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管理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135
DOI:10.16660/jki.1674-098X.2007-5640-5747
河北省就业市场监测预警机制研究①
耿佳 盖丽征
(河北地质大学华信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700)
摘 要:河北省作为人口大省,是保障生产要素供给充足的必要条件。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供求关系的信息监测会直接影响到就业市场的优化配置和政府宏观决策,为此,河北省就业市场监测预警机制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做好就业市场健康稳健的监测,政府就业市场和政府就业职能服务部门应将监测预警机制建设放在重点工作之列,提升就业市场信息监测与指导,完善预警机制,更好地优化河北省
就业市场的供求环境。鉴于此,本文围绕解读监测预警机制、河北省就业市场现状分析、河北省就业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就业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发展建议,四个维度展开详细解读。关键词:河北省 就业市场 预警机制 市场监测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20)10(c)-0135-03
Study on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Employment Market in Hebei Province
GENG Jia GAI Lizheng
(Huaxin College of Hebei GEO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Province, 050700 China)
Abstract: Hebei Province, as a populous province,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ensuring sufficient supply of production factors. In the labor market, the information monitor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will directly affect the optimal allocation of the labor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s macro decision-making. For this reason, the establishment of a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for the labor market in Hebei Provinc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order to
monitor the health and stability of the job market, the government job market and government employment function service departments should put the construction of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s on top of their work, improve job market information monitoring and guidance, improv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s, and better optimize the supply and demand environment of the job market of Hebei Province. In view of thi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the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in Hebei Province,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the employment market in Hebei Province, and the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for the employment market monitoring and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Key Words: Hebei province; Job market;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Market monitoring
①基金项目:2020年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研究课题“后疫情时代河北省就业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及风险
防范研究”的中期成果(项目编号:JRS-2020-1025)。
作者简介:耿佳(1987—),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金融理论与政策。
从河北省就业市场发展来看,从业者的专业结构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而就业市场建立监测预警机制是整个就业市场供求均衡的保障,更是推动河北省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利器。通过对河北省就业市场监测预警体制的分析研究,形成相应的理论和方法,增强就业形势评估的专业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并提
升河北省就业市场的监测预警机制研究水平。
1 解读就业市场监测预警机制
就业市场主要是指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根据双方的自身需要所衡量的是否就业的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如实反映。由于大多数的企业主要考量的是利润,如果能给企业带来利润,则会增加员工的数量,这是遵
创新管理
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136
循的效益型用工模式。相反,如果企业的利润无法保证,相应的就会压缩成本,进行减员。劳动者会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企业的选择,一般参考的因素有企业所在地、劳动者自身在企业的发展、企业给予的待遇以及企业的文化等。
监测预警机制,是对事物的监视测量和对事物发展变化的预警。就业市场预警系统的建立,是指对就业市场进行预测、响应、判断、发现和分析的系统,是在突发性事件发生的前一段时间开展。通过就业预警工作的开展,可以最大化的减少失业带来的损失,并增强就业工作的有效性、针对性和主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业市场的发展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而且所存在的环境极为复杂,各种因素之间关联密切。对就业市场的就业状况进行监测和预警,可以使人们及时的控制和预防目标事件,并实施相应的措施,以掌握整个就业市场的发展态势。就业市场的监测预警一般以就业信息监测为主,其中就业信息监测是对就业市场进行有计划的测量和持续的监测,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评价、监测和分析对象的状态,并根据相应的状态情况来制定有效的方案,来干预整个活动过程。
2 河北省就业市场现状分析
2020年上半年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各行各业均受到冲击,大批企业停产停工,上半年总体经济增长缓慢。疫情之下,河北省许多企业纷纷减少招聘人数以缩减开支,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与此同时,高校应届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适龄的劳动力源源不断涌入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大就业压力,使河北省就业市场供需失衡的状况进一步扩大。
随着就业问题的不断增多,河北省相关职能部门、教育科研单位及第三方的商业机构开展了就业市场监测预警机制研究。主要研究建立适合河北省就业市场状况的就业预警机制和解决措施,包括研究具体的技术手段和预警机制的观测模型。对河北省内的企业性质、企业规模、城镇区域、职业、行业等就业前景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针对就业前景和就业市场给出了综合性的预测。在切实落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河北省积极制定就业政策力保在逆境中求得发展。
