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独企
划
“站桩”新能源
充电桩
随着燃油汽车时代逐渐终结,新能源汽车已在加速弥补、承接燃油汽车所丢失的市场。
与此同时,和当初的“燃油汽车+汽油”通过长达100多年进行调整彼此的互补品关系一样,新能源车和其互补品——补能充电的均衡关系,也成为新的棘手问题。
不过,燃油汽车和汽油在早期时期紧张关系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补能,在充电、换电两大赛道上同时加速展开,其中的充电,尤以公共充电桩的投资及规模化发展,迅速现实了3:1左右的车桩比,假以时日,通过行业、体企业的共同发展,有望真正实现“新能源车+补能充电”互补品关系的均衡。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解决当下非均衡的车桩比关系,诞生出了一个全新的行业——充电运营行业。在该行业中出现的公司和品牌,不仅有国家队,也有一批新技术及创新商业模式的民营企业,如星星充电、特来电、国家电网、云快充、依威能源、汇充电等等。
补能充电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各个供应链的彼此协作、共同创新和规模化投入。而当务之急的是,一方面需要充电运营企业提升服务效率,如充电网点建设、充电便捷服务、充电效能提升、服务模式创新等;另一方面可对“随车配”的私桩,进行社区共享化,以激活大量闲置的充电设备存量,集约新能源汽车有关补能充电方面的社会利用率。
■ 文/左秦
“站桩”新能源充电桩
“将自2022年3月起停止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未来,比亚迪在汽车板块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业务。”
随着今年4月3日发布这则公告后,中国汽车公司——比亚迪,不仅成为国内也是全球第一家宣布停产燃油车的车企。
其实,比亚迪的“断油”决定,在过去的两年中已见端倪:2020年,比亚迪乘用车销量为42.6万辆,其中的燃油车销量为23.7万辆,占比55%;2021年,比亚迪乘用车销量增长75.4%,达73万辆,其中燃油车销量调至13万辆,占比降为17.8%。
今年3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0.66万辆,累计同比增长416.96%;3月共计销售乘用车10.43万辆,同比增长160.9%。其中DM车型销售新车5.06万辆,EV车型销售5.36万辆。这意味着,比亚迪的燃油车已事实退出了公司历史,而新能源车则实现了全占比。
对于比亚迪的“断油”决定,舆论有多种观点:如,界面新闻援引自媒体侃见财经的观点认为,“直接停产燃油车,不确定性还是有一些”;亿欧网的作者梅旭康认为,“比亚迪‘断油’,特斯拉要慌”;
搜狐援引其公众平台的作者观点认为,“顺势而为的停产”……
总结各方观点,主要是有三类:比亚迪前景未卜;比亚迪的注意力将更为集中;比亚迪适应时代。
不论各方观点如何,从SLEP T理论角度,比亚迪的“断油拥电”战略在社会(Social)、法律(Legal)、经济(Economic)、政治(Political)和技术(Technology)等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中,都有足够的依据。其中,重点的是:政治(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新能源汽车补贴将于2022年底终止;
技术——电池技术、智能化技术、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如图表1所示)。
截止目前,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及供需市场已
经完全形成,接下来,市场将左右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大量的新能源汽车企业将从产品创始阶段,进入日益激烈的品牌成长和竞争阶段,而源于电池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推陈出新,则将市场带向更高层级。
根据中汽协的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21年达352.1万台,同比增长约160%。据此,乘联会预计,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可突破600万
台,同比增长70%。而根据东莞证券的预测,至2025新能源怎么充电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有望接近1000万台。
但是,在新能源汽车销量疯狂增长的同时,和
其“互补品”——补能充电的均衡供给方面,却存在
冲突。
所谓“互补品”,系经济学概念。即,两种常常会
充电行业利用率仍然偏低,现阶段仍处行业
性亏损。但是,随着疫情影响有望逐步减小
甚至消除,且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迎
来加速增长,以及充电设备升级,
预计公共
充电桩利用率水平有望延续前期稳步增长
态势。
被联系在一起进行消费的商品。
在汽车领域,最典型的就是燃油车和汽油就是“互补品”关系。两者在历史初期的关系中,由于燃油车刚刚取代马车,而当时的加油还无法做到大规模建设投入,因此形成了马车和燃油车的混合场景,直到加油普及之后,燃油车才正式进入全民、全商业消费。其后的冲突,就是随经济波动、石油供需波动,导致汽油价格不确定,而对汽车消费发生重大影响。
历史再次重演。新能源汽车和补能充电的逻辑关系,再次复制了燃油车和汽油最初的冲突场景:
根据东莞证券分析,截止2021年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784万辆,而充电桩保有量为261.7万台,车桩比为3:1。而根据天风证券的数据模型演算,截止2021年底的车桩比则为3.35:1。
无论哪一种数据更为精准,车桩比的悬殊问题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如果是在部分人口密集型的城市,估计车桩比甚至还远大于这两家机构的研究结果。
显然,充电桩数量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新能
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须知,新能源汽车赛道是中国在汽车工业、产业中到的最佳弯道超车路线,为了让这条赛道更畅通,充电桩的基础建设、投入必须匹配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
充电,还是换电?
