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音乐剧介绍——悲惨世界
经典音乐剧介绍——悲惨世界
音乐剧《悲惨世界》改编自法国文学巨匠雨果同名小说的音乐剧《悲惨世界》诞生于1978年的法国,首演于1980年。1985年被改成英文版登上伦敦舞台。1987年亮相美国百老汇。乃当今音乐剧界"四大名剧"之一。2002年在中国上海的演出也让许多人一下子爱上了音乐剧,更让一些听惯了韦伯的人们见识到了韦伯以外的世界。跻身于四大名剧之列的《悲惨世界》以其撼动人心的情节、波澜壮阔的音乐和变化无穷的舞美另全球的音乐爱好者为之疯狂。
尽管普契尼等一些19世纪的作曲家都曾考虑过把《悲惨世界》做成歌剧,然而直到120年后这个梦想才成为现实……
音乐剧《悲惨世界》的曲作者是1944年出生的克劳德-米歇尔·勋伯格(Claude-Michel Sch?nberg,他是祖籍匈牙利的法国人,据说还是20世纪无调性十二音体系创始人之一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h?nberg)的侄子。早年的勋伯格酷爱音乐,但未能如愿进入专业音乐学校学习的他,靠着聪颖的天资和敏锐的乐感,倒是在酒吧、歌舞厅里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流行音乐基本功,掌握了一般听众的欣赏习惯和音乐口味。在厌倦了流行音乐后,他开始想向音乐剧领域发展。
当他结识了阿兰·鲍伯利(Alan Boublil即《悲》剧法文版词作者)后,共同的志向使两人一拍即合,于1973年创作了他们的第一部音乐剧《法国大革命》。但真正使他们一举成名的还要算是这部《悲惨世界》了。当Alain Boublil在伦敦看了由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改编的音乐剧Oliver!(奥立佛)之后,其中Artful Dodger悲惨世界经典语录英文版(道奇,小扒手)这个角让他想到了一个唱歌的Gavroche(流浪儿加夫洛许)的形象。
Boublil和他长时间的搭档Claude-Michel Schonberg着手改编《悲惨世界》,使音乐剧变得几乎和原着一样的出名。改编工作中,BoublilSchonberg回到书中去挖掘故事中的环境,人物和情节,推动音乐剧的进行。经过两年作曲家和作词家之间的交流取舍,他们录制了一个2小时的录音样品。到1980为止,这个录音卖出了26万份。在Jean Marc Natel在法语歌词创作方面的协作下,它形成了一张法语概念专辑。第一个舞台版本是1980917日在巴黎体育馆(Palais des Sports)进行的演出,共有50万观众有幸欣赏,该剧大受好评。但那时《悲》还是法语的,法国以外几乎无人知晓。
然而随着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的介入,《悲惨世界》才得以声名远扬、闻名世界。他就是音乐剧界大名鼎鼎、号称音乐剧"沙皇"的制作人--卡麦隆·麦金托什(Cameron Mackintosh
。若是喜欢音乐剧的人还不知道这名字,那就太不够格了!说来有趣,在此之前,这位精明的英国人从未读过小说原着,脑子里仅有一个电影的模糊记忆。1982年,一位曾被《悲》剧深深打动的年轻导演Peter Fergo将一张该剧唱片给了麦金托什,它富有感召力的音乐立即引起了这位英国制作人的注意与兴趣,并毅然决定要将其搬上英语舞台。正如麦金托什所说的那样:好的作品不是创作出来的,而是再创作出来的。
于是他召集了一批精兵强将,把法语版的《悲》剧精心地修整了一番:他请来了诗歌戏剧界的评论家James Fenton来做翻译工作;说服Trevor Nunn做导演(此人亦是猫、星光快车的导演),不过Nunn建议和John Carid合作(他们曾执导了改编自狄更斯小说的Nicholas Nickleby);还邀请了英国着名的词作家赫伯特·克莱茨莫(Herbert Kretzmer)创作该剧的英文版的歌词。乐曲部分在保留了原有的1/3的基础上,又为强化角的塑造重新写了1/3,剩下的1/3是将原有一些曲目重新删减和编排。据说在这个过程中,创作者请观众来看小样,并有专人坐在席间,专门记录观众情绪的变化频率和程度,然后根据这些数据对剧目进行调整和修改。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有了这些精益求精的艺术家们,《悲惨世界》想不成功都很难!经过
众人的通力合作,在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资助下,1985108日,全新的英文版《悲惨世界》在伦敦碉楼剧院(Barbican Theater另译巴比肯剧院)亮相,获得巨大的成功;随后于1987年进军美国百老汇,开始了"席卷"全球的进程,并在当年的托尼奖(Tony Award,美国戏剧界最为知名的奖项,授予当年在百老汇上演的话剧和音乐剧)评选中一举夺得最佳音乐剧、最佳原作乐谱、最佳脚本、最佳导演、最佳男、女配角等8项大奖及3项提名,成为当年的头号大赢家,奠定了其非凡的国际影响与地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