义。⽐如,登⼭,有⼼之⼈,会在攀越时想起曾经居住在⼭岭的祖先的不易。不像过端午节的我们,跟随着“游百病”的⼤军,爬东⼭,登鱼⼭,玩奇缘洞,多了⼏分融融之其乐,却少了些⽂⼈墨客善感的情怀。
⼩时候,穿上新⾐服,吃过早餐的我们,会提起⼀串串粽⼦,⼀边爬⼭,⼀边吃着粽⼦。记忆中的东⼭,虽有寺庙,尚未有僧⼈居住。平时,除了放假的学⽣,⾄此游⼭的⼈并⾮很多;只有端午节时,全城的男⼥⽼少会不约⽽同地登上东⼭“游百病”。
东⼭,屹⽴于东门的⽥⼟旁。可能是⼭上⼟质适合树⽊⽣长的缘故,相⽐之下,东⼭上的树⽊⽐环绕着城区的其他⼭的茂盛。⼭上冬青树、杉树、松树等四季常青的树居多,如此缘由,春夏秋冬,东⼭都会以它翳密的林薮、欲滴的青翠和傲然挺⽴的英姿吸引着家乡的男⼥⽼少。尤其到了端午时节,乘兴⽽来,上东⼭踏青的⼈们,摩肩接踵,挥汗如⾬,⽐⽐皆是。沿着曲曲弯弯、蜿蜒⽽上的⽯级向上攀爬,⾸先能让瞳孔迅速扩⼤的,是⼀条⼈⼯雕刻的⽯龙。在我懂事起,就已经有了。上⾯没有碑⽂,⽆法推断其何时建起。但是,⾊泽已渐渐晦暗的⽯龙,似乎刻着代远年湮的沧桑——想必,应该有些时⽇了吧。
别看都是端午游⼭,选取的视⾓却不尽相同。平时⾥喜欢诗词歌赋者,每到⼀处,总会凑近,探究⼀
番,试图挖掘出⼀些⾃⼰想要的东西:或抚摸着⽯雕,或仔细看着⼀个碑⽂。完毕,再远望着对⾯迷迷蒙蒙的远⼭,载着厚甸甸的情思,不把⾃⼰沉浸在那“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黄鹂时⼀弄……”的氛围中,誓不罢休。⽽喜欢照相的,往往会对着某⼀景点,或摆⼀姿势,在“咔嚓”声和灯光的闪烁中尽享那瞬间的窃喜。孩⼦们则不听⼤⼈的指挥,像刚出笼的鸟⼉⼀般,漫⼭地飞奔。最让⼈⽿⽬⼀新的,还是那些擅长唱⼭歌者,把⾃⼰的情感融⼊⼭间回荡着的⼭歌之中。
追忆逝去的童年,端午节爬东⼭,不懂得欣赏⼭岭中出落在⼈间的奇花、新⽵,蔚然可观、奇美挺秀的松树,还有涓洁、纤巧的异草,却只会穿着母亲亲⼿缝制的布鞋,踩踏着软绵绵的青草铺着的⼭间⼩路。有时,会穿梭于那“打拳洞”⾥,摸摸钟乳⽯,张望着,呼喊着,把⾃⼰喜闻乐见的景物尽收眼底,竟⽇流连,乐此不疲。累了,会⾛出洞,选择⼀棵横柯上蔽、挺拔苍翠的⼤树,倚它⽽坐下,让那如伞的枝叶遮蔽着⼩憩。微闭双眸,静静聆听仲夏的风穿过林薮发出的簌簌声响。偶尔,在⼭的声籁中,会捡拾起树上落下的⼀⽚树叶,先贴近⿐⼦嗅着那草⽊家族特有的⽓息,再放在上下嘴唇之间,轻轻⼀吹,有时,竟然会发出珠圆⽟润的声⾳,不亚于对⾯那些洋洋盈⽿的⼭歌声。