3 河北省就业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存在的问题
目前,河北省就业市场的监测预警机制有人才供需反馈预警和招生就业反馈预警两种。两种机制共同协作来推动河北省的就业,但是机制本身还存在以下问题:
信息不对称。就业监测和预警共有政府、主观教育部门、市场、用人单位、高校、学生六个实体。教育部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渠道是不通畅的,通常是对企业走访时,往往会遭到拒绝。这就导致了三者之间的信息存在不对称,致使高校和企业的就业需求不明确,教育部门对于市场的具体人才需求也很难了解。高校的定位不准确就会进一步导致企业的用工需求得不到满足,形成结构性失业。
反馈机制落后。现行就业预警反馈机制主要采用传统的统计方法,但受到地域、领域、层次、高校性质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方法针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无法很好的反映,整体的反馈机制属于落后状
态,与就业市场的整体发展严重脱节。除劳动力供给的反馈机制落后外,企业的用工需求也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导致劳动力市场的失衡进一步恶化。
缺乏监测预警功能。目前河北省就业市场的信息监测系统趋势预测与分析采用判断方法和模糊研究方法,仅是对主观观点进行描述,并没有提供相应的监测数据支持。通过现有的监测系统数据分析来看,也仅是对过去和现状进行分析,对于未来的预测研究并没有执行。而且,预警功能的缺乏,并没有对预警情况进行分析,也没有设置相应的预警指标,尤其是预警信息的发布等应对机制。由此可见,目前监测系统并不能实现对就业市场供需的预警和预测。
4 就业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发展建议
4.1 监测系统模型建立
就业市场供求信息系统遵循科学系统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建立,这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科学系统工程。目前在已有的失业预警系统模型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的实际经验和劳动力供求监测的特点,将监测系统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信息发布系统、信息评估系统、数据采集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
信息发布系统,是通过各种渠道对河北省就业信息进行预警和发布监测,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信息评估系统,主要功能是研究和判断就业市场。通过评估活动的结果分析和组织,将专家评价意见和数
据分析结果相结合,得出就业市场供需信息监测结论,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明确预警等级,形成分析总结报告,并制定相应的信息发布材料。
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由数据采集和指标体系两个功能模块组成,主要是数据调查收集机制的建立,对数据进行采集和预处理,将指标体系的数据内容丰富;另外是通过数据的采集来反应就业市场供求状况
河北疫情怎么回事创新管理科技创新导报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137
的指标体系。
数据分析系统,该系统是监测系统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三块分析内容:其一是通过统计分析来反应河北省就业市场的基本情况,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其二是通过评价分析,运用指标分析模型来对就业市场的整体运行情况、薪酬、匹配、供给和需求等方面进行统一评价;其三是通过趋势分析,对预警模型进行预测,从而得出相应的数据建议。4.2 设置安全预警信号和构建预警指数
由于河北省就业市场真实实验的不可操作性和难度,多数都采用功能模拟方法。在就业市场,通过科学的技术分析来建立就业监测预警模型,在时间和理论层面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就业市场供需信息监测是就业监测预警系统的重要功能模块。通过预警模型,可以对社会各阶层反映如实的人力资源市场运行情况,并且可以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短缺、匹配和总供求进行监测和预警,直观判断当前就业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总体形势。
4.3 改进报告框架与就业信息发布机制
针对河北省就业市场和工作成果的监测情况可以通过供需评估分析报告来反映。结合监控系统的设计,现有的分析报告可以通过下述内容进行完善和改进:
主报告与子报告。主报告可以通过就业市场的运行和预警两个方面来做出总结,并反映出流动性、薪酬、匹配、供给和需求五个方面的特征数据。对于就业登记、求职者、企业定点监测和就业市场的数据从这四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提高报告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在报告中增加年代数据变化的分析深度和角度。通过对一段时间内时间序列数据的比较,对就业市场供需规律进行挖掘,并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全面、准确地分析就业市场的趋势和运行状况。
季度发布机制建立。每季度发布一次《河北省就业市场供需形势调查分析报告》,二季度和四季度公布半年报和全年报告。在招聘的高峰期,可以适时增加专题报告,在这个阶段薪酬的波动和人员的流动幅度较大,可以结合相关特征进行分析。
发布渠道扩大。除了传统的媒体、网络以及期刊的传统宣传渠道外,可以借鉴其他省份的就业市场实践,制定会员发布渠道,以多种方式为企业定期、免费提供信息服务。
5 结语
受国内外疫情影响,消费需求整体上出现疲软的
态势,一些企业会通过裁员来缓解入不敷出的压力,使得就业空间相对缩小,就业岗位减少。受疫情影响,河北省就业形式不容乐观,加之河北省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粗放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政府职能部门加大对就业市场监测以及预警机制的建立。通过有效设置安全预警信号、改进就业信息发布机制、确立预警指标等多途径,科学研判就业市场监测工作,促进河北省公共服务提升,切实提升就业监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曾湘泉.中国就业市场的新变化:机遇、挑战及对策[J].中国经济报告,2020(3):106-115.
[2] 汤苗苗.高职院校高质量就业市场建设探讨[J].花炮科技与市场,2020(2):206-207.
[3] 葛双双,侯锡铭,杨明,等.高校就业市场开拓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 ].河北水利电力学院学报,2020,30(1):78-80.
[4] 宋宝琳,任董普.河北省高校就业形势的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6):50-54,59.[5] 默丽欣,路丽肖,张增水,等.河北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112-114.
[6] 沈聪伟,赵敏.基于关键指标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4):26-33.
[7] 张慧青.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高职专业结构调整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7
[8] 《基于学术交流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组,陈雄辉. 基于学术交流的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研究[C]. 学术交流质量与科技研发创新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2009:152+154-234.[9] 大学生就业与人力资源服务业[C].中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白皮书2011: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2012:244-300.
[10] 田汉族.教育服务:从观念到实践[C].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
会论文(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经济学分会,2004:547-55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