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提升宏观空间品质
优化城市空间形态  提升宏观空间品质
 
市城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
      近年来,扬州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城市空间不断拓展,城市框架逐渐完善,功能分区日趋合理,环境品质逐步提升,城市特愈加彰显,城市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市民,并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奖以及联合国人居奖,这为我们城市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扬州的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提出了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等战略口号,表明了扬州的城市建设已经进入了全面提升城市品质的历史时期,同时也对城市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立足规划视角,从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布局两个方面,和大家共同探讨城市宏观空间品质的提升措施,以期为下一阶段的城市建设提供些许参考。
      一、构建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空间格局
      当前扬州正处于快速城市化时期,也是对都市区空间结构进行调整的关键时期,构建多中心多组团的空间格局是提升扬州“精致、宜居”城市品质的内在需求,也是提升城市整体建设品质的必然要求。
      1.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扬州的城市空间呈现一定的低效蔓延趋势
      从都市区层面来看,扬州与江都、仪征的沿江发展空间缺少有效整合。尽管“一体两翼”的都市区规划已经得到各方认可,并得到了一定的细化和深化,但受到行政区划影响,扬州与江都、仪征仍然各自为政,在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缺少有效整合,区域性交通枢纽等具有战略意义的发展空间受到侵蚀。此外,城市周边的乡镇工业对重要生态廊道、交通廊道及节点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侵蚀,如京沪高速南延段、北环路、城际轨道(H2、Z1)、施沙路快速路等交通走廊的用地在仪征、江都境内尚缺少有效的控制措施,又如扬州东部与江都交界处水网密布,是城市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局部被零散工业所占据。
      从扬州市区内部来看,各行政区单元向外围蔓延的趋势依然明显。城市发展方向、建设重点不够明确。如维扬区正在向北跨越铁路和西北绕城开发甘泉地区,开发区正在跨越润扬大桥北接线向西拓展至朴席,广陵新城已经准备向南拓展,邗江区既有跨越西北绕城发
展的趋势,也有向北山、北洲地区拓展的意图。以上空间拓展思路对单个地区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从区域角度看,客观上造成了城市建设用地向周边蔓延的态势。在空间结构方面,扬州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单中心特征。即老城首位度偏高,作为商贸、金融、文化、医疗、科教、旅游景点及配套服务的中心,同时承担着一部分行政职能,集中了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文昌商圈仍然是全市最大的也可以说是唯一的商贸中心。尽管近几年城市更新推进力度很大,但老城交通、人口、环境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
      2. 一体两翼都市区格局:东西延展,绿水楔入,疏密有致,组团发展
      形成疏密有致的组团式空间形态。在一体两翼都市区范围内,形成功能分区相对明晰、规模尺度适宜的城市组团,组团内部提高用地效率,实现紧凑发展,组团之间则依托水系、组团间绿地、区域交通廊道及其防护绿带,形成相对疏松的空间形态,从而构建疏密有致的城市空间。组团式的空间结构旨在维持城市精致宜人的空间尺度,控制城市无序蔓延,引导城市空间精明增长,同时预留了充足的生态空间,有利于城市生态环境特的保护与塑造。
      优化都市区结构和用地布局。立足都市区格局,在刘太格概念性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选
择河东地区为未来都市区CBD的所在地,近期应做好相应的用地预留和周边功能的调整。此外,构建都市区格局,生态基底保护的意义重大,应重点加强对组团间水系、绿地的保护,并保证其向城市建设空间的渗透。
      构建都市区格局,区域性交通框架先行。区域重大交通廊道是经济社会要素流通的重要载体,也是都市区空间格局优化的重要框架,因此近期仍然要重点加强交通廊道的对接和生态空间的保护,引导社会经济多重领域的合作,共同保护沿江生态环境。从空间形态来看,一体两翼都市区依托主要交通廊道呈现东西向延展的态势,因此近期应加快实施文昌路东延、扬江路改造、328国道辅道改造,强化扬州与江都在空间和功能上的联系,向西改造实施扬仪路(仪扬河路),加强与仪征的交通联系。南通周边城市旅游景点
      3.扬州中心城区空间格局:延续“紧凑团块”形态,多中心优化空间结构
      在一体两翼都市区的总体框架下,扬州市区应进一步延续和深化组团式空间形态,形成多中心团块状的模式。功能布局坚持大尺度分异,小尺度混合,即在大尺度上形成相对明晰的功能分区,以古城为中心,向外依次形成古城历史文化片区、新城综合服务片区,工业发展片区。在各功能区内部则坚持土地的混合使用,精明增长理论证明,土地的混合使
用能够提高宜居性,因此各片区内部应兼顾就业、居住、购物、教育等功能的配套,以缓解片区间日常交通压力,值得强调的是,部分对场地、从业人员技能要求不高的一类工业可与新城居住等功能适度混合,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新城。在功能结构上,打破以古城为单中心的模式,培育新城副中心,形成“一主三副”的空间结构,即以历史古城为核心,重点培育广陵新城副中心、完善西部新城副中心、启动南部新城副中心。团块状的城市空间形态符合平原城市空间拓展的客观规律,空间形态较为紧凑,有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市区用地布局的相对完整性,同时兼顾了城市的用地布局基础及各行政区的发展意愿。
      发展路径由过去的外延式拓展逐渐转变为内涵式提升。快速城市化与空间利用效率不高是当前城市空间拓展的主要矛盾。被“城市化”地区存在许多“半生不熟”的区域,建设用地尤其是近十年来增速最快的工业用地容积率较低,实际开发建设强度与规模不相符合,这是快速城市化造成的普遍问题,应当看到,苏州等城市化水平较高、土地资源紧缺的城市已经开始致力于提升建设用地的空间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扬州应当提前谋划城市的精明增长之路。具体而言,各功能片区之间依托交通廊道和绿地水系形成开敞的生态空间,片区内部提高土地的开发强度和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尤其要提高片区中
心的空间利用率,通过高度、密度分区塑造丰富的城市轮廓线,引导中心区形象的塑造。
      4.近期有重点地推进老城更新及旧城整治,有序推进新城及产业园区建设
      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需要落实到阶段性的城市建设项目中,落实到可持续的老城更新和旧城整治中,落实到有序推进的新城和产业园区建设中。
      在老城更新方面,重点推进大遗址保护工作,将涵盖唐城、宋城、明清古城的历史城区进行整体保护,逐步外迁老城的行政职能,疏解部分医疗、教育、商贸职能,打造成兼具文化和生态特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同时要分离过境交通,优化古城交通组织,根据老城街巷体系的相关规划,比较理想的分流方案主要有:(1)漕河路—友谊路—瘦西湖地下通道—大学北路—江阳路—运河西路—江都路组成一级分流环(外围“保护壳”),(2)盐阜路—泰州路—南通路—淮海路形成二级分流环(沿河保护通道)。同时要对制定有效的实施保障措施,保证分流方案的有效实施。
      旧城整治方面,近期应率先完成古城周边的环境和用地整治,即对漕河路-友谊路-大虹桥路-大学北路-江阳路-运河西路-江都路围合而成的旧城区内的城中村、旧工厂进行用地功
能的置换;在新城建设方面,近期应基本完成新城新区的建设,重点推进广陵新城建设,近期形成完整的道路框架,建成“京杭之心”商业核心区及景观打造,有序推进蜀冈新城、开发区二城和蒋王新城建设并初见雏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