此时,清风把童年的天真在清新中烂漫,我⽤端午的情韵阅读着故乡这本氤氲着泥⼟、⽂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民风淳朴蔚然的书:清晨,沿河路上的⼀棵棵翠柳上,挂满了出来遛鸟的⽼头们的鸟笼,不停息地,发出阵阵嘀啭的鸟鸣;⽩天,年轻⼈扔下⼿中的活⼉,搀扶着风烛残年的⽗母亲散步,是家乡⼀道独特的风景线;⽽夜幕降临时的⽼城,那背着满满的、⼜粗⼜长的蚊烟⾹的⼩⼥孩,
串⼤街⾛⼩巷,稚嫩的叫卖声,仿佛飘荡于夏夜之苍穹的夜莺;夜已深,母亲喊着在外⾯玩耍的孩⼦回家睡觉,⼜是稔熟亲切的歌谣。
在我的眼⾥,东⼭,不但在端午时节吸引着恰同学少年时的我们,⽽且,在平时,也是我们休闲或背书的⾸选场所。曾记得,还就读于东⼭前⾯的三中的我们,清晨早读前,攀着被晨露浸湿的岩⽯,踏着湿漉漉的⼭路,迎着晨曦,吸着东⼭上的草⽊吐出的新鲜氧⽓。那琅琅的读书声与⼭间的鸟鸣,是端午前充满希望的乐曲。⽽到了端午节后,中考结束后的我们,⼜会相约在东⼭,抚摸着⽼树的⽪,揉捏着如茵的青草,把蒲公英吹得飘飘飞飞,让那像⽩⾊⼩伞的希望种⼦撒播在⼭野的任意⾓落。玩到尽兴处,会⼀起放声歌唱,让歌声在⼭顶的天空回荡,以再续端午节未尽的情韵。
端午,还能品出亲⼈团聚时的喜悦。还记得,⼉时的⼀年,牵肠挂肚,成了端午的前奏曲。出差已近⼀⽉的⽗亲,尚未回家。在那个没有座机也没有⼿机的农历五⽉,盼望为了⽣活在外奔波的亲⼈回家,成了我家端午的主题。看着邻居家忙得不亦乐乎:孩⼦们在⽊门上挂着⽯菖蒲、青蒿;⼤⼈们则从锅⾥捞出前天晚上煮好的粽⼦分发给孩⼦们……⽽我家,却⽆暇顾及这些事情。⼀家⼈的⼼⾥,装满了的,是对⽗亲的牵挂。直⾄下午三点过钟,⽗亲风尘仆仆地从省城回来了,并带来了我从未吃过的带鱼。依稀记得,那带鱼特别好吃。如今,端午时节,除了喜欢吃粽⼦,还喜欢吃带鱼。在我看来,吃带鱼,氤氲着只有我才能体会得到的情韵,就像赛龙⾈⼀样。
尽管青葱岁⽉已为⼀缕远去的冷⾹,可那时的端午,却光景绵长,总是给⼈以⽆⾔的千帆过尽的恒静。那⼀年,与同学⼀起来到了黔东南的镇远过端午,看赛龙⾈。镇远是⼀个苗族和侗族同胞聚居的国家级历史⽂化名城,以古建筑青龙洞和碧波荡漾、清澈绮丽的舞阳河闻名遐迩。这⾥的⼈,豪放⽽质朴,充满着少数民族地区特有的野性美。喜欢这⾥如烟⾬江南的风景、淳朴⽽独特的民风,尤其喜欢的,莫过于镇远端午的赛龙⾈表演。
那天早晨,吃了⽤⾕草灰与糯⽶搅拌⽽成、⾥⾯包着腊⾁⾹肠的灰⾊粽⼦的我们,来到了⼈潮如流的河边。只看见河的两旁聚满了围观的⼈,其中,还有⾝材⾼⼤魁梧、⽪肤⽩皙、黄发碧眼的外国⼈。⽐赛开始时,只看见那⽤⽵⼦编制的龙⾈上,整整齐齐地坐着约⼗来个的船员。随