随着各家新能源汽车厂商在续航里程能力的技术提升,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里程续航的焦虑,开始转向补能充电焦虑。
为了解决补能充电问题,目前有两种路径:其一、充电桩模式(含交、直流类型);其二、换电站模式。前者即俗称充电,后者俗称换电。那么,这两种模式,哪一种更能解决当下的焦虑问题呢?
模式差异。
从适用场景角度,充电桩模式中的交流电方式,体积小、成本低,且可以广泛适用于公共的墙壁上,如特来电、云快充、星星充电等品牌模式;而充电桩模式中的直流电方式,体积略大,需要搭载变压器和交直流转换模块,并需要租用较大的场地,建立充电桩位,如特斯拉。
相比之下,换电模式主要以换电站形式呈现,要求的场地面积更大,对接入的电网要求更高,
主要用
图
片来源:pixabay
图表1
比亚迪
“断油拥电”
战略SLEPT
分析模型
技术:电池技术、智能化技术、互联网技术日益
成熟。
社会:
新能源汽车消费,
已经普及。
经济:
对比燃油车,
使用新能源汽车具有环保、低碳、
经济性。法律:
新能源汽车的制造和产品标准,以及相关法律规范的出台。
政治(国家相关产业政策):新能源汽车补贴将于2022年底
终止。
制表:经理人
“站桩”新能源充电桩
于港口、物流运输、运营车辆,如吉利科技集团推出的第三方智能换电站,以及独立车企蔚来汽车、哪吒汽车、小鹏汽车等在内的换电站。
市场规模。根据中国充电桩网的数据统计,如图表2所示,截止2021年底,充电桩保有总量约为244万台,而换电站仅有1192座。显然,充电桩的发展规模速度远高于换电站。此外,根据《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规划,充电桩到2025年要实现1380万台,而同期的换电站的需求超过28000座。这就意味着,在今后的四年内,充电桩每年必须向市场投入284万台,而换电站则每年要向市场投入高达6702座,才能匹配于新能源汽车补能充电需求,否则供需矛盾仍会纠结。
用户选择。根据用户属性划分,用户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民用用户,一种的是商用用户。在其他参数相对固定的情况下,两类车主在选择充电或是换电,会有不同的考量。
除了蔚来、北汽专用换电服务之外,大部分新能源乘用车的民用车主,更愿意选择充电方式,主要是由于担忧通过第三方换电站的换电,无法保证其电池的质量、安全、使用寿命。
而营运车辆,如出租车、物流车、分时租赁等,由于这类车辆多为定制车型,品牌较为集中,电池规格相对一致,标准化程度较高,因此有利于发挥换电模式的优势,且部分车辆行驶线路相对固定,可优化换电设施区位布局,减轻换电设施投资负担并提高利用率,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
运营价值。目前,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仍相对较低,而公共充电和换电运营模式仍未进入稳定盈利阶段,但随着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进一步增长,以及充换电服务日趋改善,盈利模式有望逐步成熟。
充电模式方面,根据中信证券分析计算,充电站单站每天理论运营上限为24小时,假设单站按照20个充电站,单桩平均功率60kW,充电度电收费1.3元(包含0.5元
/度充电服务费和0.8元/度充电电费),充
电站建设投资按10年期进行折旧。测算中,假设充
电站折合单位功率平均投资为1.5元/W,其中充电设
备投资约占60%。
充电站盈亏平衡点对应时间利用
率约8.3%,即每天24小时内有2小时处
于标准工作状态,且盈利能力随利用
率水平提高而提升。状态,且盈利能力
随利用率水平提高而提升。若单日有
效工作时间利用率达到15%,对应服
务时长达3.6小时(可满足72辆带电量
100kWh电池30%〜80% SOC),单站
净利率约11%。
因此,充电行业利用率仍然偏低,
现阶段仍处行业性亏损。但是,随着疫
情影响有望逐步减小,且受益于新能源
汽车保有量迎来加速增长,以及充电设
备升级,预计公共充电桩利用率水平有
望延续前期稳步增长态势。
换电模式方面,根据中信证券调
研,乘用车换电在现阶段单站平均日服
务车辆多在30〜40辆,对应利用率约
10%〜15%,较盈亏平衡点仍有差距。
而商用车需求方面,由于事先已明确对
应了特定需求体,且对补能效率更为
看重,换电模式具备更强的综合成本优图表2 国内充电桩预测情况分析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