着“砰”的⼀声响,每⼀组的五条龙⾈仿佛五条蛟龙奋⼒向前。此时,指挥⼈员的锣⿎声、围观者的呐喊助威声、⽵篙荡起的划桨声,声声充斥着⽿⿎膜,辉映着眼帘,撩拨着⼼弦。看了赛龙⾈后的我和我同学,以挥斥⽅遒的书⽣⽓与天⽣⽜犊不怕虎的勇⽓来到了那两个黄发碧眼的外国⼈⾯前,⽤英语与他们交流起来。我先⽤英语说:“欢迎你们到中国来玩,见到你们很⾼兴,能与你们⽤英语交流吗?”接下来,是⼀阵短暂⽽激动⼈⼼的英语交流。⾃从学英语以来,尽管考试常常名列前茅,可是学以致⽤、⽤英语与外国⼈交流,还是第⼀次。约五分钟的英语交流完毕后,我们告别了那两个奥地利⼈,依依不舍。
时隔多年,已经步⼊不惑之年的我,过了⼏⼗个端午节,然,让我记忆犹新的,还是那次看赛龙⾈并与外国⼈⽤英语交流的端午节,每每想起,竟然意韵犹存。
端午这天,⼤多数⼈担⼼的,就是下⾬。可是,我却对⾬天的端午情有独钟:眼前,⽔帘般的⾬⾃天际洋洋洒洒地飘落下来,在地⾯溅起了⼀朵朵如⽩莲似的⽔花;脚下,是积满了⾬⽔的⽯板或岩⽯;近处,像刚刚洗过了的翠绿欲滴的树;远处,是缥缥渺渺的⾬雾笼罩着的⼭脉;还有那些打着⾬伞、卷着裤脚趟着⽔在⾬中⼭间⼩径上⾛着的“游百病”的⼈,成了端午节⼀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
炊烟在馥郁的端午情韵中静静地升腾,仲夏在激情中咏唱着⽕红的年景:⼴袤的鄙野,曲径通幽处,掠过震撼着翅翼的雀鸟;⼣阳的⾳符在⽥⼟旁的⼭脚下激起了赧然⽽隽美的潮红,把那些庄稼潋滟成⼀排排碧绿的五线谱。端午所蕴涵着的憧憬,风韵了平淡,清幽雅致了⽇复⼀⽇、年复⼀年的⽣活。
暮霭沉沉下垂,喧腾的⼭顶似退潮的⼤海皈依静穆。端午随着东⼭寺庙⾥法师深邃的诵经声,慢慢拉下帷幕。在汗⽔中滋润过并拔节⽣长着的端午民风,与那来之不易的丝丝静谧,融洽在炎黄⼦孙悠悠情韵的梦境中。
端午美⽂篇6
端午的诗情远不⽌这些,这个节⽇是为⼀位伟⼤的诗⼈⽽设,全中国的百姓都在⽤各⾃的⽅式怀念屈
原,但龙⾈竞渡在有⽔的地⽅倒是不分南北的⼀致。我曾在汉江上游的安康观看过盛⼤的龙⾈节。“扒龙船”(福州话)是为了寻那位为理想投江的诗⼈——结果成就了⼀项惊天动地、万民同乐的竞技;包粽⼦,据说是给溺⽔的诗⼈送⾷物的,结果成就了⼀⽅传统美⾷。全中国的⼈们都在这天包粽⼦纪念诗⼈,但全中国的⼈们都⽤⾃⼰的⽅式包。⼴西的枕头粽,浙江的⽕腿粽,厦门和泉州的⾁粽堪称粽中极致,最为富丽堂皇——它是咸⾁粽:⽕腿、鸡、松花、花⽣——恨不得把所有的美味囊括其中。
在福州,母亲包的粽⼦⾮常结实,她总是把专⽤的草绳固定在⼀处,⼀头⽤⽛咬着绳⼦的另⼀端,拼全⼒把粽⼦勒得紧紧的——母亲此时有⼀种惊⼈的爆发⼒——因为母亲的缘故,到了北⽅之后,常常感叹他们包的粽⼦总松松垮垮的,好像总在敷衍,⽐母亲的⼿艺差多了。福州粽⼦⼤体⽤花⽣或⾚⾖和着糯⽶做材料,不咸也不甜,糯⽶加上很重的碱(这是福州粽⼦的特⾊),橙黄⾊深到发暗,糯⽶碱⾯的⾹⽓,加上⽵叶的⾹⽓,⾮常的迷⼈。吃时蘸糖,与别处的粽⼦不同,它靠的是本⾊的味道。
闽都端午活动的重⼼是龙⾈竞渡。闽江流过城市中⼼,是极佳的竞赛场所。竞渡之前来⾃四乡的龙⾈分别在闽江各处整装待发,龙潭⾓、鸭姆洲、仓霞洲各处都有健⼉的⾝影。当然正式的⽐赛是在江⾯开阔处,万寿桥下是中⼼,龙⾈从上渡⽅向顺流⽽下,到了中洲,正是冲刺的时节,此时锣⿎喧天千⾈齐发,⽓势极为雄伟。当⽇我家住仓前⼭程浦头,离江甚远,也还是冒着夏⽇的苦暑前往观战。这时候热辣辣的太阳直接照射着,毫⽆遮拦,即使如此,也不能减去我们的热情。清代⼀⾸榕城⽵枝词:“凉船过处⽔⽣风,鳌⿎声喧万桨同。若个锦标先夺得,蒲葵扇系⼿⼱红。”(董平章)写的就是这个
场⾯。
龙⾈赛事缘起于悲苦的寻觅,⽽终于化成了民间的节⽇喜乐。渐⾄今⽇,不仅中国,遍及世界各处,成为⼀项体育项⽬。这是中国⼈伟⼤的创造。正如我在关于清明的那篇⽂字说的,我们的祖先能够化解⼈间的苦难,将悲怆转化为现世的享乐。清明如此,端午也如此。端午是⼀年节庆中诗意⾮常浓郁的节⽇:⾹⾹的端午,它的芬⾹来⾃五⽉的⽥野,更来⾃历史的⼈⽂积淀,是⾃然界的芬⾹,也是诗歌的芬⾹、⽂化的芬⾹。
端午美⽂篇7
⽩迎迎,⼭东省郓城县实验中学语⽂教师。与语⾔⽂字痴缠了⼏⼗年,还将继续痴缠下去的80后中学语⽂教师。教书育⼈是职业,舞⽂弄墨是爱好。⽣性端矜⽆趣,惟愿以书⽂⾃安⾃娱,感念四⽅同好知遇之恩!
⼩朋友拿着⼿机查⽇历,说:“妈妈,下周就是端午节了,要放三天假!”她兴奋地跑开了。放假的端午让⼩孩⼦快乐,我却思绪连翩……
我⽣活的北⽅⼩城,每到端午也会包粽⼦,⼤多是江⽶红枣味的,⽐较单⼀。去年我学着包⾁馅的,虽然外形不好看,但是味道还好,⼩孩⼦边吃边点赞,可是她讲不太清楚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
⼩城的东部有条河,有些年份的端午,会有⼈请了熟谙⽔性的南⽅⼈来划龙⾈,那些⼈操着我听不懂的⽅⾔,循着铜锣的节奏,卖⼒挥动船桨。岸上站满了看热闹的⼈,可是没⼈关⼼他们为什么要划龙⾈。
作为⼀名⾼中语⽂⽼师,我差不多每年都要带着班⾥的孩⼦们学习屈原《楚辞》中的选段《渔⽗》。被楚怀王和顷襄王多次流放、⼼灰意冷的屈原在江边游荡,翘着⽩胡⼦的渔翁问他:“曾经的三闾⼤夫为什么到了这种地步?”颜⾊憔悴、形容枯槁的屈原回答:“举世皆浊我独清,众⼈皆醉我独醒,所以被流放。”
然后,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念就开始了激烈的冲撞。渔翁在讲与世推移的道理——世⼈都混沌,为什么不搅混这泥汤推波助澜?世⼈都沉醉,为什么不吃这酒糟喝这薄酒?为什么要让⾃⼰的⾏为⾼出世俗⽽被流放?
隔着书页,隔着漫长的时光,我似乎也能看到屈原鄙薄的浅笑:“我听说,刚洗完头的⼈⼀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完澡的⼈⼀定要抖落⾐服上的灰尘,为什么要让洁净的⾝体蒙受外物的玷辱呢?我宁愿跳进湘江,葬⾝在江鱼的腹中!”然后,屈原⾃沉汨罗江⽽死。
我组织学⽣讨论:在始终不渝地坚持理想、舍⽣取义和随波逐流、折节保⾝的对⽴中,你会做怎样的选择?让我失望的是,近些年来,主张明哲保⾝随遇⽽安的学⽣越来越多!我便⼀年⼜⼀年地给孩⼦
们讲:不苟合、不妥协,宁为⽟碎、不为⽡全是⼀种伟⼤的⼈格!有学⽣站起来
问:“⽼师,你讲得那么⾼⼤上,我们听你的,但是在社会上会不会碰壁?”我苦笑,但是从不怀疑⾃⼰的价值引领,并且确认,格调局促的⼈⽣才真的会碰壁。
我不想看到每个孩⼦长⼤之后都⾛上那条与世沉浮的⾃我保护之路,不想看到他们都变成精致的利⼰主义者于国于家⽆望。我希望他们有原则有底线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做地⽅官的,能够护佑⼀⽅百姓;做新闻媒体的,敢讲真话敢说实话;做医⽣的,能⼼怀仁义救死扶伤;做法官的,能保有良知维护正义;种⽠菜的,不跟着别⼈⼀起喷洒激素药;养猪的,不喂瘦⾁精;卖⾁的,不往⾁⾥注⽔……
有时候,我觉得⾃⼰很天真,可是这样引领学⽣的时候,⼜觉得⼀切充满希望。但是,还忍不住想:假如屈原还活着……
暗夜⾥,我翻开《史记》——那本不虚美不隐恶秉笔直书的史书,看《屈原列传》。司马迁讲:“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廉,故死⽽不
容。⾃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推此志也,虽与⽇⽉争光可也。”我看到幽囚的太史公写此⽂⾔若丹青,⽬光如炬,直若砥⽮,我的后背也簌簌起清风。
我转⾝问夫君:“你说,现在还有不随波逐流、不妥协不苟合的⼈吗?”我听到他的声⾳很坚定:“有!不能因为眼前看不到就否认他们的存在。”
我想到那个倍受争议的公知崔永元。他为澄清认知⼿撕⽅⾈⼦;他⾃费百万四赴⽇本、美国调查转基因,拍摄纪录⽚;他揭穿娱乐圈⿊幕,向知名导演⼤腕宣战……他像⼀个⽃⼠,单匹马对抗暗流。
我想到那个曾辞去宜宾市副市长公职的樊建川。他拿出经商所挣来的全部家产来建博物馆,他的博物馆是⽬前国内民间资⾦投⼊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积最⼤,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他承诺,百年后遗体归军医⼤学做研究,博物馆归国家。他有情怀,不⼊染缸,⼀腔⾚胆,孤军奋勇,舍利成义。
我⼜忍不住地想:假如屈原还活着……
【端午美⽂(精选7篇)】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